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国地图讲清楚中国省界划分

中国省界的划分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错。

所谓山川形便,是说在划界时,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如唐太宗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这十道就基本都是按照山脉、河流而划分的,比如关内道(潼关以西,秦岭以北),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道(陇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江南道(长江以南),山南道(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岭南道(五岭以南),剑南道(剑阁以南)。——至于后来又增加到十五道。

这种划分方法,在宋代以前多见。比如秦代划分三十六郡,汉代划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这种划分方法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天然的山脉、河流、湖泊,是两个地域之间最直接、最明显的区分,而且由于山川阻隔,往往两个地区之间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也都有显著不同,使用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划分,就使得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相一致,浑然天成。

就今天而言,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黄河,山西和河北之间的界线依旧是太行山,甘肃和陕西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陇山(六盘山),就是如此,因为山川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该地域的界线表明了。比如看上图的河东道,其形状和现在的山西省何其相似,其实山西省的样子,在秦代就基本固定下来了。再比如汉代的豫章郡,唐代后期的江南西道基本上和现代江西省完全一致。

上图为汉代豫章郡,中间是唐代方镇图,下图为现代江西省,大家比较一下。为什么两千年过去了,政区从郡变成省,名字从豫章变成江西,但形状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呢?很简单,山川没有变化,东面是武夷山,南面是大庾岭,西边是罗霄山脉,北边是长江,山川没有变化,那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自然形状也就没有大的变化了。

刚开始提到的唐初十道,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这十道后来增加到十五道,中晚唐时又演变为四十多个方镇,奠定了很多(尤其是南方)省份的边界,延续上千年。

但是,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就是如果完全以“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区域,那么该区域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如果该区域足够大、领导人有足够的权力,那就会形成凭险割据的局面。比如秦末,赵佗兴兵绝新道,割据岭南而自立,于是岭南地区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回归中原政权。

再如刘备割据益州,三国之中实力最弱,但他凭巫峡之险、秦岭之固,加之天府之国的丰腴,居然鼎足三分,与曹操、孙权抗衡数十年。说到四川,这里的地形地势简直是地方割据的教科书般的样本,外有山川之险,内有丰腴之地,衣食自足,易守难攻,因此千百年来,只要天下大乱,必然有人割据四川,进则窥伺天下,退则偏安一方。

和四川相似的,还有山西。和四川盆地的地形相反,山西是个高地,但东有太行,西、南两面皆有黄河,易守难攻之形势,丝毫不下四川。和四川完全封闭的形势不同,山西对四周的河北、河南等地形成高屋建瓴之势。因此割据四川者,往往只能偏安,基本没有能染指中原的,但割据山西者,往往能席卷天下。刘渊、石勒、拓跋珪、李存勖,都是以山西而奄有天下。五代十国时的北汉,论实力不算多强大,但宋朝以开国之初的精兵悍将,居然屡攻不克,直到赵匡胤死都没有把这块地方打下来。其中虽然有契丹为后援的因素,但山西之地利,也不容忽视。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从宋代开始,国家在划分行政区的时候,就有意识的进行掺沙子,故意把这个地区的战略要地划分到另外一个地区,这样就破坏了政区的地理完整性,从而使得地方割据变得困难。这就是政区划分过程中“犬牙交错”的原则。

比如,北宋时期的河东道,大家看看:

这个图,北宋时的河东路和现代山西省比起来,有几处不同,北部朔州地区落入辽国之手,诚不必说。看其他地方,西南部解州、闻喜一带不入河东,却划入永兴军路,但西北部府州、麟州一带本在黄河以西,却被划入河东。——如此一来,黄河将不再成为永兴军路和河东路之间的阻碍,如果有人要学李克用割据河东,那么他并不能全部据有黄河之险,必须直接面对来自永兴军路的威胁。这就是犬牙交错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永兴军路:

