治淮70年,带来经济效益近5万亿元京报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治理淮河70年有关情况。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表示,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治淮取得了显著成效。70年治淮总投入共计亿元,直接经济效益亿元,投入产出比d15.2。淮河的系统治理、开发与保护,有力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是8月15日在安徽省阜南县拍摄的淮河王家坝闸张端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下游防洪标准百年一遇
70年来,淮河流域佛子岭水库、蒙洼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继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淮河流域防洪除涝标准显著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已达到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已基本提高到10至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御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战术,逐步转变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的从容应对局面。
魏山忠介绍,淮河的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历经70年建设,淮河流域已经建成余座水库,约40万座塘坝,约8.2万处引提水工程,规模以上机电井约万眼,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引江济淮、苏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设,与流域内河湖闸坝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六分之一的粮食。
治理水土流失5.3万平方公里
水环境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流域性水污染恶化趋势已成为历史。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年至今淮河未发生大面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镇用水安全。淮河流域水生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推进流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重要河湖保护修复、地下水保护和河湖生态流量(水位)保障等工作。截至年底,淮河流域累计治理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公里,桐柏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水土流失普遍呈现好转态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六成以上。
魏山忠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和年远景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流域性的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强化河湖管理,持续提升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