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1.大洲和大洋
1.1.1.七大洲
1.1.1.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1.1.1.2.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1.1.1.3.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1.1.1.4.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1.1.1.5.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1.1.1.6.大洲
1.1.1.6.1.概念∶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
1.1.1.6.2.分布
1.1.1.6.2.1.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1.1.1.6.2.2.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1.1.1.6.3.界线
1.1.1.6.3.1.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1.1.1.6.3.2.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1.1.1.6.3.3.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1.1.1.6.3.4.亚、北美--白令海峡
1.1.1.6.3.5.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1.1.1.6.3.6.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1.1.1.6.4.大洲面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万平方千米)
1.1.1.6.5.平均海拔∶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欧洲(*米)
1.1.1.6.6.世界上跨大洲的国家∶
1.1.1.6.6.1.1.欧、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
1.1.1.6.6.2.2.大、亚∶印度尼西亚
1.1.1.6.6.3.3.非、亚∶埃及(西奈半岛)
1.1.1.6.6.4.4.南北美∶巴拿马
1.1.1.6.6.5.5.欧、北美∶丹麦(格陵兰岛)
1.1.1.6.6.6.6.大洋洲、北美洲∶美国(夏威夷)
1.1.1.6.7.全部在北半球
1.1.1.6.7.1.大陆有∶亚欧大陆、北美大陆
1.1.1.6.7.2.大洲有∶欧洲、北美洲
1.1.1.6.8.全部在南半球
1.1.1.6.8.1.大陆有∶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1.1.1.6.8.2.大洲有∶南极洲
1.1.1.6.9.跨南北半球
1.1.1.6.9.1.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1.1.1.6.9.2.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1.1.1.6.10.全部在东半球
1.1.1.6.10.1.大陆有∶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1.1.1.6.10.2.大洲有∶非洲
1.1.1.6.11.全部在西半球
1.1.1.6.11.1.大陆有∶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1.1.1.6.11.2.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
1.1.1.6.12.跨东西半球
1.1.1.6.12.1.大陆有∶亚欧大陆、南极大陆
1.1.1.6.12.2.大洲有∶亚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1.1.2.2、大洋
1.1.2.1.①面积排序(万平方千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1.2.2.②平均深度(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1.1.2.3.③大洋分界∶
1.1.2.3.1.太平洋与大西洋∶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南端合恩角西经67度经线)--南极半岛
1.1.2.3.2.太平洋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东经度经线
1.1.2.3.3.太平洋与北冰洋∶白令海峡
1.1.2.3.4.大西洋与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东经20度经线
1.1.2.3.5.大西洋与北冰洋∶丹麦海峡
1.1.2.4.④大洋中部经线∶
1.1.2.4.1.太平洋-度经线
1.1.2.4.2.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
1.1.2.4.3.印度洋-东经80度经线
1.1.2.4.4.北冰洋-跨度经度二、各大洲的气候特点
1.2.二、各大洲的气候特点
1.2.1.亚洲
1.2.1.1.①气候复杂多样(南北所跨纬度和东西所跨经度,各大洲中最广,因此地面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各地差异很大)
1.2.1.2.②季风气候显著
1.2.1.3.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促成了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范围的广大;另一方面,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1.2.2.非洲
1.2.2.1.①干燥(a南北回归线横穿大陆的南部和北部;b海岸线平直,缺少深入内陆的港湾,减少了海洋的影响;c东北部紧邻亚洲大陆干燥区,从那吹来的东北信风性质干燥)
1.2.2.2.②暖热(a纬度位置决定了太阳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阳辐射量多;b干燥地区广,空气透明度高;c相当大地区处于背风位置,加强了高温的程度)
1.2.2.3.③气候南北对应
1.2.3.欧洲
1.2.3.1.①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没有热带气候的大洲
1.2.3.2.②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a纬度位置决定36"N-71"N;b大陆轮廓,以南欧为底边略呈三角形,缩小了寒冷北冰洋影响的范围)
1.2.3.3.③海洋性显著(a西风带;b大陆轮廓破碎,各地距海近;c山脉东西走向;d北大西洋暖流+三角形的大陆轮廓,使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广,西北欧沿海地区成为同纬度冬季最温和的地区)
1.2.4.北美洲
1.2.4.1.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其中50"N-70N最宽,所以温带气候占优势,热带气候缩减)
1.2.4.2.②气候类型多样(北美大陆南北延伸很广,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热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
1.2.5.南美洲
1.2.5.1.①温暖湿润,以夏雨为主(由于多雨面积广,干旱沙漠区面积相应狭小,它在南美大陆所占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
1.2.5.2.②热带气候为主(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5°S附近最宽广,使得热带气候占优势。同时南回归线以南大陆紧缩,52°S已近尾闾,使亚热带、温带气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带的亚寒带、寒带气候)
1.2.5.3.③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大陆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气候类型截然相反)
1.2.6.南极洲
1.2.6.1.烈风、暴雪和酷寒的极地气候
1.2.7.大洋洲
1.2.7.1.①干旱区面积大(山地偏居大陆东岸,阻碍太平洋暖湿气流西进,广大内陆地区因此干燥)
1.2.7.2.②降水分布呈半环状(地形单调,无气候障碍,使中西部气候类型渐变)
1.2.7.3.③普遍暖热(大陆轮廓东西宽、南北窄,增加了副高控制的面积且南北各地受热状况差异小)
1.3.三、世界主要河流湖泊洲名
1.3.1.亚洲
1.3.1.1.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1.3.1.1.1.注入海洋:北冰洋
1.3.1.1.2.发源地:蒙古高原北部、西伯利亚南部山地
1.3.1.1.3.主要地形:以春季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结冰期长。常在河流下游形成凌汛
1.3.1.2.黑龙江/黄河/长江
1.3.1.2.1.注入海洋:太平洋
1.3.1.2.2.发源地:亚洲中部的高原和山地
1.3.1.2.3.主要地形:以降水补给为主,受季风影响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界南河流水量丰富,径流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界北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1.3.1.3.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1.3.1.3.1.注入海洋:印度洋
1.3.1.3.2.发源地: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都源于青藏高原。西亚的河流源于亚美尼亚高原
1.3.1.3.3.主要地形: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都以降水补给为主,受热带季风影响,水位变化很大。西亚的河流,流经干燥地区,水量不大,属于融雪和雨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最低
1.3.1.4.阿姆河/锡尔河/塔里木河
1.3.1.4.1.注入海洋:内陆沙漠或湖泊
1.3.1.4.2.发源地:亚洲中部的高山
1.3.1.4.3.主要地形: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河流径流量最大,冬季最小,是流经区灌溉农业的主要水源
1.3.2.非洲
1.3.2.1.尼罗河
1.3.2.1.1.注入海洋:地中海
1.3.2.1.2.发源地:东非高原,青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
