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代,晋国的自然环境,是支撑其由小渐

西周晋、楚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禹贡》发刊词中讲到“历史好比演戏,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而环境有自然与人文生态两种不同层面、维度的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西周晋、楚两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1.晋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

(1)自然环境。分析之始我们有必要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先对晋南所在的山西做岀分析,这有利于我们对晋南的环境的认识。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城濮之战时,晋国子犯进谏晋文公出击作战,讲到晋国山川险固之优势,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因此“表里山河”就成为形容古代晋国乃至今天山西的专有名词;加之以先秦时期,晋人好以龙蛇自称气因此我们且将晋国所在概括为“表里山河、龙居之谷”。

不论上文《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对晋国山川地理之形的自信还是顾祖禹对百里之晋依托山河之势而渐至强盛的评析,都能体现自然环境对于晋国生存、发展、壮大之重要性。山西虽地处黄土高原,但却有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左吕梁、右太行、中间为串珠状分布于山间的盆地。

在山西,晋南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较其他区域更加具有优势:从气候带上来说,晋南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较之于晋中、晋北的热量与降水量更为丰富;从地形地貌上来说,晋南的平均海拔较低,更适合人类的居住与城市发展。西周晋国就居于晋南之地。

就西周晋国地形地貌来说:其背靠高耸的霍太山与晋中盆地相隔南北,西依吕梁山和黄河与关中平原分立东西;东凭太行山与华北平原分居西东,南临黄河与豫西之地隔河相望,加之汾、洽、滾诸水穿流其中,不可谓不是一块依山傍水的宝土一方。

如垣之山环绕三面,曲折之河蜿蜒其南,若形象喻之,晋南如同簸箕,其形呈三面相对封闭,而南部却开放之格局一一群山封闭之中包含开放的因素与通道:有《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中记载太行八位可通河南与河北所在的华北平原;南面临水,有晋南前往关中分得茅津一渭河、汾水一禹门渡、凍水一蒲州津等三条水道。

群山之于晋国作用重要。一则:因晋国戎狄环伺,群山之于晋国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屏障,晋国能利用山川地理形势作为防御工事保护国家少受戎狄侵伐。二则:群山资源丰富,山川之利为晋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如,东部太行山有丰富的铜矿资源:《管子山权数》曾载“禹以历山之金铸币";南部有面积百余平方公里的盐池:《山海经北山经》中载有“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吕氏春秋》讲到“和之美者,大夏之盐";《汉书地理志》中就概括到“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

上述的资源不仅提供生活物资、生产资料,还为晋国的生存、发扎奠定基础。汾、治、凍等水穿流晋南其间,其中尤以汾水于晋国意义最大。她犹如一条银波丝带贯穿于山西中部几大盆地之间,在晋南汇入黄河,不仅是粮食生产、居民生活的依托,还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

汾水在晋南形成一适宜居住的冲击平原区,其水千年不息川流此地,不仅哺育了丁村人、陶寺人还养育晋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晋文化。若从气候来条件看,雨热同期且降水量丰富的气候特征为晋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晋南若按九州划分当属冀州,《史记夏本纪》对冀州之土记载曰:“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可见晋南土地较为肥沃,也利于农业生产。总的来说,表里山河之自然环境是支撑晋国由小渐强的厚重基础。

2.楚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

(1)自然环境。楚人好以凤鸟自表,楚国所居之地当谓为凤栖之所;而西周一朝楚国虽几度迁国,但却总不离山水之间:所以,我们将西周楚国的自然环境概括为“山水之间、凤栖之所”。若从整个中国地理地貌来看,西周时期楚国始终处于中国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过度地带。

该过渡区山地众多,但又有因地质沉降和河流冲击而形成的山间盆地、河流谷地,此外还有众多河流委蛇山中。若东西视之,则此区西有高原、东有平原。群山为楚国提供了自然的屏障,能够有效的利用自然之势对西周的打击进行有效的防御工事。

此外,高山亦阻挡了冷空气的入侵,即使冷气入侵也因为下滑过程增温,而具有冬暖的特点。这都使得山间谷地成为宜居之地。另外,高山也带给楚人高山一般的坚忍精神特征和灵活机动的行动特点。