在永兴军路的南部,是商州,这是宋朝政府有意识的把秦岭以南的商州划给永兴军路,如此一来,永兴军路一个路就横跨秦岭,使得秦岭不再成为阻隔,如果南部的京西南路有人割据,就不能凭借秦岭之险了。

再举一个例子,说说河南省。

河南河南,顾名思义就是黄河之南。但我们看现在的河南省:

好大一块在黄河以北啊。这是因为当年朱元璋打元朝时,是从南向北打的,他从河南出兵,渡过黄河向北攻击,占领黄河以北的这块桥头堡,于是朱元璋马上就把这块地方划归河南。这么一来,黄河就不再成为河南、河北(直隶)之间的天险,无论是河南还是河北,想凭借黄河之险来割据就不可能了。

犬牙交错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地理单元、社会文化都显然属于四川的汉中被划给陕西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汉中“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孔璋曰:“汉中地形险固,四岳三途,皆不及也。”黄权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杨洪曰:“汉中,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正因为汉中对于四川来说如此重要,自古以来,割据四川者,必占据汉中。但是,元朝设行省,偏偏把汉中划给陕西,自此而后,明、清、民国,乃至现在皆因袭之,以汉中入陕西,而不敢给四川。因为汉中一旦划归四川,则四川形胜立即完备,具备了割据的条件。

大家来感受一下汉中对于四川和陕西的作用。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的共同使用,造就了今天中国省和省之间界线的模样。

甘肃省之所以有现在这个形状,说到底还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手一起抓的缘故。

从地理区域来说,甘肃分成两大块,大致以省会兰州为界(严格来说是以兰州以西的一条山脉——乌鞘岭为界),西面为河西,东面为河东。其中河东地区又包括陇东(平凉、庆阳两市)、陇右(天水、陇南、陇西等市),以及兰州、白银地区。

甘肃建省,是元朝开始的,当时只包括河西地区。

这是元朝的甘肃行省,大家看一看,如果除去亦集乃路和兀喇海路,形状和今天甘肃西部基本一样。之所以形状大略相似,显然是有自然因素在限制。河西地区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其实甘肃省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至西域的咽喉要道,直到今天,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兰新高铁均从这里经过,可知其战略地位之重要。这条走廊长多公里,最窄处仅数公里,最宽处不过多公里,西南为祁连山,东北为北山,两山相夹。甘肃省之所以形成这种细长的形状,正是因为河西走廊这种细长的形状决定的。

明代没有甘肃省,甘肃并入陕西,暂且不提。

到了清代,甘肃再次建省,

这是清代早期的甘肃省,和元代甘肃省相比,将现在甘肃省东部,也就是河东地区包括进来了。但和现在的甘肃省样子还是有些区别的,这主要是因为:

1.当时新疆未建省,所以新疆东部一部分地区包括在甘肃省内。

2.宁夏未建省,所以今天宁夏全境包括在甘肃省内;

3.青海未建省,所以西宁地区包括在甘肃省内。如果除去这三部分,这甘肃省就和今天的甘肃省几乎一模一样了。

所以,年宁夏、青海建省后,宁夏、西宁分别被从甘肃划走,甘肃的形状就大体固定了下来(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形状仍有反复,如年将固原等五县划归宁夏,70年代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从内蒙古划给甘肃,那时甘肃的形状就变得一点都不细长了。但到年,这两旗又被划归内蒙古,从此以后,甘肃形状就固定了下来)。

前面说了甘肃的形状是“山川形便”和“犬牙相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结果。具体来讲,甘肃中部之所以那么细长,就是“山川形便”造成的,这是依山势而走,故此形成这个模样。但河东地区划入甘肃,不能不说是“犬牙交错”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平凉、庆阳地区,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习俗文化上,都和陕北相同,却硬是划给了甘肃。陇右地区(天水、陇南)虽然在地理上与关中相隔,但语言、习俗上明显和关中相同,而和兰州以及河西相异,也划给甘肃,这无疑也是一种“犬牙交错”的制衡手段。

(本文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2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