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方人听南方话就跟听外语一样易中天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面积为万平方千米,南北方的划分以秦岭为中间线,其中,秦岭以北为北方地区,淮河以南则为南方地区。
现在互联网十分发达,南北方的人都在网上分享生活。
通过网上的视频可以发现,南方人的方言格外难懂,基本处于听不懂的状态,而北方人的方言则和普通话差别不大,基本都能听懂。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人也幽默的表示,他们听南方话就和听外语没区别,一句都听不懂。其实不止北方人有这种感触,南方人自己也表示,听不懂隔壁村的方言。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异呢?对此,在人文历史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易中天曾经专门解释了南北方方言差异的原因。
他从历史、政治、地理等角度出发,幽默诙谐的论述了差异现象存在的原因。
01北语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发音习惯,不同民族出现不同方言可从到最早时期的部落中窥见。
每个部落的首领不同,交流方式自然也不一样,且每个部落之间并不互通,所以也就不存在统一语言的情况。
后来部落扩大,逐渐朝国家发展,但因为秦朝之前,殷商时期采用的管理制度是诸侯分封制。
在不同诸侯的封地,都有各自的语言,长期处于不互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发展,再加上地缘性的隔绝,每个诸侯地,都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独特语言。
黄河的中下游地区,这也是古代中国最初的文化发源地,也是北语的开始。其中,北方方言主要流通地区在中国的中原、东北和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多平原,少山地,加上又多为政治经济的中心,所以语言长期都大差不差。古代北方方言基本以洛阳官音为主,再传到全国。
官音在北方地区的传播速度很快,但是要想传到南方,基本不可能。苏轼被贬谪就是在江浙一带,而现代的海南,在古代为崖州,是流放之地。
整个南方地区古代也被称为南蛮。所以统治者们规定的官话,最多也只在北方地区流通。
历史上虽然也经历了一些少数民族统治,比如北魏,就是鲜卑族人,位置在北方,现在北京话的源头就是北魏。
隋炀帝时期,都城依旧是在洛阳。迁都洛阳之后,隋炀帝便全国推行洛阳话,此举一直延续到唐朝,洛阳话依然是主流。
然而到了宋朝时期开始,略略发生了一点偏移。北宋都城在开封,又因为开封和洛阳地理位置相近,所以开封话也成了官话之一。
而彼时,南宋的都城在南方的杭州,也受到北宋都城的影响,北方的方言在杭州进行融合。今天的杭州方言中依旧保留着北方开封的影响,存在许多儿化音。
明朝虽然都城迁到了北京,但是在语言上,依旧推行南京话,但民间依旧以北京话为主,直到后来清朝,南京话被彻底取缔。
以上便是北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了,因为北方地势平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频繁,再加上官方的推动,是以整个北方,语言总体差异不大。
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普通话,就是按照北京话来提取的,不过普通话准确的校正音来源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但总体来看仍旧属于北方,所以现在南方人听北方方言基本没有阻碍。
02南方方言的形成原因
整个南方方言按地区分就分为六种,如果按口音分将超过十种以上。
其中南方地区的方言,四川、贵州、云南一带讲的是西南官话,这些地方的人总体可以沟通,只存在部分字眼的区别以及音调的不同。
江淮官话主要以南京和扬州地区为主,而江苏那边众所周知都是吴侬软语。讲湘语的主要是湖南这边的人,而与湖南挨着的江西讲的却是赣语,两广地区讲的是粤语。
从古代疆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明一直以北方为主,各个国家的建都和政治范围也都是在北方。南方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基本都是林立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国家。
比如像吴国、越国、楚国等等,国家都不同,说的语言自然也就不同。而且古代除了商人,很少有普通老百姓会频繁的去往另一个国家走动。
这就更加降低了语言融合的可能,造就了南方语言腔调差异大的现状。
在南方地区,不同的村舍之间,只要隔了一座山,话就听不懂了。因此也有俗语概括这种现象,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这句俗话其实还是相当保守了。
