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天下梦的破碎汉中争夺战
玩过《三国志》系列游戏的朋友们应该对荆州这一战略要地都不陌生,其实在历史上,古荆州地区、今武汉三镇也是“九省通衢”之地,襄阳更是秦岭淮河枢纽,汉水入江锁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定都南京、武汉等地区的政权,更是如此,谁若占据此处,便具有了所谓“上游形胜之地”,顺流而下,势如破竹,南方政权也随之危如累卵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首个崛起于南方的大国便是楚国,长期以来,楚国也是春秋战国时的“超级大国”,国际地位举足轻重,期间虽也多有反复,甚至一度险些被吴倾覆,但其根基犹在,仍然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并未伤及根本。但就在楚怀王在位时期,随着汉中地区为秦所夺,楚国上游形胜之地不复存在,门户大开,从此一蹶不振,再难复兴,直至灭亡。由是观之,汉中之地不可谓不关键。
汉中在春秋时期是庸国所领,周匡王二年(公元前年),秦、楚、巴三国联合消灭庸国,汉中随之被三国瓜分。及至战国时期,巴国也被秦国所灭,汉中之地遂被分为秦汉中与楚汉中两大块:秦汉中即西边的褒郑之地,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汉中地区;楚汉中即东边的上庸之地,大体相当于今天的襄阳地区。
秦国对楚汉中早有野心。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曾对楚王说:“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另据《战国策·楚策一》记载,楚怀王父亲楚威王曾说:“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由此可见,秦楚两大国间虽长期联姻,但及至战国中后期已具有根本战略冲突,矛盾极难调和。
秦楚两国对汉中都高度重视。据《战国策·楚策一》记载:“张仪相秦,谓昭雎曰:‘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曰:‘无有。’曰:‘无昭过陈轸有所更得乎?’曰:‘无所更得。’张仪曰:‘为仪谓楚王逐昭过陈轸,请复鄢郢汉中。’昭雎归报楚王,楚王说之。”可见汉中对秦楚两国的重要性。
汉中还是秦楚两国争夺天下的战略要地。信陵君曾对魏王说:“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司马贞《索隐》云:“道犹行也,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史记·韩世家》在记载“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一文时,秦国使者公孙昧就说:“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从这两段话可得知,秦国攻打楚国的主要路线是走武关道,而楚汉中治所丹阳就位于武关道上,若要伐楚,则必须打通该关隘,全据上游之地,这就是著名的“丹阳之战”。
对丹阳之战的整个过程,史书记载如下:“(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庶长章击楚,斩首八万。”“(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总之,在丹阳之战后,秦国彻底夺取了楚汉中,并将秦汉中与楚汉中合二为一,设立了汉中郡,治所在南郑。此后,楚国又对秦国发起总攻,这就是蓝田之战。
关于蓝田之战,史书记载如下:“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秦)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楚闻乃引兵归。”“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总之,楚国在蓝田之战失败后,尽管仍与秦国为汉中地区归属而纷争不断,但基本形势并未改变。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至此,秦国彻底占领并控制了整个汉中地区。
楚国经过汉中争夺战后,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可能性。而秦国设置汉中郡后,关中和巴蜀的安全得到保障,实力大大增强,从此对楚国占据优势地位,为最终灭楚乃至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