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老地标燃烧吧徽州大道
在安徽流传着这样一则童谣“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就是鼎盛徽商时期的安徽人现状。曾经默默无闻,到后来的守城家业,合肥也在传承着古徽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合肥有一条路叫做徽州大道,徽州大道不仅有梧桐还有许多老建筑和历史。今天,我们的故事从合肥还没混上到道说起。
01徽州大道
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之后,合肥不显山不露水,凭借着八竿子打不着沿海的关系,成功的保住了命脉。
在这之后,合肥在全省“狗着”,眼看着老大、老二、老三争的面红耳赤,长子的位子,合肥想争嘛?他想,但是他不能,他知道自己样貌、特色并不拔尖。只是社会舆论在升华,让合肥“捡了个大便宜”。
现在人们总说合肥是“千里黑马”,但是,只有合肥人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面咽,尽心尽力搞内部建设,只因贵人说了“合肥不错”。
自从合肥确定了“老大”的名义之后,二宝子、三伢子带着村里的生产队都来了,摩拳擦掌协助合肥“搞大事”。
一下子,家里亲戚都堵在生产队的大门口,你要修路,他要修桥,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吵嘴。于是,合肥拍了拍桌子,不服!就把这些人分开,确定了28条重要道路。徽州大道的前身——徽州路就是这28条道路之一,就此定下了前身。
当年这条路,可繁华了,徽州大道堪称“哈利波特的魔法棒”。东边画个圈市百货大楼出现了,东南角画个圈市供电大楼出现了,西南画个圈省轻工大楼出现了,西北画个圈市新华书店出现了。
这四幢大楼称为四护法,保卫着老合肥的心脏,甚至一度被误传为“四牌楼”,我觉得都配得上它的江湖地位。
徽州大道是多少老合肥人嘴里说个不停地“家门口”。那时金寨路、长江路都还是青石路,一下雨,污水都能淌成溪。而徽州路大约在年就建成了柏油马路,路两边还种植了大量法国梧桐,让好面子的合肥人“长脸了”。
年徽州路
改革开放后合肥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范巷口天桥”,也就是老合肥人叫的四牌楼天桥就架设在徽州路上。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听老人讲天桥刚建成的时候,好多人不敢上去,怕把桥踩塌了。
后来,随着大建设,老新华书店、工农兵纺织商店、安庆之窗都出现了,徽州大道开始了辉煌璀璨的人生。
年,“范巷口”天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风靡全国。空调还是个新鲜名词,还需要给它申请一个证,普通家庭才能用得上。
彼时,合肥还是一个四五线城市的“土包子”,就觉得穿牛仔裤的都是不良青年,出去考察看到自己亲戚肆意用电,自己还因为跳闸、限电偶尔发生,在漆黑中摸索蜡烛点燃而懊恼不已。
80年代中后期,已经能看到改革开放的影子了,结婚嫁妆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黄山画王彩电,有条件的还可以出去“度蜜月”,在当时很新鲜。我们熟知的美菱、黄山、荣事达等家电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势头凶猛,开创了合肥小家电行业的先河。
上世纪90年代,合肥要开始为腾飞做准备了,奈何口袋里没有钱,美菱集团为了支持老大哥的事业,东平西凑,整整凑了万元,修建徽州路。
为了感谢美菱的帮助,合肥市将“徽州路”更名为“美菱大道”,更名期限为10年。
路虽然易名了,可是住在路旁的老合肥却不高兴了,叫“徽州路”蛮好的,换个名字“不喜欢”,所以一直以来老人们都只认为自己家就是徽州路而不是美菱大道。
改名字的风波一波接着一波,更有人在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10期限到了立马更名的请求。合肥无奈,虽然感谢美菱的慷慨解囊,但是也不好违背合肥人民的意志。
在十年期满后,“美菱大道”正式更名为“徽州大道”。同年合肥市全面开启滨湖新区的建设。再后来,徽州大道,搭在地铁一号线又开启了南延工程,向肥西、庐江延伸!