1.3.2.1.3.主要地形:世界最长的河流(6km),百尼罗河水量稳定,青尼罗河水量变化大,夏季河水大增,造成尼罗河定期泛滥
1.3.2.2.尼日尔河
1.3.2.2.1.注入海洋:几内亚湾
1.3.2.2.2.发源地:西非高原
1.3.2.2.3.主要地形:上、下游在热带雨林区,水量较大;中游在沙漠地带,水量较小
1.3.2.3.扎伊尔河(刚果河)
1.3.2.3.1.注入海洋:大西洋
1.3.2.3.2.发源地:赞比亚北部高原
1.3.2.3.3.主要地形:大小支流都处在热带雨林区,水量大,富水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1.3.2.4.赞比西河
1.3.2.4.1.注入海洋:印度洋
1.3.2.4.2.发源地:隆达-加丹加高原
1.3.2.4.3.主要地形: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水量有季节变化
1.3.3.欧洲
1.3.3.1.伏尔加河
1.3.3.1.1.注入海洋:黑海
1.3.3.1.2.发源地:东欧平原西部
1.3.3.1.3.主要地形:欧洲最长的河流,在俄罗斯水运中占重要地位
1.3.3.2.莱茵河
1.3.3.2.1.注入海洋:大西洋
1.3.3.2.2.发源地:阿尔卑斯山
1.3.3.2.3.主要地形:开发较充分,两岸居民点和工业城市密集
1.3.3.3.多瑙河
1.3.3.3.1.注入海洋:黑海
1.3.3.3.2.发源地:阿尔卑斯山
1.3.3.3.3.主要地形:水方资源丰富,以铁门电站著名
1.3.4.北美洲
1.3.4.1.圣劳伦斯河
1.3.4.1.1.注入海洋:大西洋
1.3.4.1.2.发源地:安大略湖
1.3.4.1.3.主要地形: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水位稳定
1.3.4.2.密西西比河
1.3.4.2.1.注入海洋:墨西哥湾
1.3.4.2.2.发源地:美国北部
1.3.4.2.3.主要地形:以春季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航运价值大,有运河和五大湖相连
1.3.5.南美洲
1.3.5.1.亚马逊河
1.3.5.1.1.注入海洋:大西洋
1.3.5.1.2.发源地:安第斯山脉
1.3.5.1.3.主要地形:以降水补给为主,流域面积和流量均居世界首位,航运便利
1.3.6.大洋洲
1.3.6.1.墨累河
1.3.6.1.1.注入海洋:印度洋
1.3.6.1.2.发源地: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
1.3.6.1.3.主要地形:雨季河水暴涨,枯水期常有断流现象四、世界的自然资源
1.4.四、世界的自然资源
1.4.1.土地资源
1.4.1.1.1、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居世界前六位
1.4.1.2.2、世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
1.4.1.2.1.①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
1.4.1.2.2.②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1.4.1.2.3.③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乡村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用地不断增多,大量侵占了耕地
1.4.2.生物资源
1.4.2.1.森林资源
1.4.2.1.1.现存的森林主要有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东南亚马来群岛)和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其中俄罗斯面积最大)
1.4.2.1.2.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弱噪声,美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地等
1.4.2.2.草场资源
1.4.2.2.1.主要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高山草草甸、河浸滩草甸等
1.4.2.2.2.分布∶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代表树种波巴布树,又叫猴面包树)南美洲(代表树种纺锤树)和澳大利亚大陆(代表树种金合欢树);温带草原主要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1.4.2.2.3.世界草场资源丰富的国家有∶中国、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蒙古等
1.4.2.3.野生动植物
1.4.2.3.1.橡胶树、可可、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南美洲特有的动物野生
有树獭、卷尾猴、大食蚁兽、犰狳、巨嘴鸟等
1.4.2.3.2.非洲是咖啡、枣椰树、油棕和香蕉等的故乡
1.4.2.3.3.大洋洲特有的动物有∶澳大利亚的袋鼠、鸭嘴兽、鸸鹋等;新西兰的几维鸟;新几内亚岛的食火鸡、极乐鸟等
1.4.3.矿产资源
1.4.3.1.基本特点
1.4.3.1.1.世界上用途广、产值大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镍、铜、锌、磷、铝王、黄金、锡、锰、铅等
1.4.3.1.2.世界上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而消费量最多的是发达国家
1.4.3.2.铁矿
1.4.3.2.1.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巴西、澳天利业、加拿大、印度等国
1.4.3.2.2.欧洲有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洛林铁矿(法国)、基律纳铁矿(瑞典)和英国奔宁山脉附近的铁;美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印度的铁矿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1.4.3.3.煤
1.4.3.3.1.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带∶
1.4.3.3.1.1.①世界最天煤带是在业欧天陆中部,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
1.4.3.3.1.2.②北美大陆的美国和加拿大
1.4.3.3.1.3.③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
1.4.3.3.2.欧洲的主要煤矿有∶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田,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英国的奔宁山脉
1.4.3.3.3.美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
1.4.3.4.石油天然气
1.4.3.4.1.七大储油区∶中东波斯湾(世界最天石油储藏区、生产区、出口区)拉丁美洲(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俄罗斯,亚洲(东南亚、中国),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海地区的英国和挪威)
1.4.3.5.其他矿产
1.4.3.5.1.南非的黄金(产量、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金刚石(产量世界第一),几内亚的铝土,赞比业的铜
1.4.3.5.2.智利的铜和硝石,秘鲁的铜,圭亚那的铝土
1.4.4.海洋
1.4.4.1.生物资源
1.4.4.1.1.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上升流处)
2.世界居民和国家
2.1.世界的人口
2.1.1.增长特点∶速度加快,地区差异
2.1.2.分布及原因∶
2.1.2.1.人口稠密地区
2.1.2.1.1.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及北美东北部
2.1.2.1.2.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地带
2.1.2.1.3.分布原因: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历史悠久,交通、城市发达
2.1.2.2.人口稀少地区
2.1.2.2.1.分布地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带、高原和山区
2.1.2.2.2.分布规律:纬度高,气温低,赤道附近湿热,沙漠地区千旱,山区地势高
2.1.2.2.3.分布原因:自然条件恶劣,开发程度低
2.1.3.人口问题
2.1.3.1.增长过快
2.1.3.1.1.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2.1.3.1.2.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
2.1.3.2.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
2.1.3.3.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目标∶
2.1.3.3.1.途径∶控制人口数量,实行有计划地生育
2.1.3.3.2.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1.4.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2.1.4.1.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
2.1.4.2.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等
2.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2.2.1.人种
2.2.1.1.白种人: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2.2.1.2.黄种人: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美洲部分地区(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均属于黄种人)
2.2.1.3.黑种人: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
2.2.2.民族
2.2.2.1.世界近个,人数最多汉族
2.2.3.语言
2.2.3.1.世界上共有多种语言,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
2.2.3.2.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东南亚等
