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中原收复故土这句豪迈的口号为何总是黄
北伐中原,收复故土!这是南方偏安政权最喜欢提出的一句口号。然而北伐虽多,成功者甚少。从东晋到南宋,南北对峙下的南方政权进行过多次北伐。祖逖、殷浩、桓温、谢万、刘裕、萧衍直到张浚、岳飞等等名臣也好,权臣也罢进行过多次北伐。但是中原故土还是黄粱一梦。失败率如此之高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这些当时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还是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呢?又是为何总是屡战屡败呢?
东晋地图必须北伐的理由
历史上的南方政权大多以东南地区为中心定都,这些政权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北方逃难而来,典型的两个例子是东晋和南宋;二是权臣篡位而来,比如南朝宋齐梁陈。可不管是哪种来源,他们都要强调自己是中原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维护者,因为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怎么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北伐中原收复故土是最好的理由,也是最亮最大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可以显示出南方政权和中原政权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维系人心、整合内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北伐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军事意义,所以势在必行。
而且对于权臣来说,借助北伐掌握朝政大权其意义远大于北伐本身的成败。桓温、刘裕、萧衍无不如此。对于其他政治力量来说,也可以借助北伐对政敌进行打击和掣肘。也就是说北伐后来变成了南方内部权力斗争的工具。比如殷浩北伐本身的目的就在于抑制桓温北伐,因此准备不足最终失败反被桓温掌握了军政大权。
南北朝并立北伐失败的原因
通过以上北伐的理由我们就可以看出北伐失败的原因。当南方的当政者北伐意图实际上都在北伐之外的时候,北伐的成功就已经是个小概率事件了。本身从北方逃难而来的这批人实力本就不足,胆气相对也较小,否则便不会被打到南方来。而从地理因素上来说,南北方气候地形差异较大,在冷兵器时代淮河秦岭一线算是个较大的统一瓶颈,南北双方在此对峙时间很长,所以南方跨过淮河取得的战果很容易就被北方从新夺回从而演变成来回拉锯战,难以稳固新占领土。
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分界线南方本土势力也害怕北伐成功之后丧失目前取得的政治地位,所以他们也会对北伐进行阻挠甚至是扯后腿以便偏安江南,保住本土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这派势力又是维系南方统治的支柱之一,不得不争取。
最后上述诸多原因的影响,落实到具体的战略战术实施上,南方也多有不当。以刘宋为例,多次北伐皆以河南为突破口,但是中原四战之地不利于防守,所以总是得而复失。最根本的方法是想办法谋取河北,阻止北方咄咄逼人的南下态势,遏制了北方骑兵的攻击力和冲击力,使其不能顺利南下则河南必然落入囊中。
元嘉第二次北伐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偏安政权的北伐者们“虽专兵在外却意在建康”,北伐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争权夺利改朝换代的一种手段。只有当北伐不再作为招牌之时,才可能是真正的北伐,才可能成功。
古代历史上只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成功了。他的北伐目的不是招牌不是旗帜,而是实实在在的要统一全国。而且当时的朱元璋也整合了集团内所有的人力物力,将帅一心,三军效命,采取正确的战略从而奠定大明二百多年基业。
朱元璋北伐路线图最后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的北伐策略:“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太祖格局之高,眼光之远,志向之大,远非桓温刘裕可比。所以他能定鼎中原,而后者只能谋朝篡位,偏安江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