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工程新发现8处文物点年代可追溯至

三官庙遗址发掘现场。图片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新华社合肥4月26日电(记者马姝瑞、陈尚营)随着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推进,这一中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已确认新增8处文物点,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夏中后期,相关田野发掘和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推进中。

作为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的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总长度.4公里,总投资亿元,工程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15个市的万人口,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

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文物点分布总图。新华社记者马姝瑞摄

引江济淮工程在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即开始了文物保护和考古调查工作。经过前期调研和实地踏查,确定了需要进行考古和发掘的文物点44处,其中古遗址和古墓群(含单体墓葬)41处,古建筑3处。

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部长贺爱民告诉记者,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线路进行了微调,有两处文物点被“划出”施工范围,并新增了8处文物点。

图为三官庙遗址出土的陶盆、陶罐。图片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据介绍,这新增的8处文物点主要分布在合肥市蜀山区及肥西县境内,包括岳庙双墩遗址、三官庙遗址在内的6处遗址,以及枝树小学墓群和航圩古建筑。其中,3处文物点已经完成田野发掘,其余正在进行发掘和测绘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介绍说,这8处文物点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到春秋时期,以群落生产生活遗址为主,对于“还原”和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三官庙遗址年代最早,基本确定属于夏中后期群落遗址。”他说。

考古人员展示三官庙遗址出土的陶鼎。图片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按照“先文保、再施工”的原则,引江济淮工程各个标段在实际开工建设前一律先进行文物勘探和挖掘,包括临时用地在内,这些新增文物点大多就是在临时用地范围内发现的。现场施工人员表示,未来仍可能有新的文物点被发现。

“目前,引江济淮工程过半标段都已开工建设,有20处古遗址、墓葬已经完成野外工作,3处古建筑测绘工作完成,剩余文物点均已安排发掘队伍,发掘工作力争本年度内完成。”贺爱民说。

三官庙遗址出土的陶鬶。图片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引江济淮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农业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是中国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对有效缓解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沟通江淮航运,改善巢湖及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