2.2.3.3.英语:使用较广的语言英国、美国、加拿大等
2.2.3.4.俄语:国际上的重要语言俄罗斯等
2.2.3.5.法语: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法国等
2.2.3.6.西班牙语:取代了当地的语言西班牙、拉丁美洲等
2.2.3.7.阿拉伯语:国际上的语言西亚、北非等
2.2.4.宗教
2.2.4.1.基督教: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教徒最多,分布最广
2.2.4.2.伊斯兰教:亚州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东部(教徒称穆斯林)
2.2.4.3.佛教:亚洲东部和东南部高中地理知识点2
1.东亚
1.1.读图识记
1.1.1.五国及其首都
1.1.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
1.1.3.日本海重要海港
1.2.概述
1.2.1.位置范围
1.2.1.1.位置
1.2.1.1.1.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1.2.1.1.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1.2.1.2.范围
1.2.1.2.1.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1.2.1.2.2.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1.2.1.2.3.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1.2.1.2.4.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1.2.2.地形、河流
1.2.2.1.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1.2.3.气候
1.2.3.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1.2.3.1.1.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1.2.3.1.2.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1.2.3.1.2.1.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1.2.3.1.3.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1.2.3.1.3.1.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1.2.3.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2.3.2.1.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1.2.4.人口和经济
1.2.4.1.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1.2.4.2.人种∶黄色人种
1.2.4.3.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1.2.5.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1.2.5.1.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1.2.5.2.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1.2.5.3.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1.3.日本
1.3.1.读图识记
1.3.1.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
1.3.1.2.纬度(30°N-45°N)
1.3.1.3.关东平原、富士山
1.3.1.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版、神户、提山、北九州
1.3.2.自然地理特征
1.3.2.1.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
1.3.2.2.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1.3.2.3.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1.3.2.4.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1.3.2.5.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1.3.2.6.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3.2.7.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1.3.2.8.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1.3.3.发达的经济
1.3.3.1.①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1.3.3.2.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1.3.3.2.1.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1.3.3.2.2.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1.3.3.3.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1.3.3.4.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一-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濑户内五大工业区。其原因∶
1.3.3.4.1.①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
1.3.3.4.2.②海岸线曲折,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
1.3.3.4.3.③矿产资源匮乏,多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
1.3.3.4.4.④加工贸易型经济,本国市场狭小,产品多向外输出。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1.3.3.5.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1.3.3.6.⑥农业和渔业
1.3.3.6.1.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1.3.3.6.2.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1.3.3.6.3.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
1.3.3.6.4.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1.3.3.6.5.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1.3.3.6.6.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1.3.3.6.7.渔业发达的原因;
1.3.3.6.7.1.自然∶
1.3.3.6.7.1.1.①岛国海岸线长,资源丰富
1.3.3.6.7.1.2.②北海道渔场
1.3.3.6.7.2.社会经济∶
1.3.3.6.7.2.1.①捕捞技术发达
1.3.3.6.7.2.2.②市场需求量大(耕地面积小,人口多)
1.3.3.6.7.2.3.③传统饮食习惯
1.3.4.主要城市
1.3.4.1.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宇航中心--种子岛
1.4.朝鲜半岛
1.4.1.位置
1.4.1.1.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1.4.2.地形
1.4.2.1.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1.4.3.气候
1.4.3.1.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1.4.4.河流
1.4.4.1.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1.4.5.资源
1.4.5.1.森林、水力较丰富
1.4.6.经济
1.4.6.1.韩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二战后积极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业,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近些年针对国际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
2.东南亚
2.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1.1.范围
2.1.1.1.赤道两侧,S-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2.1.1.2.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是惟一内陆国,半岛上的半岛是马来半岛
2.1.1.3.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年5月独立
2.1.2.十字路口的位置
2.1.2.1.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2.1.2.2.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
2.1.2.3.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泰国的克拉运河计划
2.1.3.地形与河流
2.1.3.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2.1.3.2.河流
2.1.3.2.1.红河
2.1.3.2.1.1.上游河流:元江
2.1.3.2.1.2.流经国家:中国、越南、老挝
2.1.3.2.1.3.城市:河内
2.1.3.2.2.湄公河
2.1.3.2.2.1.上游河流:澜沧江
2.1.3.2.2.2.流经国家: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2.1.3.2.2.3.城市:金边、万象
2.1.3.2.3.湄南河
2.1.3.2.3.1.流经国家:泰国
2.1.3.2.3.2.城市:曼谷
2.1.3.2.4.萨尔温江