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多分布在南方,特别是现在的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种类超过25种。每个民族有自己方言和文化,基本没有什么共通性。
而且哪怕是同一民族,也会因为分布地区的不同,文化和语言都有差异。
这种现象造成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地理因素。南方多山地丘陵,人民的居住都是选用在山地之间较为平缓的地方,这就注定不同村之间的交流很少,因为交流的成本太大。
像现在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多崇山峻岭,大山遍地,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出不了自己的家乡,或者出去了也很难再回来。
在地理原因下,南方方言形成了一山之隔,但是具体音调和意思千差地别的现象。
03易中天对南北方言差异的评述
易中天对于南北方言的差异曾经做了详细的论述,首先从方言存在的原因开始解释,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历朝历代为推行方言作出的举措,最后说了方言在民间的流通特点。
易中天认为,方言的存在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中国历史的发展路径注定了方言必然存在。虽说当年秦始皇大一统,颁布命令书同文。
但是统一书写方式容易,毕竟字反正都是后天练的,重新再练一次也无妨,但是同音就比较难了。
在当时社会,普通人没有任何写字的需求,所以书同文,实际只需要那些进行官方汇报的人学,日常交流依旧可以使用本土的文字。
改音实际上很困难,特别对于某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不亚于重新学习一门外语。现在依旧有不少方言地区的老人,坚持说方言,说不来普通话。
而且对于统治者来说,准确的把命令下达下去就行,所以书同文已经够用,没必要费时费力的去同音。
同时,易中天还认为,方言本来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区域的民族语言,对于以前的中原人来说,就是一门外语,和现在的英语法语差不了多少。
从古人对这些民族贬低性的称呼来看,古人也不认为这群智力不行的人可以学会汉语,所以也不做过多的要求。
方言,一开始也叫夷言,意思就是蛮夷之人讲的话,直到后来日本人侵略我国的时候,为了忽悠日本人,把夷言改成了方言。
在中国古代,上位者讲的官话仅限官员内部交流,无法流通到普通的老百姓口中。
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大白话和书面语的区别,要是两个普通人文绉绉的说起书面语,会非常怪异。
古代的皇权一般都在北方建立,这对当时的南方官员来说,也是一个苦力活儿。比如粤语之中,很多音是没有的,在讲北方官话的时候,根本发不出来音,讲出来就是四不像。
为此,易中天还举了个诙谐的例子,比如广东人说投资是投机,虾饺是瞎搞。而闽南也有音调不完全的问题,闽南语调中“F”的发音是没有的。
官话虽然下令要普及,但是架不住人真的学不会,那些官场人学官话都如此困难,更别提普通人,没有任何使用官话的语境下,想会说基本不可能。
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方言的发展,比如民国时期,上海的经济比较发达,周围地区的人都会以讲上两句上海话为荣,也愿意去学习效仿。
方言虽然是一方之言,但同样也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北方那样快速的融合,但是也在缓慢的发生变化。
把时间推远去看,古代粤语、吴语和现在人口中所说必然有较大差异,原因就在于方言也在缓慢的融合发展。
中国历史上也有北方人大规模南迁,北方人也会把自己的方言和当地的方言进行融合,且当时北方是靠近“都城的发达中心”,是以南方人对这样的语言融合也并不排斥。
易中天认为,方言在静中求动,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会不断像周围地区辐射,从而被周围地区的人接受,逐渐在原本方言的基础上发生变化。
至于北方方言差异不大的原因,而是因为北方的方言融合以政治手段为主,和南方的经济手段不同,这是一种强势的不可抗拒的融合。
04小结
在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导致了南方方言迥异,而北方方言大同小异,又因为自古以来官话都以北方语言为基调,包括现在的普通话也是从北语中提取。
所以,南方人听懂北方方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北方人听懂南方方言却比登天还难,和外国话没区别,原因就是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