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丨南阳寻禹意苍茫

白癜风怎么诊断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228/5964818.html

桐柏淮祠全貌桐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淮祠内的大禹像桐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邓州林扒镇禹庙王克清摄

土谷山王克清摄

制图/王伟宾

□河南日报记者张冬云

行走于南阳,穿越苍茫岁月,感受厚土情深。

苍茫者,意为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行走于南阳,时时处于苍茫之境,撩动人的遐思,鼓荡人的魂魄。神话与传说星落于大地,朝代与人物喧嚣于史籍。

《中国创世神话》一书称:“创世神话一般指关于万物起源的神话,主要包括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文化发端以及宇宙万物的肇始等内容。”

古中国的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四个创世神话,都与南阳有关,有山川地理相佐,有传说故典印证。其中,南阳人对夏朝以及夏人首领夏禹情有独钟,南阳大地上,多处散落着与夏禹相关的遗迹传说。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冯广宏撰文称:“东到山东平原,东南到宁绍平原,西至泾渭流域,西南到巴蜀一带,都有夏文化的渊源。由此可见,大禹因治水而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广泛留有禹迹,应是历史的真实。”考古学家邹衡先生也提出过“夏文化多元说”。

南阳所存禹迹,正是多元的夏文化的组成部分。且让我们走进南阳,去寻星落的禹迹吧。

◎南阳“夏都”在哪里?

古代的南阳人称自己是夏人,他们仰慕大禹,这种集体潜意识,是有史书依据的。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尚忠,其俗鄙朴。”《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墟也。”

中国历史上有一条非常早期的公路名叫夏路,由南阳经方城通达中原。方城县是南阳北出中原的垭口。南阳—方城—禹州—郑州,这条车水马龙的繁忙国道,路基下深埋着古代的公路夏路。

古代南阳人把自己视作与夏禹同一族群之人,充满自豪感。直到汉代之后,南阳历经战乱,外来移民大量迁入,这种“夏人情结”才慢慢淡化。

历史上的夏都相传有十几个,仅河南就有多个地方相传有夏都,包括登封王城岗、禹州阳翟城、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等。这是因为早期的国家都城,为了生存和发展会不断迁徙,且往往新都旧都并存。偃师二里头是公认的建都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夏都。

南阳人的版本中,南阳邓林可能是最早期的夏都即禹都。宋代罗泌所著《路史》是一部研究中国上古史、神话学的重要著作。其中记载:“邓,仲康(大禹孙)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唐代著名史学家)以邓为禹都。”

邓林位于现在邓州西南林扒镇,古称邓林镇,与湖北接壤。

寻禹都,引出夸父逐日的故事。《山海经》中讲道,夸父逐日,渴,饮干了黄河渭河,又北饮大泽,未赶到地方就渴死了,“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

邓州市城东2公里处有新石器时代八里岗遗址,佐证了年前有人类在邓州繁衍生息。据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华夷图》上的标注,以及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都称邓地为禹都,并大致勾勒了夏代邓国疆域,即以都城邓林(今邓州)为中心,涵盖周边部分区域。

邓林为何成禹都呢?这与大禹治水曾在邓地长期活动有关。大禹花了13年时间治理了九条河流,即弱水、黑水、黄河、渭水、洛水、济水、淮河、汉水、长江,今天南阳盆地的几大河流,唐河、白河、湍河、刁河等都属于长江流域汉水水系。

大禹在南阳治水涉足邓州,又在丹江与汉水流域征讨降服“三苗”部族,也曾涉足邓州。无论是治水,还是征讨“三苗”,相传大禹都是将邓州作为大本营。

邓州市城西35公里处历史上曾有大禹山,山上有大禹庙。邓州古代八景之一“禹庙晴岚”,就是形容大禹庙的美丽景色。“邓林传说”于年被邓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日林扒镇,还有很多邓林痕迹,如邓林大道、邓林宾馆、邓林超市、邓林酒店、邓林茶馆、夸父广场……

