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而不选择西安,成都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5个全国性首都,如果算上南宋的杭州则有六大古都的称谓,要是再把更早的殷商时期的安阳(殷邺系古都群)加以讨论的话有七大古都,分别是:
西安系:主要以西周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唐长安,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洛阳系:主要以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东汉魏晋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殷邺系:主要以战国邯郸、殷商王城、曹魏东晋北朝邺城,组成的古都城址圈。
宋两京:北宋开封汴京和南宋杭州临安。
北京系:以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叠加的古都城址。
南京系:以东吴建邺、东晋、南朝建康、南唐金陵、明南京,叠加的古都城址。
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首都,既要注重首都的战略防卫(形胜),也要考虑首都的交通便捷(地利)以及经济、人口等方方面面因素。
第一阶段:西-北轴心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十世纪。西板块的核心城市是西安系,北板块的核心城市是殷邺系(北京此时还尚未成为代表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
西板块(关中板块)和北板块(河北板块)的中间是华夏民族的基本盘:耕地体量巨大、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华夏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上的中原板块。中原板块的核心城市洛阳,位置则大致在西-北轴心带上取中,以殷邺系所靠太行山脉与长安系所依靠的秦岭山脉为两翼,为关中东门户,兼中原西咽喉,同河北南支点,是关中、河北、中原三大板块的交汇点。
西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
从西周以来,到宋之前,几乎所有统一的中原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大陆腹地、四塞之国,并且主要就是在关中和河洛两个盆地之中二选一。
看地图,我们会发现,长安、洛阳其实极其相似,都是四面险要的盆地,关中西有散关、东有潼关(东汉末年函谷关为潼关取代,曹操干的事)、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河洛则有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并且都有河流穿过,关中则为渭水,洛阳则为伊水、洛水。定都在这两个地方,京师的防御从来不成问题,而且交通条件在当时也不算太差。
关中盆地沃野千里,比河洛盆地纵横数百里要大不少,洛阳就是小号的长安,从传统的视角来看,定都长安是最优解,次优解则是洛阳。定都西安最大的考量是一旦有事,希冀于凭借都城附近的地区压制天下,这样的地方,当时只有关中。
洛阳虽然腹地狭小,但是其较于长安的优势却在于,长安僻处西陲,而洛阳则是中国古代最发达地区的中心,周公营建洛邑时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上“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而“中国”当时就是指洛阳。
因此,天下未定、诸事草创之时,都长安可以确保政权稳固。而海内一家、歌舞升平之时,都洛阳则利于统治全国。
这就是为什么西汉高祖以黔首布衣、泗水亭长即位则都长安,而东汉光武以前朝宗室、南阳豪强即位则都洛阳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李唐起家以关中,而统一天下后洛阳地位便急剧上升,直到武则天时一度取代长安成为帝国首都的原因。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从十世纪至十二世纪。经运河水路及沿海海路崛起后,都城由西-北轴心带转向北-南轴心带的过渡阶段。
历史上长安和洛阳多次遭受战乱被毁,唐朝自安史之乱后,长安和洛阳已经被打烂,关中和中原地区人口、经济遭受重大破坏,而中晚唐之后紧扼隋唐大运河东西南北转运节点的开封汴梁崛起,同时伴随的便是长安、洛阳这两座几乎主宰了中国前一千年历史的城市彻底衰弱,以后的世界中心转移到了无险可守但是交通发达的东部平原大运河沿岸。
从地形上来说开封根本与长安和洛阳没有可比性,从中国古典的政治观点来看,开封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定都的地方。
自从朱温定都于汴以来,“即僭伪割据,无都汴者,不意朱梁凶丑,忽创都于此。”可见文人们对开封为都的鄙夷。宋太祖赵匡胤本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对洛阳很有感情,曾考虑过迁都洛阳的事,但是遭到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大臣们强烈反对。在一雨雪交加的夜晚,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两人独自在殿内,然后赵匡胤不明不白的就驾崩了,赵光义继位,迁都之事就无人再提。
