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如何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

小康梦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答卷如何书写?8月26日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亮出一份具体的“施工图”,让一个现代化的江苏立体可感。跟随“瞭望君”的镜头,一起到现场去看看。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江苏如何化期待为动力,担负起这一新的光荣使命?娄勤俭用“三个必须”亮出江苏信心。

——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我们必须牢记重托、知重奋进,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巨大关怀转化为开创新事业的强大动力。

从年的“可以勾画”,到年的“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再到去年要求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书记对江苏现代化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娄勤俭表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江苏既有“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又有“强富美高”的实践指引。这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江苏的殷切期望,我们要感悟感恩、知责担责,以实干回报,用奋斗作答。

——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引领未来,创造更多率先、示范的实践成果。

“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有条件地区的普遍要求,“走在前列”是赋予江苏的特殊要求。娄勤俭表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做示范。要深刻理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内在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系中,在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参照系中,锚定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始终保持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勇气和锐气,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康庄大道。

——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我们必须高度清醒、保持定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前进中的风险挑战。

江苏作为走在前面的地区,会更早更多遇到变化变局带来的挑战、先行探索产生的问题、内外部因素交织的矛盾。需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创造性办好自己的事,更高标准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历史已经证明,未来必将进一步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更加自觉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就一定能够顺应发展规律、战胜风险挑战,迈向胜利彼岸。”娄勤俭说。

“瞭望君”注意到,此前发布的江苏“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明晰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如何把憧憬和期待变为生动现实?会上,娄勤俭具体谈了“六个走在前列”,全面深入地梳理江苏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可谓干货满满。

——坚持创新引领、开放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在率先建设经济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建成制造强省、提升经济体系国际竞争力,是江苏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

娄勤俭指出,江苏制造的“强”,要强在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上,强在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上,强在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上,强在“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全面建成上。具体来看,他分了三点更为精准地“点穴”。

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全方位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通道,强化原始性创新、变革式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水平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供给。

要更加注重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着眼于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可控,以极大的决心和恒心稳比重、提质量,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头部企业、国际品牌,全面培植与之相匹配的多元化、有备份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步发展、同步现代化。

要把握科技发展演进的趋势和规律。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快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新材料、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等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聚焦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江苏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字高地”。

——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在率先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娄勤俭强调,要继续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以深入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加快省域一体化发展为总揽,以优化沿江沿河沿湖沿海空间布局为依托,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的引领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沿江城市群发展能级,推动苏中苏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积极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

做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还有哪些难点、痛点和堵点?娄勤俭一一精准“把脉”,给出答题思路。

区域均衡发展,最大的空间在苏北,要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和项目支撑,拿出更多优质资源要素支持苏北发展,特别是要支持苏北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突出制约,支持苏北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大通道,支持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向苏北布局,整体提升苏北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南北联动。

城乡协调发展,主要的难点在乡村,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把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进一步打破市民农民身份界限、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距、推动城乡关系重构。娄勤俭特别强调,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都将长期共生,要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定势,在城乡融合上积极探索,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和“拥有田野的都市”,努力让城乡居民既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又能拥有诗意田园生活。

要素高效流动,紧迫的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补齐过江通道、综合交通连接线、深水海港等交通短板,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建设,加强江河流域、重点区域水利治理,适度超前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有效缩短区域城乡间的时空距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纵观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娄勤俭指出,未来3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会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并将引领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美丽江苏。

江苏作为产业大省、用能大省,如何更大力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娄勤俭看来,必须先做好以下三点:

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的实际,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新引进实施项目,还有既有项目的改造,都要严把碳排放的关口,有序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低碳生活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抓住关键变量,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提前布局、持续发力,加大太阳能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钢铁低碳发展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争创国家级储能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项目攻关和推广应用,率先走出低排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注重综合效应,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一体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沿海、沿淮河和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一步夯实美丽江苏的生态基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创造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江苏在全国率先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起步早、基础牢,要在新起点上更加积极有为。如何积极探索富有江苏特色的实现路径?娄勤俭提出四点具体要求:

要把发展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通过培育更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厚植发展根基,一视同仁支持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蓬勃发展,鼓励具有引领性的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青山常在、峰峦如聚”的生动局面。

要把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战略目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对公平就业的影响,大规模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动力,通过“调高”“扩中”“提低”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要把扩大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作为关键抓手,着眼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持续排查养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领域突出民生问题,对照高品质生活要求持之以恒加以解决。

要把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帮扶体系作为兜底要求,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推动居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无缝衔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让所有人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要把深化关键环节改革作为重要一招,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率先破除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让促进共同富裕的有益因子充分激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在率先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在娄勤俭看来,作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守护传承地,江苏必须涵养更为充沛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谈到具体要求,他用了三个“更”:

更加自觉地把牢方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摄地位,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教育当代青年以实现伟大复兴为己任,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成为江苏青年的最强音。

更高水平地创新创造,立足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荣壮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品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文脉”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鼓励文艺工作者聚焦新时代、大题材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实现江苏文艺创作“高处再攀高”。

更全方位地彰显魅力,放大江苏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既要积极推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丰富向上向善的精神滋养,进一步涵养文韵书香;又要持续提升全球叙事能力,在世界文化激荡与交锋中讲好江苏故事,让江苏成为饱览华夏魅力、传递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

——坚持提高效能、重心下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率先建设秩序优良、活力彰显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当前,江苏社会治理呈现新的阶段特征,既有城乡关系重构、社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演变带来的新挑战,也有未知的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新冲击,如何更好地坚持底线思维,精准研判、妥善应对,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战略主动仗?娄勤俭从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方面,要提高风险预防和处置能力,建设韧性江苏。聚焦城乡发展中的新问题新风险点,特别是针对我省城市群规模大、数量多,城市建设早、基础设施老旧的情况,提前构建预防响应、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制度,加快形成“组织成体系、发现智能化、管理可闭环”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要把握乡村变迁和振兴规律,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构建更加适应群众需求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要从源头上提升治理水平,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建设布局,都要统筹好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让城乡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另一方面,要把信息化融入社会治理全领域全过程,建设智慧江苏。发挥江苏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加快推进新基建与传统基础的融合,通过实时管理、溯源管理和预测式管理等手段,实现智能治理、精准治理,特别是要向各领域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苏人,“瞭望君”也实实在在感受到江苏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当然,也还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空间。其实,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永远是治理主体,要把人文关怀作为社会治理的底色,更加精准地服务群众生活、满足民生诉求,高效能的治理也会更有温度、更有“烟火气”。

“现代化的模式、标准,是在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中不断探索向前的。”会上,娄勤俭还对江苏不同地区提出具体希期待。他说,苏南现代化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要继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改革开放再出发,打造可以代表国家水平、引领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其他地区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要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探索各具特色和内涵的现代化形态。

“回首历史、放眼当下,我们身处最好的时代,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紧相连。”娄勤俭同与会者共勉,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跑好我们这一棒。

“展望未来,当各美其美的现代化形态在大江南北纷纷绽放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江苏不负时代,我们不负江苏。”这样一个美好的现代化江苏,又有谁不想为之而奋斗呢?

撰稿新华日报记者林元沁

图片视觉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2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