2.1.3.2.4.1.上游河流:怒江
2.1.3.2.4.2.流经国家:中国、缅甸
2.1.3.2.5.伊洛瓦底江
2.1.3.2.5.1.流经国家:中国、印度、缅甸
2.1.3.2.5.2.城市:仰光
2.1.3.3.马来群岛∶地形高峻崎岖,沿海有狭窄平原,河流短促。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
2.1.4.气候
2.1.4.1.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2.1.4.2.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2.居民和经济
2.2.1.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2.2.1.1.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亿人"国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2.2.1.2.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束埔寨吴哥窟为著名佛教建筑、泰国将佛教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2.2.1.3.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2.2.2.主要农产和矿产
2.2.2.1.主要热带经济作物一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2.2.2.1.1.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2.2.2.2.主要农作物(主食)∶水稻
2.2.2.2.1.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平原区,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马来群岛沿海平原也产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稻米产国,其中泰国出口最多
2.2.2.3.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
2.2.2.3.1.缅甸、泰国、马亚西亚、印度尼西亚处于东南亚的锡矿带
2.2.2.3.2.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尼、文莱,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由于石油丰富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主要输往日本,当两伊战争爆发时,东南亚的石油尤其显得重要
2.2.2.3.3.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锡菲律宾-椰子、蕉麻印尼-金鸡纳霜、石油泰国-稻米文莱-石油
2.2.3.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2.2.3.1.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2.3.新加坡一-"花园式城市"
2.3.1.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2.3.2.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和造船业(最大的工业部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世界上仅次干美国的第二大钻井平台的制造中心)、电子电器业(第二大工业部门)等;利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2.3.3.工业布局∶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3.中亚
3.1.读图识记
3.1.1.五国及周围邻国
3.1.2.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咸海、天山、帕米尔高原
3.2.概述
3.2.1.自然环境
3.2.1.1.位置∶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3.2.1.2.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太沙漠
3.2.1.3.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北冰洋,冰雪融水、降水)
3.2.1.4.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3.2.1.5.咸海(青海湖同理)不断缩小的原因
3.2.1.5.1.①大量引水灌溉,种植棉花
3.2.1.5.2.②全球变暖,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
3.2.1.6.洞庭湖不断缩小的原因
3.2.1.6.1.围湖造田
3.2.1.6.2.长江上游植被遭破坏,水头流失严重,泥沙淤积
3.2.2.居民与经济
3.2.2.1.民族
3.2.2.1.1.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3.2.2.2.农业∶
3.2.2.2.1.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3.2.2.2.2.农业生产的优点
3.2.2.2.2.1.①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多
3.2.2.2.2.2.②有水源灌溉
3.2.2.2.2.3.③土地平坦开阔
3.2.2.2.2.4.④土壤肥沃
3.2.2.2.3.缺点
3.2.2.2.3.1.①气候干旱,灌溉不合理导致土地盐碱化
3.2.2.2.3.2.②过度放牧破坏草场,导致土地荒漠化
3.2.2.2.3.3.③冬季寒潮,低温冷害
3.2.2.3.资源
3.2.2.3.1.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3.2.2.3.2.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岸及湖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没与里海靠上)、土库曼斯坦三国
3.2.2.4.工业
3.2.2.4.1.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进口
3.2.2.5.主要城市
3.2.2.5.1.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
3.2.2.5.2.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3.2.2.6.注意
3.2.2.6.1.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横穿哈全境,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公里(中国境内公里),设计年输油量万吨。工程分三期完工,年完成一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道,全长.8公里。年完成二期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建设,全长公里。三期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建设,全长余公里
3.2.2.7.补充
3.2.2.7.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4.南亚
4.1.读图识记
4.1.1.印度半岛(南亚次大陆)
4.1.2.七国及克什米尔地区,首都
4.1.3.喜马拉雅山脉、德于印度河-一恒河平原
4.1.4.北回归线
4.2.辨析"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4.2.1.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中段的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由干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所以又把南亚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它仅指大陆上的五个国家
4.3.概述
4.3.1.悠久的历史
4.3.1.1.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4.3.1.2.国家
4.3.1.2.1.内陆国∶尼泊尔、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4.3.1.2.2.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4.3.1.2.3.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4.3.1.3.宗教和居民
4.3.1.3.1.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4.3.2.自然条件
4.3.2.1.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一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3.2.2.河流
4.3.2.2.1.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4.3.2.2.2.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4.3.2.3.气候
4.3.2.3.1.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4.3.2.3.2.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4.3.2.4.塔尔沙漠成因
4.3.2.4.1.冬季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4.3.2.4.2.夏季西南风无法到达3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放,导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4.3.2.5.注意
4.3.2.5.1.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4.4.印度
4.4.1.读图识记
4.4.1.1.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厂、印度洋
4.4.1.2.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l/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于高原;