朱温本就是个阴谋家,而赵匡胤虽然能打,但是黄袍加身从孤儿寡母手中抢天下得国也不正,赵光义更是脱不开谋杀嫌疑,因而从历史宿命论来说以开封为首都的王朝好不到哪儿去。
开封的地理环境,地处华北平原南端,黄河以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主要以南方为腹地的开封政权,主要依仗黄河天险为面北的战略要地。这段过度时间较短,只有一个半世纪,到南宋时,金元和南宋都城就已转移至北-南轴心带上的北京和杭州。
由于失去幽云十六州,北宋首都开封以北的华北大平原无限可守。当时殷邺系一带的南部属宋地,北京系一带的北部属辽地。中间一马平川,面对辽国铁骑,毫无地形可利用。于是北宋为了加大防御纵深,在河北平原的中部平地挖沟,使浅淀、湖泊、河沟密集交错(著名的白洋淀就是那时挖出来的),形成了“溏泊防线”。也正因为此一破坏生态环境构筑防线的行为,把河北的核心地带从传统的安阳-邺城-邯郸,彻底北推到了辽、金、元持续经营的北京。
杭州作为一个经济城市可以,但是作为首都那就差得太远了。地理位置太偏南,从南宋时的名字临安就能看出,杭州只适合作为地方军阀割据的首府或者偏安小朝廷的首都(其实南宋也是将杭州称为“行在”,即政府临时驻地而不是首都。)
作为北-南轴心靠南边的大一统的首都,最多只能到南京,不能再往南了,再往南建都就不能是大一统了。
第三阶段:北-南轴心时期
开封所倚重的黄河虽然在枯水期和结冰期无法发挥效力,但再不济还可以往南方跑。可是首都选在南方呢?一旦长江天险被突破,往哪儿跑啊?武汉?广州?那就不只是偏安了,直接降格成地方性小方国了。
第一阶段争天下其实就是争夺河北,逐鹿中原,河北板块一直是军力重地。从炎黄二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到周武灭商的牧野之战,以及项羽与秦之决战,光武帝刘秀依靠河北的幽州突骑建立东汉,袁绍的突骑和冀州强弩给曹操极大威胁,曹操夺袁绍河北腹地北迁始建邺城,邺城政权在东晋南北朝坐大,直到唐朝安史之乱起于河朔三镇等等。这一阶段河北板块的竞争方向是向南,因而核心城市在殷邺一带。
随着运河航道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及海路航道逐渐成熟,至北宋时塘泊防线的建立,加之东北部少数民族崛起,与中原王朝在河北板块的北顶点进行反复的前沿往来博弈,使得河北板块的核心城市,从殷邺系被北推到北京系。
选南京做首都的好处在于:东汉末年以后,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逐渐难移,且一千多年来,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南方几乎未受到大的战乱波及。南京靠近产粮区,运粮方便,水路发达。从经济的角度看,比北方任何一座城市都划算。
安史之乱后,唐中后期及五代十国,宋辽,金辽,宋金,金元,宋元及元末战争,六百余年的战乱已经将中原河北打烂,经济、人口遭受重创,这时候华夏大平原的南顶点的南京优势凸显出来。此地本就是农业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和南方政治中心,又是长江,运河,海运的交汇点,这使江淮板块的经济一跃成为全国制高点。
南京的城防优势在于紧邻长江天险,有钟山高地居中,周围又丘陵密布,因而被称为虎踞龙盘之地。但是南京没有高山屏障,地形上与长安和洛阳还是差了一大截。
南京仅仅依靠长江天险根本无法守住,历史上定都南京的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和国民政府外,其余的都是地方割据政权。拱卫南京主要依靠的是更靠北方的多层次的江淮防线,正所谓“守江必守淮”。
南宋岳飞北伐,主要作战地域就在淮河流域,好不容易取胜将战线北推到黄河,再使一把劲推过黄河就能恢复河北之地,但是却被赵构杀了,功亏一篑。至此之后南宋只能偏安苟延残喘。到了近代,淮海战役后就已经宣告了国民党政权妄图划江而治的梦想的破产。
回到问题本身,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实并未考虑明白。
伊犁远在西域,大明的势力只到了哈密就向东撤了回来守嘉峪关。退一万步说,就算大明像汉唐一样恢复西域,但是如果将西域西北部的伊犁作为首都的话就可说是个天方夜谭,除非朱元璋想更向西拓展中亚和小亚细亚。伊犁就在汉唐和元清及近代时期也未能成为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首府,只能是一个地级市而不是省会,更别想当首都了。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物产丰富,号“天府之国”。但是地处西南一隅,当一当军阀割据的首府没问题,但是想当首都的话就有点太难为了。诸葛亮拼命北伐就说明其志向远大,不想偏安西南坐以待毙。
至于西安,前面已经论述过了。
于是,朱元璋考虑到北方已经打烂,选择了南京。但是他没考虑到:从国家安全上说南京政府需要一个重兵集结的幽燕地区,从权力安全上作为中央的南京不能让幽燕拥有超过自己的军事力量。
以经济为优的南京面对幽燕距离有点过远,鞭长莫及。这个矛盾朱元璋没考虑清楚就传给了孙子朱允炆,结果造成靖难之役,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将此矛盾解决了,大明建都南京五十年后就迁都北京。
依山襟海北京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