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洪蝇敢散,其
历史就像时光之水一去不复,这是铁律任何人无从改变,所谓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物无不变,人无常居,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岁月之水总是东流不返。荏苒的时光,总是在人们凝望往昔的时候,不经意过去,就如人们迎接初升太阳的一样,悄悄来又无声的去。自古以来,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生存空间的不断演变,人民总是不断的迁徙,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文化重新融合,促进一个地域和地方的风俗人情的更新。所以古人的迁徙行动,可以说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对于古人来说,因为自然灾害战争等物理和人为原因,过着背井离乡饥寒交迫日子,虽然迫不得已,其实从一定程度也是刷新一次历史进程。
我们沭阳,作为有多年建县历史的古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哪么您知道吗,在多年以前的沭阳大地,曾经演绎过轰轰烈烈的先民迁徙大行动。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要说这段历史,先从沭阳地理环境开始。
沭阳县地区历史上就是淮河行洪区,土质呈多样结构,多部分是红土地,呈酸性,也有少量白泥土,呈碱性!少量黑土,呈中性,土质多样性说明一个道理,说明曾经,经历过多次洪水冲刷,以前该地多滩涂,基本无人烟,地阔辽远,大面积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当时统治阶级为了复垦土地,拓荒备耕,就想把人口稠密的江南富庶之地的民众,迁往苏北地区,这里其中目的地就包括了沭阳。自古以来,人们肯定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谁都希望过着安稳的生活,可惜当时的当权者谁能问老百姓的感受,谁又顾及老百姓的死活,执政者为了一已之私,肯定要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于是一场预谋已久行动开始了,这就是沭阳历史有名大规模迁徙事件”红蝇敢散”。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八大移民发源地——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此外我国福建莆田,江西,湖南也是也是重要的移民迁徙地。有一个戏剧叫“苏三起见”,其中有一句歌词叫“苏三离开洪洞县”,说的就是江西洪洞县大槐树”摔碗分家,砸锅分灶“的故事,包括现在的什么“走西口”“闯关东”等等故事,都是历史上先民的迁徙史,每一次浪迹他乡都是一部血泪史,每一次迁徙都是一篇悲伤歌。那么你知道吗,沭阳虽然人口虽多,但是历史上大部分人都是从苏州阊门外迁徙过来的。
其中原因还是大明朝朱洪武皇帝有关,公元年,明皇帝朱元璋挥兵北上,侵占淮河等地。同年设置淮安府,领海、泗、安东三州,辖沭、泗、宿等8县。连年战乱使淮安地区民不聊生,急需移民充实。同年洪武帝滥杀无辜,政局残暴腐败,使江南之土豪劣绅越来逾不满大明统治。大明统治者心知肚明,强权暴政难服民心。公元年,江北一代地广人稀,朱下令,将苏州之民大批北迁。为防止这部人犯上作乱,命人造谣生事大肆渲染恐怖消息,言“红蝇叮人,人得暴毙”。
一时流言四起,人心惶惶,百姓拖家带口纷纷北迁,这就是沭阳历史上有名的传说“红蝇赶散”由来。根据历史考证,从苏南往苏北安置居民的几十万人之多,分别落户于老淮安、沭、泗、宿、灌等地,姓氏涉及上百族。据阅《苏州志》、《淮安府志》和一些地方文史记载,其中迁徙到沭阳境内的苏州人较多,譬如:朱、卢、吴、翁、汤、张、高、孙、江、程、汪、席、唐等姓氏,大部分均都来自苏州地区。这部移民为防官府迫害,均从苏州阊门出发,顺运河北上,在淮安和沭阳再分头栖身找处。据一些有关地方县志所载:“朱、卢、吴、翁、汤、张、高。汪等诸姓大部皆从苏州府阊门而出。
为了弘扬和追思历史迁徙文化,苏州市有关部门在此建立,朝宗阁里,里面非常详细展示了“洪武赶散”哪些最悲怆凄苦的一页,并公示了有关流落他乡的姓氏人名等。从壁墙上所刻姓氏来看,有上百之姓之多,看着这些过着前程未卜,乡愁绵绵漂泊在外的流民,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想一想今天平稳安居之生活,何其是妮足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