4.4.1.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4.4.1.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泰姬陵
4.4.2.世界文明古国
4.4.2.1.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4.4.3.农业
4.4.3.1.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印加中俄)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4.4.3.2.评价: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4.4.3.3.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4.3.3.1.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较高热量和较多水分)
4.4.3.3.2.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耐旱能力强)
4.4.3.3.3.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喜光、耐旱、水源、沙质土壤)
4.4.3.3.4.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低湿土地、潮湿气候)
4.4.3.3.5.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多雨气候、排水良好的坡地)
4.4.4.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4.4.4.1.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4.4.4.2.工业
4.4.4.2.1.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4.4.4.2.2.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工业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
4.4.4.3.城市
4.4.4.3.1.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城市
4.4.4.3.2.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一黄麻产地
4.4.4.3.3.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5.西亚和北非
5.1.西亚-读图识记
5.1.1.1.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
5.1.2.2.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
5.1.3.3.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
5.1.4.4.北回归线
5.2.北非-读图识记
5.2.1.1.五国
5.2.2.2.北回归线
5.2.3.3.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
5.3.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5.3.1.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5.3.1.1.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5.3.2.高原为主的地形
5.3.2.1.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等,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米)
5.3.3.炎热干燥的气候
5.3.3.1.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5.3.3.2.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5.3.3.3.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5.4.居民和经济
5.4.1.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5.4.1.1.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
5.4.2.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5.4.2.1.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5.4.2.2.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韭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5.4.2.3.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5.4.2.4.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5.4.2.5.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5.4.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5.4.3.1.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汪紫盖皮著名
5.4.3.2.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5.4.3.3.地中海作物∶葡萄、油橄榄、柑橘、柠檬、无花果
5.4.3.4.注意:北非是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
5.5.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5.5.1.亚非的"陆桥"∶巴勒斯坦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5.5.2.先进的灌溉农业∶灌溉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以色列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5.6.埃及
5.6.1.读图识记
5.6.2.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
5.6.3.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
5.6.4.北回归线
5.6.5.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5.6.6.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5.6.7.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5.6.8.尼罗河∶全长6千米,世界第—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5.6.9.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5.6.10.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5.6.11.注意: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5.6.11.1.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5.6.11.2.弊∶
5.6.11.2.1.携带泥沙减少,肥力下降
5.6.11.2.2.尼罗河三角洲受到海浪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5.6.11.2.3.河口三角洲土地盐渍化
5.6.11.2.4.河口附近渔场消失
5.6.11.2.5.水库附近频发地震
5.6.12.注意: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6.1.读图识记
6.1.1.开普敦(气候)
6.1.2.赤道穿过,好望角
6.1.3.高原、盆地、岛屿、海峡、湖泊、东非大裂登、刚果河
6.2.自然环境
6.2.1.地形
6.2.1.1.高原为主(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韭高原和南韭高原),东部高原上有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盆地形成
6.2.1.2.东非大裂谷
6.2.1.2.1.范围∶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
6.2.1.2.2.特点∶两岸悬崖壁立、附近火山很多,谷底湖泊连串。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有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坦噶尼喀湖(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大深水湖)
6.2.1.2.3.形成∶板块张裂处断裂形成
6.2.1.3.刚果盆地∶内流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泄而成为世界最大盆地,刚果河是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6.2.1.4.海岸线∶平直,海湾、半岛、岛屿少。最大海湾几内亚湾;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南端有好望角
6.2.1.5.四大湖泊∶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断层湖);维多利亚湖在成因上属于构造湖,是因地壳运动使地面渐渐下沉而形成的浅的集水盆地;乍得湖(海迹湖,逐年缩小∶降水减少,持续干旱)
6.2.2.气候--炎热多雨热带大陆
6.2.2.1.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南部南回归线附近;地中海气候局限在最南部的沿海地区
6.2.2.2.注意: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6.2.2.2.1.赤道地区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终年形成大量降水,因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但位于赤道的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6.2.3.矿产
