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
走遍云南3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
你要是有兴趣,从珍藏有家谱的云南汉人家里借一本来读一读,八成卷首这样记载:“始祖XX,原籍南京应天府,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明洪武XX年,随XX军来滇”。这很鲜明地记载了,自家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于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来到云南的。另外,云南民间汉人的许多习俗,口音等,均接近南京一带。
但是,如果你问南京人,南京的高石坎柳树湾在哪里,听到的回到却是南京没有这个地方,石门坎倒是有的,但是不是你们云南人所说的高石坎那就不知道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莫非云南人的家谱记录有误?或者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就拨开历史的迷雾,一层层地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高石坎柳树湾的前世今生。
《明史》中有明确记载:明初,朱元璋建圜丘于正阳门外,钟山之阳;建方丘于太平门外,钟山之阴。正阳门就是光华门。人们俗称的明代“天坛”位于光华门外,也就是现在的天坛新村、将军塘、观门口一带。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几乎每年冬至都要到圜丘祭天,夏至到方丘祭地。朱元璋对于圜丘似乎更为重视,洪武十年,他命令李善长亲自监督圜丘改制工程,历时一年半才告完工。而这个圜丘给人的感觉就是高高的石坎,而这高石坎跟正阳门之间,就是当时军队驻地柳树湾了。
那为什么南京人不知道高石坎这个地方了呢?其实,这是因为与那位与侄子争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天坛瞬间被打入冷宫。到了明末,天坛门坊倒塌,巨大的石柱和石块倒在地上,无人清除,成了车行人走一道拦路的坎子,因此叫做“石门坎”。
明代都城南京地图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其他的很明了了。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六百年前的那场浩大的移民工程。
大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平定了云南,为了将云南永世纳入中国版图,沐英建议朱元璋向云南大规模移民屯军。
当时南京高石坎前边的柳树湾一带属于居民集中区、军队驻扎地,在明皇宫的东南部,紧靠皇城,实属宫城禁地。朱元璋一直想把这个地区的居民清空、军队迁走。
沐英的移民和军屯计划正中朱元璋下怀,而跟随沐英南征的30万大军,从南京出发时部队集中地就在柳树湾,随沐英征滇的皇家直属部队“羽林军”就驻扎在柳树湾。而后这些人在云南平定后基本上都是在云南就地军屯,而后沐英又回到南京把这些人的家小全部带到云南。这就是第一批来自高石坎柳树湾的居民。
而后的几批移民,不论是吴越江浙、皖南赣北的还是哪儿的,走之前基本上都在高石坎柳树湾一带集结。就这样,这些移民云南的人民,开始的那几年可能还能说出自己真正的老家在哪里,几代以后,就只能记得自己是从南京市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过来的。
再次、我们一起看一看实物记载。据专家查阅史料及实地踏勘,在明故宫的遗址上看到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这块碑的一段碑文帮专家解决了难题。碑文曰:“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口(以)东,从口口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
柳树湾的位置碑文证明南京在明代确实有“柳树湾”这个地方,其位置就在当时的工部、东城兵马司、标营、关王庙、太医院附近。
这说明云南人的家谱记载并非无稽之谈。
第四、云南的传统建筑,有着浓厚的江南风格。人们喜欢用青砖和青瓦,建起带有天井的院子,就像是江南民居一样。在语言上,云南虽然属于西南官话区,但一些词汇还是带着明显的江南和淮河流域的特色。可以说,江南以及淮河流域的汉文化,深深的影响着这片土地,并且结合当地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或许,这就是这里的汉族人民把祖先带来的印记深深的刻在自己的生活中的体现。
明初的这次大移民,较大地改变了云南的人口结构。不过,这里最有意思的是:这里虽然少数民族众多,但各种文化的交流,几乎很少出现什么矛盾。比如当地汉族也过泼水节火把节等节日。而有些少数民族,同样也庆祝汉族传统节日。并且,云南的各民族之间团结是做得非常好的,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互相走亲戚。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
辛亥革命的时候,云南也是汉地十八省之一,这应该就是朱元璋沐英打下的基础吧!经过多年的岁月变迁,曾经来自江南的人们,和这片土地已经不分彼此。但他们依然不忘记自己祖先来自哪儿。“高石坎柳树湾”,也成了几百年来他们口中念念不忘的故地。如今柳树湾这名字,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高石坎也变成了石门坎。当今的南京本地人,也许对这地方毫无印象,但在云南人心中,那永远是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回首六百年前,这些尊皇奉旨从京城调驻云南的军队、那些必须迁离皇城禁地的南京民众,以及被明初各种案件牵连被“充军云南”的百姓庶民,他们全体动员,举家搬迁,长途跋涉,移居云南,是多么的了不起。也由于他们的努力,云南的开化进步程度才逐步跟上中原大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