总之,楚国所处的地理地貌不仅可以为楚国立足生存、休养生息提供一定的条件,还能为楚国壮大之后的东则可进、西则可退的开疆拓土的发展提供稳固的后方和开阔的空间。若以水域来看,楚国将国从丹水上游迁到丹淅之会,再到沮漳之域,终至汉水、长江之畔。

河流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生活水源,亦可作为交通之用,楚人视野也因河流而脱群山阻隔之蔽,积极向外延伸。若从整个中国气候区划分来看,西周楚国始终处于秦岭以南的北半球中纬度偏南地带,并向更南之地扩展。

从全球来看,北纬三十度附近的大陆,因为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多终年干旱、炎热,形成全球性的干旱沙漠带,但又因为中国该地区受海陆影响反而形成了青山绿水的别样风景。雨热同期、水热同时的特点为该地区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存都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南北视之,秦岭一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分界线、是毫米等降水线量的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南稻北麦农作物的分界线、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而楚国的逐渐向南迁徙奔向自然条件愈加优渥的区域。

山水、气候使得楚地物产丰富,这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根。所以,山水河川不仅给楚人以营生之资,还给予其战略空间,更在深层次影响着楚人的精神文化——有山则秀、有水则灵。早期楚国犹如一随风飘摆之火苗,正是由于群山的保护,才使火种得以保存而终称燎原熊火。

西周晋、楚核心区及都城探索。政治地理学中有“核心区”这一基本概念。核心区若从一个国家的历史来看,是指国家之起源或其观念赖以传播的中心区域;若从一个国家的现状来看,则是一个国家人口、交通、资源等高度聚集的“心脏"地带。

一般来说首都即为一个国家的核心区域所在,至少中国先秦城市的发展符合这一规律:其都城应该是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是疆域之中的最核心部分,是最能展示其文化内涵的区域。因此,我们认为要想辨识、认知两国西周文化,应该首先找到其核心区,在对于核心区的文化分析之上以达到对其文化较为全面的了解。

所以本部分我们欲借鉴政治地理学“核心区”概念,运用历史学“二重证据法"探索其国家核心区之所在,并对两国都城的可能分布地点进行简要分析。此外,对于两国核心区及都城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对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态做出具体的分析。

1.晋国核心区及都城探索

(1)核心区探索。关于晋国始封之地,《史记晋世家》云:“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由此观之晋国始封地当在河东古唐国之所在;《左传定公四年》云:“而封(唐叔一一笔者注)于夏虚。”,可见晋国始封之地又当为夏虚所指之处;

《国语晋语二》更是明确指出:“(晋)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沬、涂以为渠虽此处疆域并非始封之地,但总不至相去甚远,亦可以此山河为界给人以晋国地理范围上的大致推断。

古唐国一般认为是帝尧后裔之国,其地在被认为是唐尧文化的陶寺遗址所在之地,《太平舆地志》曾语“太平(今山西临汾市,陶寺遗址即发掘于此一一笔者注)乃尧都近壌,晋国故墟,固址犹存。

所谓晋城也,西去九原山,东去汾水,北踞汾阳岭”关于夏虚之名,晋南自古传承,虽近年考古发现认为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且豫西为夏文化的核心区域,但亦不能否认晋南二里头文化(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存在,甚至有学者认为晋南才是夏文化的策源地与最终的流变之处。

吴振禄指出姬虞始封之地当以翼城县西曲村为中心,北到乔山(塔尔山),南抵紫金山,在侯马地区发现的考古资料表明,西缘最早到西周中期才发展到汾河东岸地区,面积平方公里左右,和文献记载大致相符。

马保春则依据自然地理状况、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古代历史文献资料等为标准,在晋南和晋西南分出了十个小分区,即:垣曲地区、芮城一平陆区、闻喜一绛县一夏县区、运城一永济区、新绛一稷山一河津区、乡宁一吉县区、侯马一曲沃一翼城区、永河一隰县一大宁一蒲县区、霍县一洪洞一临汾区、峨嵋岭南部区。

结语

其中晋国当在侯马一曲沃一翼城区。这对于我们在晋南区域之内更加明确的框定晋文化范围,更加清晰的认识晋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0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