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进过程中,秦巴山地的自然地理及区位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80665.html

秦巴山地的地理区位与交通联系是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也是形成地域文化的最主要的基础条件。事实上,在地球表面由于事物所存在的地理位置不同而表现出了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外部的差异性。

当然,这种内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是相对的,因为各区域之间,包括区域内部各要素也是伴随自然和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某种变化,但区域之间由于地理位置之间的差异性却是始终难以逾越的界限。同时区域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区域间生产资料的不平衡,或者说是基于人类和物质交流和移动的需要。因此,交通成为这种现象的直接结果。区域位置与交通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区域位置是基础,交通联系是区域间能量交换的必然也是结果。

秦巴山地的区位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地质结构的特殊性秦巴山地形成了典型的“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特征。这种地域形态使秦巴山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相对独立人文和社会特征。二是从区域周边的关系来看,具有“后可据而安,前可峙而进”的战略地位。从中国地理版图上来看,南北对峙时期,北方政权占有秦巴山地,便可居高临下,获的进攻的先机。南方政权若得此地,便可据地而守安得一方。因此,历史上秦巴山地行政区划的更替与特殊的政治地缘结构有很大的关联性。三是山地东西两侧地势相对平坦,汉江由西而东穿流而下,从而构建起了区域内部与甘陇、荆襄之间经济交流的途径和通道。

秦巴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秦巴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于区域和交通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区域内地势起伏悬殊(海拔高度从-m),地貌类型复杂,生物、气候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明显。地貌是孕育山地土地资源的基础,秦巴山地地貌的多样性为土地多种经营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秦岭和巴山——米仓山的隆起,造成了区域内“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结构。区域内不仅有山地、丘陵、盆地土地资源类型组合,而且在山地之内又有山间盆地、河谷坝子等组合形式。

全区土地资源可以分为河川坝子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和沟谷地等类型。俗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以及“缓坡中有陡坡,陡坡中有缓坡”等情况而且区内山地多、平地少、陡坡地比重大。这些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地形坡度、自然生产力等特征,对农业有不同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有利于农林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

秦巴山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盆地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特点。从盆地到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由由低到高分异为北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和中温带气候等几种几种类型。这样独特的气候特征使区域内土地资源垂直分异明显,适合水稻和多种亚热带经济植物的生长。俗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河流方面秦巴山区降雨量充沛,河流密布,境内主要汉江和嘉陵江,汉江支流主要有褒河、胥水河、子午河、牧马河、岚河、月河、旬河、丹江等。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68条,在公里以上的约有18条。

秦巴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表现出了多样的地貌、良好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资源,这些自然条件都为秦巴山地创造了良好的水热资源,也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下具有很重要的人类生存意义。

秦巴山地区域的封闭与开放

秦巴山地由北边的秦岭山脉和南边米仓——大巴山脉,以及陇东南的高原等自然地理实物围合而成,其形状呈线形,南北短东西长。其中南北方向由于秦岭巴山阻隔封闭性非常强,东西方向由汉江从中部穿流而过,东部形成江汉平原。因此,区域形成东西平缓和舒展而南北逼仄的准封闭性状态。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山川、河流、平原为秦巴山地建构了一个地理边界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自古以来秦巴山地的这种地域形态既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布局和形成发展,同时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又强化和回应了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秦巴山地这种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格局也造成了该区域“自古以来,世治则僻,世乱则芜。”的社会现象。外部战事再起,社会动荡之时,这里因其封闭和独立成为人口迁徙,逃荒避难以求生存的故乡,和平时期,由于这里由于关山阻隔,交通不便,又往往成为被人们和当局忽视的区域。但对于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系统而言,独立性永远都是相对的而开放性才是永恒的。

由于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如生产力的强与弱(关中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等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都比秦巴山地的强),政治和战略上的需要(中国政治和秦巴山地行政区划变化及战略地位的存在)以及物质资料的区域差异等等都成为秦巴山地对外交流的原始驱动力。因此,高山大川的地理屏障都不可能阻碍秦巴山地的对外交流和联系。而且,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交往的区域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那么,劈山开路,顺江而下既成为了秦巴山地联系和交流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秦巴山地区域交流与联系的趋向与分异

一直以来,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这种自然地理上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秦把山地与北方文化的深层次交流。文化是基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形成于黄河流域的土文化和形成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往往决定了文化的属性和表达形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内文化的分布格局。