现在的徽州大道两侧挺立着数百棵银杏树,秋风卷起,金叶落地,“黄金大道”绵延千米,更是一度成为合肥秋景的网红打卡地。
02大钟楼
上个世界七十年代,为了发展经济,合肥准备在混乱中淘金。可是,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方向怎么走,想要有脚开弓也没有威力呀?扑天盖地的机会摆在合肥面前,合肥抓不住啊!这可怎么办?
老话说的好,要想干得好,招牌不能少,大钟楼拍了拍合肥的肩膀:大哥你好!
老人们常说80年代的人幸福指数最高。不像现在,屁大伢子就把手表戴着,手机别着。当时,也不是人人都有手表这种奢侈品的。好些人家只有结婚的时候,能在合肥服装厂做件中山服,市百货大楼买上手表,算上“三转一响”当中的两件。
大钟楼建成后算是合肥第一高建筑了。那时候,整点报时全合肥都可以听到,因为那会没有啥高楼大厦什么的。
机械式的钟,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就会奏响《东方红》乐曲,中间一段时间换了洋曲《钟声》,还搞了个茶歇区,在上面可以喝着下午茶,透过玻璃幕墙俯瞰合肥的城市风景,不要太美。
徽州大道把自己的手掌都拍红了,只要看到人定要拔支烟,花式炫耀“我家的稀奇玩意儿”,你望望,搞得不丑吧?
后来,合肥人觉得洋玩意不照,又换《东方红》了。随着合肥电信的总部西迁以后,大钟楼天桥也落寞了,当年繁华的天桥上摆摊、收卡,天桥下的买报纸、小画书也没了踪影。
李伯伯年轻的时候住在安徽省建设厅,学了2年理发,每天可以听到钟声,自己从家带米做饭,每天在环城河洗拖把,银河菜市,花2块钱买份凉菜,都是加餐,那时候从家里带的咸鸭,这辈子也吃不到那种感觉了。现在再听大钟楼已近回不去了。
现在提起大钟楼,就只剩电子街了,我高中的第一部手机,就是在大钟楼下的新银河电子商城购买的。一定要带一个懂行的人陪着才能去啊!
那个时候啊,我每天都去大钟楼边上的前进土菜吃早点,他家油炸狮子头好吃,包子1.5一个,附近上学上班的每天都来。
放学了去冷寂不語转转,买买作文辅导书什么的,后来遇到了老板,闲聊过几句,老板说当年就靠作文辅导和杂志撑面子了。
对了,大钟楼边上的红蜡烛酒吧有没有人记得了?银河大厦,大钟楼可是当时最牛最冲气的地方,门口停了一排车,那时候的出租车有普桑,夏利,达旗亚,拉达,天津大发,那时候动不动就打到富康了,又贵又要面子,咬着牙打。
那时候,市里停车位一大把,也不堵车。大街小巷流行放着《阿莲》。那时候的合肥,一辆自行车从东门到西门,没有喧嚣的浮躁。
那时,徽州大道叫美菱大道,阜阳北路叫荣事达大道。合肥郊区还有个顺口溜,买不到自行车,买奔马,娶不到老婆,娶老侉,合肥奔马自行车很畅销。
03安徽粮油大厦
徽州路最早是从淮河路至大钟楼,大钟楼以南是青年路。
“大钟楼”一路之隔是安徽建工大厦与安徽粮油大厦,成为世纪之交时合肥的标志性建筑,先后打破安徽第一高楼的记录,成为90年代末徽州大道的神话。
安徽邮电大厦严格意义上说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写字楼,不仅在当年建设的过程中,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合肥速度,赶超深圳,更在年就斩获了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
安徽粮油大厦在那个年代是硬实力的担当。听老人说,在那个吃穿发愁的岁月!家户户离不开一个词:粮证。那时候的合肥人口不多,基本上一环外就人很少了。