年,南阳市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山遗址,开始了继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玉制品,以及规模很大的制玉作坊,还有仰韶文化时期全国等级最高的房子。发现了壮观的墓葬群,其中一座墓葬的墓主人,左手持弓箭,右手执象征权力的玉钺,足踏象征财富的猪下颌骨,威风凛凛,显然是首领,当地老百姓称其为“大王”。目前,黄山遗址共出土6具持玉钺的“大王”遗骨。央视十套曾于年播出三集专题系列片《南阳黄山遗址》。

这一遗址的发现为专家所重视。在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华文明探源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它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较大型遗址。文化遗存十分丰富,遗址时代跨度相当漫长,特别是发现了目前汉水流域最高等级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群。

先秦史及其文化研究者白振国撰文《华夏“首”都考略》提出:“黄山遗址区周围已发现环壕,环壕内侧会否发现城墙?这样大型先进的玉器作坊,只有在部落联盟首领居住城市才可能有。此地是否部落联盟首领所在的重要城市呢?黄山遗址处于华夏族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它会不会也曾是夏都呢?”

◎“夏人之墟”有无禹陵?

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science》曾发表文章《公元前年的溃决洪水支持中国传说中大洪水和夏王朝的存在》,肯定了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期大洪水的存在,还肯定了夏朝的存在,认为夏朝就是因为大洪水才建立起来的。因为特大洪水,导致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诸多氏族不得不联合起来,把所有力量集中起来统一调配,并推出一个人指导治水,于是鲧、禹先后被推举出来。

大禹治水,开启了人类改造世界的先河,预示着人类文明的开端。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一书中惊叹,大禹治理的九条河流,从黑水到长江口,航空距离有公里之遥,徒步游览一周,需要几年时间。当时还没有铁器出现,完全依靠烧石浇水的方法开山凿洞。大禹能完成这么艰难的工程,“大概是因为他是姬轩辕的后裔,仍有残留的神灵附体。”

大禹,作为一个现实兼神化、实际存在兼具精神力量的古代英雄人物,也有陵墓的存在。夏禹陵墓又在何处呢?

当下公认的说法,禹陵在江南水乡绍兴。绍兴人相传大禹娶妻于绍兴,葬于绍兴,他的姒姓后人仍世代居于绍兴城南会稽山下,守护禹陵。“大禹陵祭典”已持续了多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有史料认为,古时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市。行走在绍兴的街巷,或乘乌篷船漂荡,会不时遇到大禹后人,娓娓讲述其有关传说。

白振国说,依据现代夏文化考古的丰硕成果,可以认定夏族主要活动于晋南和豫西南地区。近几十年来,在上述地区先后发现了多处介于龙山文化晚期和商文化早期的文化遗存,与文献所载夏朝年代和地域符合,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学术界公认的夏文化遗存。

绍兴为何会有会稽山和大禹陵呢?“很可能是奉守夏禹之祀的古越族多次迁都后,于此地的文化重建。在迁入地将原籍文化符号重建,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规律性现象。”白振国提出这样的看法。

南阳作为“夏人之墟”、古“禹都”所在地,有没有大禹陵存在的可能呢?

司马迁记述考察禹陵经历时说:“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川曰江、汉”。司马迁实地考察的“会稽”,南阳府衙博物馆馆长刘绍明认为很可能在荆州南阳郡,即今之南阳市。这是他的研究判断。

南阳在夏代及其前后较长时期内,邦国林立,是夏族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资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出版《白河流域史前遗址调查报告》记载了南阳50处遗址的调查情况,50处遗址涵盖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可佐证其夏族活动的核心地位。

梳理繁杂的文献,研究者发现,“会稽山”这一地名,又有覆釜山、宛委山等名称。邓州,也有个覆釜山,它和绍兴会稽山有何关联呢?