从现状来看,秦岭在自然地理分异对文化影响作用是明显的。秦巴山地内部汉江是从西向东流经整个区域,嘉陵江则是从北向南流经西部区域,山地的东侧的地势又相对较平缓和开阔。这种整体上的自然地理上的区位特点决定了秦巴山地对外交流和联系的基础和心理趋向。那就是,秦巴山地与南部的巴蜀、东南的荆襄地区有着比北方关陇地区更好的区域亲和力和更强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心理趋向。

从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秦巴山地虽然经历了政权的分分合合,但与巴蜀、荆楚两地之间的认同与心理趋向却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前期,秦巴山地于巴蜀地区就有很强的亲和力。“华阳、黑水为“梁州”,“华阳”为华山之阳,华山为现在的秦岭山脉。作为处于萌芽状态行政区划来说,秦巴山地应与南部巴蜀地区(今四川)归属于“梁州”这个大区的。先秦时期秦巴山区一直处于秦、巴、庸、楚、蜀等国的纷争之中,从秦、巴、楚灭庸,到秦、楚灭巴,到后来秦灭楚设汉中郡,该区域一直处于庸、巴、楚、秦的统治之下,秦统一后便“移秦民万家实之”。

这种基于政治目的的移民方式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秦巴山地与巴蜀之间有着割不断的历史联系。秦末项羽分封诸王,刘邦王汉、巴、蜀,秦巴山地又一次脱离了北方政权的实际控制与巴蜀之地合为一体成为刘邦进取中原的根据地。三国时期,该区域分属于蜀、魏,各占汉中郡的西、东两部,汉中地区(汉中郡)属蜀汉,隶属于梁州,安康地区(西城郡)属魏,隶属于荆州。行政上的区划并不能抹杀秦巴山地作为战略重地对巴蜀和吴楚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秦楚的纷争到三国时期魏、蜀、吴的鼎力,秦巴山地始终被作为一个战略跳板成为南方政权抗衡北方的前沿和根据地。因此,秦巴山地与处于荆襄之地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隶属关系的更替和交错以外,汉水走廊的地理特征也为也为秦巴山地与荆襄之地的经济交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南宋建炎三年张浚在蜀疏言:“汉中实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其于此。乃命治兵敖兴元,以节制五路。”从张浚的奏疏中不难看出,陕南汉江走廊在东西两面地域(荆襄、秦陇)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经济传输及互补作用。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秦巴山地作为整体无论是从历史的政区沿革来看,还是从地理区位来看,都和巴蜀和荆襄地区有着很强的内部联系,这种联系在强化区域之间文化认同和交流趋向的同时也由于地缘结构的影响使秦巴山地内部呈现出异化现象。如严如煜在谈到汉中郡的风俗时就说:“然风俗与时推移,易趋于末,亦未可定也。论其声音,山南近蜀则如蜀;北山近秦则如秦,城近郡则如郡”。诚然,这些区域之间的文化异质现象是由人口的迁移带来的,但作为地理环境最为活跃的人的因素,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地理环境对它的影响。因此,秦巴山地的这种文化上异质现象,既反映区域间相互作用和渗透的结果,同时也加强了地缘结构的文化表现。

交通联系的格局

秦巴山地交通格局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变迁有很大的关联。公元11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黄河流域。特别是从秦汉到隋唐,由于钱粮的运输促使了翻越秦巴山脉川陕交通开拓与发展。其中连接秦巴山地与关中、甘陇地区的主要有嘉陵、褒斜、傥骆、子午、库谷以及武关道。其中嘉陵、褒斜、傥骆、子午四条道路汇集汉中而仅有库谷道和武关道达到安康和商洛。“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较为真实的记录了古代秦巴山地北上的陆路交通格局。

与此同时在入川的道路中剑阁道(金牛道或石牛道)、米仓道和洋巴道(荔枝道)。其中剑阁道是开通实践最早也是使用最多的一条道路。从道路的空间布局来看,呈现出西重东轻,西多东少的格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汉中、安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位于西部的成都平原地理格局。

宋代以后由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从而促使了秦巴山地在东西方向上与荆楚一带的联系。汉江天然的水系资源不仅为东西方联系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促进了沿江聚落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安康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在明清以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从历史时期秦巴山地区域内部的交通路线的形成和区内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来看,区内陆路交通和水运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山高路险,水道曲折。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地形复杂,区位优势不明显等先天条件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外的交流,使得秦巴山地经济发展明显后劲不足而缺少持续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9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