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南北方,到底应该怎样分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丹晨子越来越感觉自己就是个“杂家”,大杂烩,没有专注的话题,什么都写。

然而,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没错,这差不多就是丹晨子的形象了!

昨天在知乎上被推荐了一题,原题目是这样问的:“请问对于东北人来说,哪里算北方,对于广东人来说,哪里算南方?”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我很快就给出了下面的答案。

中国的地域辽阔,文化多样,所以不同地区的人对南北方分界线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东北地区大家都知道冬天来的特别早,而且结束的也很晚,通常大家还在秋季穿风衣的时候,东北人民就已经开始套棉袄了,而在其他地区进入春季气温回升的时候,东北人民还在抱着羽绒过日子。因此在不少东北人的眼里,出了东北就是北方,南北分界线就在山海关以南的地区。

对于广东人来说,除了海南岛,广东处于整个金鸡的最南方,离中国自古的中原之地隔着相当远的距离,这样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广东不同的语言和习俗。

去过广东的都知道,这里的人,基本上都讲粤语,只有在你表露自己听不懂粤语的时候,他们才会友好的切换到普通话。所以,在广东人眼中的中国地图:不讲粤语的外省都是北方人。南北分界线就在南岭,韶关。

当然在不少人的眼中,长江黄河这两条大河就是南北方分界线。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是在这里开始诞生的,因此人们就会认为这条河分出了南北方。

不过黄河是一个几字形的河流,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陕西也算南方了,然而事实上这里的环境和气候都是很明显的北方地区,因此这个说法不准确。

那么长江是不是南北方分界线呢?事实上不少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把长江作为南北方分界线,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确实在北方,但长江流经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就要一分为二,但我们通常认为这些省都是非常典型的南方省份,所以这样划分,这也不合理。

真正的南北方分界线是秦岭淮河这一条线,这是专家们根据自然环境上来分的。我们国家中学地理课本也正是这样教的。这是地理考试必考的知识点。不记得的同学请好好翻翻书,复习一下。

秦岭位于我们国家的中部,冬天的时候它不但能阻止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夏天的时候还能阻挡南方的热空气北上,从气温上来说,秦岭淮河一线是我们国家的0度等温线。

从降水量看,秦岭淮河一线地区是毫米等降水量线,在这条线的北边年降水量通常都在毫米以下,气候比较干旱,而在这条线南边年降水量都在毫米以上,气候比较湿润。

这条线南北方不同的气候状态,也导致了两边动植物的许多不同。

比如《晏子春秋》中这样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

这么明白的道理,但仍然有人不十分同意,他们认为南北方分界线扯那些啥地理气候的没有用,而应该以一项人工设施为依据,那就是集中供暖,有集中供暖的地方就是北方,没有暖气的就是温暖湿润冻成狗的南方。

而在我国东部集中供暖的分界线不是淮河,要比淮河还往北一些。集中供暖分界线大致是一条路,那就是著名的陇海铁路。陇海铁路西起兰州站、东至连云站。

陇海铁路,这条分界线北边的城市,由政府统一安装集中供热系统,而分界线南边的城市,就采用家庭分户采暖的方式,由每家每户自行安装采暖系统。

不过,近来网上关于“南方供暖”的提议和要求层出不穷,目前已经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我国集中供暖沿长江重新划定南北供暖分界线”的建议。如能通过,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以长江为分界来区分南北方了呢?

除了以上按照以上自然地理划分南北方的分法,丹晨子还总结出以下几种分法。本文较长,如感兴趣请耐心读完,不感兴趣的话,直接到文尾看往期回顾。

按语言划分

中国的汉语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北方话(官话方言)、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语等。其中北方话所占区域和使用人数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75%以上。

在这种分法中,北方所占面积最大。南方虽然拥有其余六种方言,其实被挤在东南一隅。

大家一般认为属于南方的安徽、苏北、湖北一带的方言——江淮方言,以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等地的方言——西南方言,都属于北方话。

按文化划分

这种分法是最模糊,最主观的一种,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比其它划分法更为人们认可。这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均超过了古时发达的北方,所以现代的人们多以当南方人为荣,只要有一点理由就把自己划入南方。

在这种分法下,整个江苏,无论苏南苏北,整个安徽,无论皖南皖北,都宣称自己是南方人,还有方言属于北方话的湖北及西南数省居民,也都认为自己是南方人。

这种文化划分法心理成份较多,只要认为自己粘点“南方风格”,那就算南方人。结果使南北分界线向北越过淮河,沿伸到了河南、山东的边界。

按人种划分

这种划分是一种纯自然科学的方法,是生物学遗传学的方法,它是专家们通过检测DNA和血液等划分出来的,与文化、语言,及自我感觉均无关系,是纯客观的方法。

近年来中国遗传学界对中国各省汉族及各地主要少数民族进行了DNA分析,发现中华民族整体可分为南北两大人种,“藏、蒙、回、北方汉族聚在一起,都归蒙古人群东北亚人群小组,而南方汉族与台湾闽南人、客家人、泰国人聚在一起,归东南亚人群。”

在这种分法下,我们可以看出,以岭南人为代表的南方汉族,在相貌、身高等生物属性与中国北方人明显不同,而与东南亚人比较相象。

北方蒙古人种长期生活在寒冷多风沙的北方,所以面部比较平,利于保温,眼裂比较小,利于防风沙。而东南亚人种(包括岭南人)则皮肤更黑,眼窝更深,可防止被强烈的阳光灼伤,嘴唇较厚,外翻,鼻梁较短,鼻翼宽,鼻孔大,利于散热。

按人口数量划分

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一条线。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这条“胡焕庸线”。在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更亮。

了解了中国的地势及地理区域划分,再看胡焕庸线就简单了。它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在诗人眼里,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一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另一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边是“杏花春雨江南”,另一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环境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这条线基本与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农业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老司机眼里,胡焕庸线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在买房人眼里,胡焕庸线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中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都在胡焕庸线的东南边;而西北侧的大城市仅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几个。

以上是丹晨子费尽心思,从一大堆杂货铺里,找出来的答案。

总结起来,中国地理南北方的不同划分方法,无论是地域文化的相互调侃,还是科学家的精确论证,都是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精彩。就如同中国无法选出唯一的国花和国鸟,奥运福娃需要五个一样,泱泱大国的地理、气候、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多,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种模式就能全部表现清楚地。

一句话,庆幸生在中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3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