6.2.3.1.铜矿-刚果民主、赞比亚;黄金-南非、加纳;金刚石-刚果民主、南非;石油一尼日利亚;铝土-几内业
6.3.居民和经济
6.3.1.黑种人故乡
6.3.1.1.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
6.3.2.政治地图的变化
6.3.2.1.二战前非洲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现在都已独立
6.3.3.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6.3.3.1.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生产一两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最发达的国家是南非,约翰内斯堡是该国最大城市和采金中心
6.3.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6.3.4.1.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洲之首,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人均量各洲最低
6.3.4.2.粮食∶中非、西非、东非缺粮最为严重
6.3.4.3.环境∶人们为了生存,采取了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6.3.4.4.解决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6.4.南非
6.4.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首都比勒陀利亚,绕着好望角的航线是世界最为繁忙的航线之一,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的港口
6.4.2.矿产丰富,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金刚石、铀、锑的重要产地,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构制造中心
6.4.3.湖泊的基本类型
6.4.3.1.构造湖∶板块张裂,地壳下陷(如贝加尔湖、洞庭湖、鄱阳湖、死海、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等)
6.4.3.2.海迹湖∶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或地壳上升而与海洋分开(如里海、咸海、太湖、乍得湖)
6.4.3.3.冰蚀湖∶冰川
或风侵蚀洼地(北美五大湖)
6.4.3.4.冰碛湖∶冰川堆积的洼地阻塞或冰川谷形成
6.4.3.5.火山湖∶火山口为盆地形成的湖泊
6.4.3.6.堰塞湖:火山熔岩流或滑坡等堵住流水而形成的湖泊
7.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7.1.欧洲西部
7.1.1.自然环境
7.1.1.1.位置范围
7.1.1.1.1.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7.1.1.2.海岸线曲折
7.1.1.2.1.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7.1.1.3.地形
7.1.1.3.1.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7.1.1.3.2.分布
7.1.1.3.2.1.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为西欧平原
7.1.1.3.2.2.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博朗峰本区最高
7.1.1.3.3.冰川作用明显
7.1.1.3.3.1.北部∶受冰川作用,多峡湾、冰碛湖、海岸线曲折。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为典型
7.1.1.3.3.2.南部∶受冰川刨蚀,多U型谷、角峰、冰斗、冰碛湖,冰碛物的堆积形成波状丘陵。以阿尔卑斯山地区最为典型
7.1.1.3.4.世界冰川侵蚀典型地区
7.1.1.3.4.1.挪威峡湾风光
7.1.1.3.4.2.日内瓦湖(冰碛湖)
7.1.1.3.4.3.平原地带冰碛丘陵
7.1.1.3.4.4.芬兰(王湖之国)
7.1.1.3.4.5.北美五大湖
7.1.1.3.4.6.加拿大北部破碎的大陆轮廓
7.1.1.4.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7.1.1.4.1.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7.1.1.4.2.气候
7.1.1.4.2.1.成因
7.1.1.4.2.1.1.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7.1.1.4.2.1.2.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7.1.1.4.2.1.3.地形: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7.1.1.4.2.1.4.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7.1.1.4.2.2.分布
7.1.1.4.2.2.1.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7.1.1.4.2.2.2.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7.1.1.4.2.2.3.非地带性∶阿尔卑斯山脉地区为高山气候
7.1.1.5.河湖
7.1.1.5.1.河流特征及成因∶本区多平原,降水量较多,河网较密,水量充沛,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7.1.1.5.2.主要河流
7.1.1.5.2.1.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注入黑海(属于外流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7.1.1.5.2.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向西注入北海。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是欧洲航运量最大的河流
7.1.1.5.3.优势条件
7.1.1.5.3.1.莱茵河流域全年气温温和,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
7.1.1.5.3.2.因流经地区大部分地势低平,水流平稳
7.1.1.5.3.3.大部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均匀,流量较大且变化不大
7.1.1.5.3.4.莱茵河干支流流经国家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航运需求量大
7.1.1.5.3.5.河口处为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与铁路、海运配合较好,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
7.1.1.5.4.评价一条河的通航能力∶宽深缓里程结冰期水位变化稳定经济
7.1.2.国家和居民
7.1.2.1.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7.1.2.2.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量"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匈牙利、德国等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7.1.2.3.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7.1.2.4.发达的旅游业
7.1.2.5.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7.1.2.5.1.经济状况,生产力
7.1.2.5.2.社会福利待遇,医疗保障
7.1.2.5.3.文化观念(享乐,养老)
7.1.2.5.4.国家政策
7.1.2.5.5.自然环境(死亡率)
7.1.2.5.6.年龄结构(老龄化)
7.1.3.英国
7.1.3.1."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7.1.3.2.西欧的岛国
7.1.3.2.1.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7.1.3.3.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7.1.3.3.1.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分布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7.1.3.4.农业
7.1.3.4.1.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7.1.3.4.2.东南部-一种植业(小麦、大麦)集中地区(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7.1.3.5.首都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雾都
7.1.4.法国
7.1.4.1.自然地理环境
7.1.4.1.1.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I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便利
7.1.4.2.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7.1.4.2.1.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7.1.4.2.2.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7.1.4.2.3.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一东北部
7.1.4.2.4.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O%
7.1.4.3.重要城市
7.1.4.3.1.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福斯的东侧)、福斯;福斯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
7.1.5.德国
7.1.5.1.读图识记
7.1.5.1.1.北海、波罗的海、基尔运河
7.1.5.1.2.莱菌河、多璃河、易北河、多瑙-莱菌运河
7.1.5.1.3.三大地形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巴代利亚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
