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这样干中安在线
擘画新目标,因地制宜规划路线图
淮河是中华大地上一条古老而又文明的大河。我省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和重要节点,更是淮河生态经济东中部协调发展的纽带。近日,省政府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涉及淮河流域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等八市,擘画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河流湖泊、生态环境、城市防洪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年,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淮河(安徽)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巩固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产业分工协作格局不断巩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带。
“《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从淮河流域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努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政策导向,紧扣事关安徽‘十四五’”发展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和重大行动,把淮河流域安徽段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来谋划,耸立起新航标、锚定新坐标、擘画新目标。”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据介绍,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方案》将“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和“”三道防线落实到方案中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加强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屏障,加快构建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绿色发展的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一批灾后重建、尾闾畅通、水系连通、淮河入海通道等基础性、枢纽性重大水利设施项目,实施新一轮“一规四补”水利工程。
锚定新坐标,建设水清岸绿美丽淮河(安徽)
《实施方案》把建设水清岸绿美丽淮河(安徽)摆在了七大重点任务之首。
调研报告显示,淮河目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用水亟待保护。淮河流域分属鄂、豫、皖、苏、鲁五省,流域内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由各段行政管辖。跨区域协调机制欠缺,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为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突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构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分级管控体系,持续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加快推进淮河(安徽)经济带绿化美化生态化。
“建设水清岸绿美丽淮河(安徽),包括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沿淮生态屏障、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构筑生态屏障,实现绿色发展。一条绿色生态走廊未来将覆盖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
根据《实施方案》,我省将建设生态大走廊。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以人工造林为主,多树种配置,建设覆盖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生态走廊。加强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女山湖等沿淮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生态建设,提高生态净化能力和涵养功能。加强八里河、皇甫山、天马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建设。
树立新航标,交通先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
《实施方案》提出,建设合肥—新沂、沿淮等高铁,构建以阜阳、蚌埠为枢纽,以淮北、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六安为节点,联接京津冀、通达沪苏浙、中原经济区的高速铁路网。建设淮北—宿州—蚌埠、阜阳—蒙城—淮北、蚌埠—滁州—南京、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开展安康(襄阳)—合肥高铁、合肥—六安—金寨市域(郊)铁路等规划研究,完善区域内互联互通快速铁路网,扩大快速铁路覆盖面。
“完成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升铁路网整体能力和效率,打造运输方便快捷、服务高效多元的现代铁路交通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表示,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建设高速铁路网、优化公路运输网络、建设淮河水道、推进交通枢纽建设、构建现代信息网络等。
近年来,我省建成启用淮河流域安徽段首个二类水运口岸(蚌埠港),开通了淮河干流首条外贸航线。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郑阜高铁顺利开通,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作为内河重要运输干线,未来我省还将加强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引江济淮等高等级航道建设,消除“断头航道”,强化淮河通江达海能力。《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协同周边省市争取尽快打通淮河直接入海航道,构建淮河流域通江达海水运交通网。
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服务业等。”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说。《实施方案》提出,全面落实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新三年建设规划,实施“新产业+新基建”发展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蚌埠硅基新材料和生物基新材料、阜阳现代医药、亳州现代中药、淮北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淮南大数据、宿州云计算、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滁州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记者郑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