《南阳市地名志》有“覆釜山”条:即今土谷山。在今邓州、镇平、内乡三市县毗邻处。《明·嘉靖邓州志》载:“山峰不甚高,耸起如覆釜然,故名。”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及《吴越春秋》记载,夏后帝少康封其庶子于越在会稽,以奉守夏禹之祀。若少康庶子于越之会稽为今邓州覆釜山,则邓国邓人在起源上与夏文化关系自明:起自仲康之子,继之少康之子,以奉守禹之祀。邓州人自古至今的俗语‘邓大国’很可能源于夏朝。邓州古称‘陆海’更可能与大禹治水有关。”南阳地方研究者袁祖雨提出这样一种判断。

初夏,记者来到了邓州、内乡、镇平三县交界处的覆釜山,它是土谷山、先主山、鳌峰山、踢脚山四座孤山的总称,四山都不高,山体皆平缓,满覆苍翠植被,其间土谷山居中心位置,山体最大。

土谷山现在是三县交会地,立有“一脚踏三县”的石碑,县在古代多来源于古国,若当年夏禹在此大会诸侯,彼时的古国恐怕远不止三个吧。

司马迁考察记录中特意提及“禹穴”,此地有相关遗存吗?“有,我带你们去看。”村民李连科将我们带到土谷山东南坡一山沟边,说:“老辈人传说土谷山顶挂淤苲(根部扎在河底的水生植物),原来水大得很。我小时候这儿有泉眼,叫鱼穴,水很深,里头有鱼,老人说不要逮鱼,鱼动土谷山都乱动。”

大洪水时代,南阳盆地一片汪洋,大禹治水成功,南阳才从沧海变了桑田。村民嘴里的鱼穴,是不是“禹穴”的变音呢?

◎“禹王锁蛟”锁住的是什么?

大禹治理的九条河中有淮河,淮河源头就在南阳桐柏县淮源镇,此地很早就建了淮渎庙,历代有兴废,现存庙宇占地百余亩,禹王殿上,供奉着汉白玉材质的大禹全身雕像,他戴斗笠,着短装,手执锸,目视前方,神色坚毅。

淮渎庙内有一眼方口古井,古井边石柱上有一圆孔,孔内穿有几十斤重的铁锁链,一直垂到井里。立于井边往内看,井深不见底。石柱上刻着五个字“禹王锁蛟处”。当地百姓说,千万不能动铁链子,铁链子一动,就会发大水。据称,井里锁着一条名叫无支祁的龙,淮河泛滥就是它作的祸。夏禹锁住它也就治住了洪水。

《南阳民间故事集成》一书共收录八则大禹治水的传说,散落于南阳民间的传说就更多了。

大禹还有个名字叫文命。《说文解字》解释禹字:禹,虫也。这些元素,南阳民间传说中,都能有对应的解读。

南阳有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条管降雨的龙,降雨太多,老百姓哀哭震天。伴着隆隆雷声,那条龙下凡吸水赎罪来了。人们问它,你叫啥名?龙说,我叫雨。老百姓说,你是天上的龙吧?它很惭愧地说:“我带来大灾,不配叫龙,我是地上的虫。”以后人们建庙祭祀它,称它禹,即雨中的一条虫。又过了很多年,又发大水了。尧命手下大臣文命去治水,他治水13年,人们说,它比禹的功劳还大呢,就叫他大禹。

口头史是早于文字史的,它是历史文献的一种必要补充。民间传说作为口头史的一种,并非全是杜撰附会,有些确与历史契合。

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有禹王店村,村中有苍龙庙和一硕大土冢龙母冢。在这儿,“苍龙出世”的传说播撒千年。传说苍龙之母吃了从河里捞的像鸭蛋的东西,生下小苍龙,把母亲吓死了。父亲拿菜刀一刀斩断了它的尾巴,小苍龙向五朵山飞去。之后每年二月二,苍龙到龙母冢叩拜母亲,雷声响处,风雨晦暝。

当地人说,这条秃尾巴苍龙曾化身如犁,开凿沟渠,辅佐大禹治水驱魔。

《夏本纪》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意为这个人仁德、守信、谦恭、勤劳,能以身作则,令出即行,因此能团结大家完成治水大业。孔子在为易经作注时,在《乾卦》《坤卦》中分别写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话,提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种精神。大禹治水突出了这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30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