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迁都洛阳说中国高铁建设的选线问题
明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我国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封建王朝。众所周知,明朝开国首都是南京,但是在燕王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其封地,称为北京。但是南京仍然是大明王朝的都城之一,统辖南直隶,由此形成了北南二京并存的局面。
南京明城墙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朱元璋本来是打算迁都洛阳,并且已经派懿文太子太子朱标实地考察过,一切准备工作均已就绪,然而懿文太子突然死亡,朱元璋痛不欲生,不久也撒手人寰,迁都之事就此不了了之。明朝各种史书对此事的记载汗牛充栋,譬如
《皇明通纪法传全录》:“皇太子还自陕西,志欲定都洛阳,为图以献。”
《国史记闻》:“秋八月乙丑,命皇太子巡抚陜西。上以南方卑湿有迁都意,乃命皇太子廵视陜洛。皇太子自陜西还,上洛阳图。”
如此等等,不足以而足。
而网上西安人所称的“迁都西安”的史料支持则全部来源于《明实录》,但问题就在于《明实录》是被清朝篡改过的,孤证不立。而且即便是《明实录》也并没有提到要迁都西安,而是说考察了开封,洛阳,西安等地,于是就被某些人故意曲解为“决定定都西安”并大肆宣传。
洛阳应天门那么为什么明朝想要迁都洛阳呢?按照明人陈建《建都论》的记载
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故宋范仲淹深欲营都,而时惮兴作识者恨焉。国初,懿文太子受命历相都邑,亦以洛阳为上,使懿文不早世,迁都必矣。
也就是说明朝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长安偏居一隅,交通不便,开封无险可守,只有洛阳兼顾了地形,交通和位置三个条件。那么是不是呢?
中国地形图从这幅地图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东部平原沿着山脉由东向西收缩,最终汇聚到了洛阳这个点上。洛阳盆地实际上是由秦岭山系和太行山系勾连而成的一个盆地,四周关隘林立,十分有利于防守,可以说占据了地形之力。
盆地东部的嵩箕山脉堵住了盆地的出口,但是黄河河谷和汝河河谷都比较宽阔,可以很方便地沟通东部平原,直达北京和杭州,还可以通过开阔的方城垭口直插南阳,从而压制长江中游,交通十分方便。
而从位置上看,洛阳处于我国二三阶梯交汇处,同时也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市境大部分属黄河流域,东南部属于淮河流域,南部边境附近属于长江流域,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跨河,淮,江三大流域的城市,可谓居天下之中,控四方之地。
洛阳新区街景那么这些跟呼南高铁选线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呼南高铁实际上京广高铁的备份,就如同当年的焦柳铁路是京广铁路的备份。
铁路干线分布图如果我们观察我国的干线铁路分布图就会发现,太焦-焦柳线基本上是和京广线并行的。现在焦柳线已经改称为洛湛线,终点也已经由广西柳州改为广东湛江。而呼南高铁基本上就是沿着焦柳线的路线走,在这个图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呼和浩特-南宁通道的走向。当年建设这条通道的目的是什么呢?
焦柳铁路对于加强战备,改善工业布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焦柳铁路和京广铁路并肩,把西南和西北连接起来,平时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就成为一条重要的钢铁运输线;不但成为豫煤、晋煤南运的重要通道,而且对京广铁路运输起着分流作用,在中国铁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国家档案评)
可以看到,在官方定位中,焦柳线的定位就是和平时期促进经济发展,一旦东部有事就可以用来替代京广线。那么既然是要替代京广线,这条通道就万万不可以与京广线有交叉,并且应当远离京广线。而呼南高铁作为呼和浩特-南宁通道的客运版本,必然也要考虑这一因素。
所以对于我国的高铁建设来说,应当并称焦柳铁路建设时期的思路,不应该仅仅考虑现时的经济问题,否则广大西北地区就不应该建设半寸高铁,毕竟就连西安也很弱。广大西南地区也只需要成渝高铁一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