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真的有用吗美国教授历史上的长

刘军连预约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05/9279420.html

众所周知,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的确定,是以两侧不同的气候情况为标准的。

除此以外,在中国境内还有一条为人熟知的地理分界线,就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和秦岭-淮河分界线不同的是,万里长城是一条人工修建的分界线,它的两侧分别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

历史上,这两大文明围绕长城沿线展开了无数次的斗争。可以说,长城在维系中原农耕文明的稳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长城的存在,也使得游牧文明成功南下的几率大为降低。为了维系生存,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他们不得不转而西迁,沿亚欧大陆北部的草原通道踏入欧洲境内,进而间接导致欧洲一个强大帝国的灭亡。

长城的诞生和在防御游牧民族上起到的作用

长城,是对中国北部沿燕山、太行山、吕梁山、贺兰山、阴山、祁连山和阿尔泰山山脉修建的一系列墙、堡防御工事的总称。

长城起源于西周时期,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军事工事。那时,中原华夏文明早已经发展成熟,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仍过着原始的、氏族社会的生活。

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机动能力,不时南下,抢夺华夏民族的农耕成果。为了防御他们的入侵,华夏民族的统治者开始陆续的在中原北部,与游牧民族相接壤的地区修建城墙、堡垒。这就是万里长城的最初源起。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已经将长城的防御作用和联络方式描述的非常清楚了。

长城的修建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一直延续着的。强大的秦帝国,也在自己的北境修建了长城。

两汉时期。中原的农耕民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了一定的军事优势,数次歼灭、击溃北方的游牧民族,将他们驱赶到更北、更西的地方。这一时期,长城的防御作用稍稍减弱。

长城的再次大规模修建,始于明王朝。明朝建立初期,虽然已经给了蒙古的北元势力极大的打击,但是仍然无法消除来自北境的军事威胁。

于是,明朝统治者开始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重新连接、修建,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

对于这道绵延万里,建设于崇山峻岭上的高大城墙,冷兵器时代的游牧民族始终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攻破。毕竟,游牧民族习惯于马上作战,作战同时还要携带大量的牲畜作为粮草辎重。

战马是难以登上城墙的,大批牲畜想要逾越崇山峻岭就已是难事,再要翻过城墙就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城的防御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直到明末清初,热兵器开始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以后,长城的防御作用才逐渐减弱下来。

战国—秦汉时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

长城作为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工事,在周朝时期便已开始修建。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末期,在东北亚的蒙古高原活跃着强大的匈奴人。位于北境的秦、赵、燕国都面临着匈奴南下的军事威胁。

其时,这三个诸侯国都忙于应付中原内部军事斗争,无力将军事力量投射到更远的北方,因此都在自己的境内修建长短、规格不一城墙,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在河套地区布下重兵,准备发动对匈奴的进攻。

秦始皇还从咸阳至河套修建了古代版的高速公路——九州直道,随时保持对北境的军事援助。

尽管如此,秦始皇仍然没有一举歼灭匈奴的把握。

因此,负责统领河套驻军的蒙恬,在打击匈奴势力的同时,也监督修建秦帝国时代的防御工事——秦长城。

可叹的是,秦帝国二世而亡,北境军队的统帅蒙恬被冤杀,后继统帅王离又在镇压叛乱的战斗中被项羽俘虏。秦始皇扫清北境匈奴的努力功亏一篑。

西汉初年,经历多年战乱的中原实力大为下降,对匈奴处于战略守势。汉高祖迫不得已,用和亲来换取和平。

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王朝的国力日渐强盛,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蒸蒸日上。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定下了北击匈奴的军事规划,而这个规划的执行者,就是他的妻舅卫青,以及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卫青的主攻方向在河套、阴山、蒙古高原一带,他一生中曾经七次出塞,与匈奴大战,其中不乏与匈奴单于主力部队的激烈交锋。卫青成功的将匈奴驱逐至蒙古高原北部,创下了“漠南无王庭”的辉煌战绩。

霍去病的主攻方向则在河西走廊地区。他曾经一次性歼灭了十万匈奴主力部队。封狼居胥,就是霍去病的杰作。

在舅甥二人的协力打击下,北方的匈奴势力大为减弱,对汉王朝的威胁降至历史最低点。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的势力在遭受连续的军事打击下大不如前。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内附中原,逐步与汉族融合。

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出塞三千余里,击败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留下了“勒碑燕然”的掌故。

在万里长城和大汉军队的双重阻碍下,北匈奴想要继续在华夏文明圈“打食”的成本越来越高,高到北匈奴首领无法接受的程度。

不得已,北匈奴一路向西迁徙,逐渐消失在华夏文明历史记载中。

到了公元4世纪中期,西迁的北匈奴沿着黑海北岸一路前进,突然出现在东欧平原。

西迁的游牧民族间接掀翻罗马帝国

先来看看,华夏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斗时欧洲的情况。

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正处于兴盛时期。公元9年,对应中国的两汉交替时期,来自北方的日耳曼人,在领袖赫曼率领下抵抗罗马军队的北伐。

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森林歼灭了瓦鲁斯统率的三个罗马军团,给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后来,罗马帝国又进行几次北伐,均被日耳曼人击退。

公元1世纪后期,大约是窦宪击败北匈奴的同时,罗马帝国放弃了北伐大业,在莱茵河流域建立了上日耳曼省和下日耳曼省,同时在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修建了长约五百公里的防御工事墙。

从此,罗马帝国与日耳曼部落在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形成了一种战略平衡。而这种平衡最终被来自东方的匈奴打破。

亚欧大陆的北部,从蒙古高原一路向西,经过西伯利亚平原,游牧区延伸至东欧平原,犹如一个整体,游牧民族兴起于其间,频频南下劫掠,来去自如。

亚欧大陆的南部,则是相互隔绝的,几个位于江河流域的农耕区,如长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等,这些农耕政权相互间难以沟通,只能独力承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

如上文所述,长江-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在两汉时期达到鼎盛。位于蒙古高原一带的匈奴王庭数次被汉王朝的军队攻占。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匈奴人被迫西迁,开始“脱亚入欧”。

此时的日耳曼人在西面和南面沿着莱茵河与多瑙河同罗马帝国对峙,在东面则已经扩张到维斯杜拉河与黑海北岸地区。

生活在黑海北岸附近的是日耳曼的分支——东哥特人,“他们看到一群以前没有见过的人,不知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骤然来临,……这些东哥特人企图逃到野蛮人不知道的地方,重新安家”。

西迁的匈奴人陆续击败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哥特人向西罗马帝国请求内附,帝国允许他们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帝国境内。

哥特人进入帝国境内后,无法忍受帝国的压迫,于是起义。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落。公元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公元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分支东哥特人的进攻下灭亡。

后世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肯定了匈奴人西迁是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间接原因。

更有美国学者认为,长城的防御作用,导致了匈奴人西迁,进而导致了罗马灭亡。

中国的长城,在保卫华夏帝国的同时,也害惨了欧洲的罗马帝国……

结语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曾经说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他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蝴蝶效应”。

借用他的说法,我们也可以将罗马帝国的灭亡称之为“长城效应”——一道远东地区横亘东西的墙体,可以在数百年后颠覆地中海周边的强大帝国。

事虽不同,理却相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0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