7.1.5.1.4.柏林、汉堡(最大海潜、造船中心)、波图、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潜)、斯图加特、慕尼黑新兴工业区中心L、鲁尔区1德最大T业区儿
7.1.5.1.5.欧洲西部陆路交通十字路口
7.1.5.2.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
7.1.5.2.1.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比利时、荷兰、丹麦)。战略位置和交通位置极其重要
7.1.5.3.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
7.1.5.3.1.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7.1.5.3.2.北部是波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冬冷夏凉、土壤较贫瘠,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人口较稀;花卉生产较发达
7.1.5.3.3.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
7.1.5.3.4.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日照时间长,河谷地区土壤肥沃,盛产葡萄、烟草、啤酒花和水果,河谷地区的山地则为森林和高山牧场
7.1.5.4.发达的工业
7.1.5.4.1.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7.1.5.4.2.发展条件
7.1.5.4.2.1.富的煤炭、钾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7.1.5.4.2.2.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7.1.5.4.3.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飞机、微电子
7.1.5.4.4.分布特点∶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7.1.5.5.主要城市
7.1.5.5.1.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7.1.5.5.2.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7.1.5.5.3.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7.1.5.5.4.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
7.1.5.5.5.注意:鲁尔区的兴衰
7.1.5.5.5.1.区位优势
7.1.5.5.5.1.1.丰富的煤炭资源
7.1.5.5.5.1.2.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瑞典铁矿区
7.1.5.5.5.1.3.充沛的水源
7.1.5.5.5.1.4.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7.1.5.5.5.1.5.广阔的市场
7.1.5.5.5.2.衰落原因
7.1.5.5.5.2.1.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7.1.5.5.5.2.2.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7.1.5.5.5.2.3.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7.1.5.5.5.2.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7.1.5.5.5.3.综合整治
7.1.5.5.5.3.1.调节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7.1.5.5.5.3.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7.1.5.5.5.3.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7.1.5.5.5.3.4.加强科学技术发展,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7.1.5.5.5.3.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7.2.欧洲东部和北亚
7.2.1.范围和国家
7.2.1.1.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间的欧洲部分
7.2.1.2.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
7.2.2.俄罗斯
7.2.2.1.读图识记
7.2.2.1.1.北冰洋、波罗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里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7.2.2.1.2.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乌拉尔山、高加索山
7.2.2.1.3.北极圈
7.2.2.1.4.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河流,世界最长内流河)、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毕业了")
7.2.2.1.5.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符拉迪沃斯托克、摩尔曼斯克、西伯利亚铁路
7.2.2.2.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7.2.2.2.1.地跨欧亚,欧洲部分面积小但其政治经济中心都为此处
7.2.2.3.较为平坦的地形
7.2.2.3.1.平原、高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仅次于亚马孙平原的世界第二大平原,多冰碛丘陵,波状起伏),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湖泊众多,沼泽连片)、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吐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7.2.2.3.2.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沼泽广布的原因
7.2.2.3.2.1.水源∶有鄂毕河、叶尼塞河等河流的凌汛作用,河水溢出河床
7.2.2.3.2.2.地形∶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低洼,排水不畅
7.2.2.3.2.3.蒸发量∶纬度位置高,蒸发量小
7.2.2.3.2.4.下渗量∶冻土广布,不利于水流的下渗
7.2.2.4.冬季漫长而寒冷,各地气候差异很大
7.2.2.4.1.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7.2.2.5.河流与湖泊
7.2.2.5.1."母亲河"∶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
7.2.2.5.2.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水量丰沛、水能丰富,但封冻期长,有凌汛,不利于航运
7.2.2.5.3.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山地的断裂构造湖,世界最深湖泊
7.2.2.6.资源丰富
7.2.2.6.1.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乌拉尔有色金属,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第二巴库和秋明油田
7.2.2.7.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7.2.2.7.1.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
7.2.2.8.农业
7.2.2.8.1.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7.2.2.9.交通
7.2.2.9.1.铁路为主(注意∶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差异)
7.2.2.9.2.铁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一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7.2.2.9.3.航运∶除了北冰洋摩尔曼斯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有较长封冻期;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各海域港口与外洋联系必须经过别国海域,对外航运十分不便
7.2.2.10.首都和城市
7.2.2.10.1.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7.2.2.10.2.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
7.2.2.10.3.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7.2.2.10.4.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7.2.2.10.5.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8.北美
8.1.概述
8.1.1.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
8.1.1.1.位置∶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
8.1.1.2.范围∶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
8.1.2.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8.1.2.1.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间,山脉是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
8.1.2.2.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平原、西部-大平原)
8.1.2.3.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地势较低
8.1.3.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8.1.3.1.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
8.1.3.2.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冰川l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
8.1.4.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8.1.4.1.无热带雨林、草原气候(大部分在北温带)。地形对气候影响大∶西部高山阳挡,温带海洋性、地中海气候仅分布在沿海,高原山区降水少;东部低缓,阻挡作用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中部地形平坦,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夏季暖湿气流也可自由北上
8.1.5.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8.1.5.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8.1.5.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8.1.5.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8.1.6.外来移民大汇集,英裔和法裔较多,英语为主。原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是黄种人
8.2.美国
8.2.1.读图识记
8.2.1.1.两大洋、墨西哥湾、两个海外州
8.2.1.2.三大地形区(剖面图)∶落基山脉、密西西比河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新奥尔良--墨西哥湾
8.2.1.3.大西洋沿岸(波、纽、费、华),五大湖沿岸(德、芝、底、布),大西洋沿岸(西、圣、洛、硅谷),南部(休、新)
8.2.1.4.主要农业带
8.2.2.位置范围
8.2.2.1.位置
8.2.2.1.1.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温带、南部为亚热带、阿拉斯加为寒带、亚寒带,夏威夷为热带
8.2.2.1.2.海陆位置∶三面临海,南临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8.2.2.2.范围
8.2.2.2.1.本土
8.2.2.2.1.1.48州、1特区
8.2.2.2.2.海外州
8.2.2.2.2.1.阿拉斯加州--北极圈、60N、W经过,阿留申群岛石油丰富,白令海峡,日期变更线(发生弯曲)
8.2.2.2.2.2.夏威夷州∶热带,北回归线穿过,与W之间。夏威夷高压,中途岛、檀香山,旅游胜地(火山岛)
8.2.3.自然地理特点
8.2.3.1.地形
8.2.3.1.1.三大地形区纵列分布(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中央大平原,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10%
8.2.3.2.气候
8.2.3.2.1.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复杂多样(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以及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的气候类型)
8.2.3.3.河流、湖泊
8.2.3.3.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便利
8.2.3.3.2.哥伦比亚河(是美国水能最丰富的河,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沛;位于西部山地,注入海洋,流程短,落差大)
8.2.3.4.资源
8.2.3.4.1.矿产资源、森林(1/3),草原丰富,种类多,储量大,煤、石油、天然气、钢、铁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高消费和浪费仍大量进口,是世界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
8.2.3.5.海陆位置
8.2.3.5.1.本土三面临海,沿海多优良海港,冬季不冻,海上航运便利
8.2.3.6.自然灾害
8.2.3.6.1.飓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它的危害主要是强风、暴雨,风暴湖,题风会给美国的石油开采。加工、运输,飞机,宇航,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带来影响,以及棉花,亚热带作物等农业部门,影响最大的部门的是石油开采、加工、运输(墨西哥湾沿岸是美国主要的石油分布、开采、加工区,也是美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主要输入港分布区和石油战略储备区)
8.2.3.6.2.寒潮
8.2.4.人文地理特点
8.2.4.1.经济特征
8.2.4.1.1.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输出工农业产品多,出口贸易额大,工农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
8.2.4.2.农业
8.2.4.2.1.地位∶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世界上农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玉米),但也进口热带经济作物
8.2.4.2.2.从事农业的人口少,为何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
8.2.4.2.2.1.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8.2.4.2.2.2.平原面积广,自然条件优越
8.2.4.2.2.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强,能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大规模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8.2.4.3.特点∶
8.2.4.3.1.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现代化程度高∶农业人口少(不到3%),生产过程中全部机械化,效率高;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8.2.4.3.2.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燕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中国、美国、中亚地区是世界产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产国)、大豆、甜菜、烟草等,畜牧业很发达
8.2.4.3.3.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小麦、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进口热带农产品)
8.2.4.3.4.农业生产实行了地域专门化(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8.2.4.3.4.1.指农业生产中按地区进行社会分工,即各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及历史地位,形成一种比较集中的特定农业部门,该部门以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投入到区域农产品的交换中去
8.2.4.3.4.2.地域专门化优缺点
8.2.4.3.4.2.1.好处
8.2.4.3.4.2.1.1.充分发挥地区的环捕和资源优势
8.2.4.3.4.2.1.2.充分采用先进技术,超高生产效率
8.2.4.3.4.2.2.缺陷
8.2.4.3.4.2.2.1.加剧了农业生产不平断的状况
8.2.4.3.4.3.划分依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
8.2.4.3.4.3.1.乳畜带
8.2.4.3.4.3.1.1.分布
8.2.4.3.4.3.1.1.1.东北部五大湖地区(纬度高,气候阴冷,无霜期较短,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草的生长;城市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乳肉禽蛋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
8.2.4.3.4.3.1.2.特点
8.2.4.3.4.3.1.2.1.轮转放牧
8.2.4.3.4.3.2.小麦带
8.2.4.3.4.3.2.1.分布
8.2.4.3.4.3.2.1.1.中部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北部为春小麦带,中部为冬小麦带),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深厚,河流经过,灌溉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市场广阔
8.2.4.3.4.3.2.2.特点
8.2.4.3.4.3.2.2.1.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8.2.4.3.4.3.2.3.问题
8.2.4.3.4.3.2.3.1.农业成本高,能耗大
8.2.4.3.4.3.3.玉米带
8.2.4.3.4.3.3.1.分布
8.2.4.3.4.3.3.1.1.中央大平原中北部(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雨热同期,夏温较高;灌溉水源充足;交通运便利;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市场广阔)
8.2.4.3.4.3.3.2.特点
8.2.4.3.4.3.3.2.1.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8.2.4.3.4.3.3.3.问题
8.2.4.3.4.3.3.3.1.农业成本高,能耗大
8.2.4.3.4.3.4.棉花带
8.2.4.3.4.3.4.1.分布
8.2.4.3.4.3.4.1.1.35N以南(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春夏季降水多,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生长成熟采摘)
8.2.4.3.4.3.4.2.问题
8.2.4.3.4.3.4.2.1.土填肥力下降,植棉业衰弱明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