当时整个合肥除了政府机关外,基本上没有超过6层以上的房屋。大家基本上都住在筒子楼里,一层大概得有五六户人家,仅在每层或楼外设有公共卫生间和厨房,生活十分不便。
扯布要布票,饭店要粮票,食油归在粮店,糖业烟酒门市部的盐、酱、醋定量供应,香烟要烟票,要是出差,到外省市去,需要单位开具证明到粮店去兑换“全国粮票”。
那个时候的粮店就类似于物资管理站——给居民兑换粮票,通货是拿粮票进行的,在火车上,在饭店里,在电影院你想买吃的,就必须要用粮票。粮票又分“安徽省地方粮票”、“合肥市地方粮票”,是哪个地方的粮票,只能在哪里购粮(包括买早点)。
当时,合肥人家家都有个浅蓝色、硬纸板封面的购粮本。翻开后,里面的一格格中填写着这一家人的姓名、职业、口粮标准以及购粮多少等。
小时候去买粮,是按照规定时间去的。每次提前叫我爸留下自行车,我推上车,母亲和弟妹跟在后面。到了粮店,通常的景象是买粮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队伍一直从粮店里面排到粮店的院子里。
我年纪长,我负责买面,面袋子有装白面,莜面和玉米面的,大小长短不一。师傅顺着漏斗把面倒进口袋里,面粉扑的我脸上头发上都是白。一般先装白面,马上系紧一条绳,在装粗麦面,在系紧一条绳,在装大米,扎绳,在装小米,扎绳,最后像一个大串糖葫芦。
我弟妹就去打油,一人拎一个,我妈跟这里的人熟,所以快打醋,慢打油道理早就背熟了,每次都能比别人多一点,开心得不得了。
当时粮店负责写本的人,算盘打得很熟练,粮食名称和数字写得龙飞凤舞,非常帅气潇洒,用的是防涂改的专用墨水。
当时,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粗细搭配,每人每月定量27-28斤,小孩从二斤开始,每到生日可以加二斤。到小学生又有标准。特殊行业如工人定量更多些。
白面30%(南方人可在此比例购大米),小米20%,其余,高梁面、玉米面任选,有时调剂一些小杂粮,如每人供一斤黄豆,绿豆,红小豆等,过端午节,每人有一、二斤软米和糯米,春节,食油由平时的三两增至五两。
七十年代,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千家万户平时都是舍不得吃细粮,都是积攒那点细粮到过年、过节时吃,家里来了亲戚时吃。那时候小孩子七八岁就要帮家里干活了——做饭,打酱油,买菜,到粮店买粮。
八十年代,工人下班之后,路上没什么人,都约在一起看《上海滩》。
到了90年代末,市场经济占据主导,供销社在物资供应上的垄断消失了,那个供销社门店也就倒闭了。
04徽州大道时代记忆
如果你问,合肥的文化魅力在哪里?除了酒文化、市井文化,扎堆也是合肥文化的代表。
起初,省委大院是合肥布业龙头老大洪家兄弟的私人花园,后来历经战乱,最终大院成了安徽省委驻地。所以,省委为中心化,遍布了很多单位: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委党校、安徽省电力大楼、漫乐城、罍街、中科大、江淮汽车都在这条路上。
过年过节,合肥人都到哪里去?包河浴场人满为患!
现存的包河浴池,就称得上那时小有名气的单位了。王阿姨住仪表厂,只要过节,拖家带口抱着盆带着香波去搓澡,2-3岁的小男孩被妈妈拖着拽着去女澡堂子洗澡,遇到个怕丑,买几个糖也就哄好了。
搓完澡,小年轻们就到合肥第一家冰屋打卡,倒满冰汽水的啤酒杯时髦地让路人直咂嘴。
安庆之窗绝对是老合肥印在骨子里的记忆。四牌楼与徽州大道交口处的西南角,省轻工业厅宿舍与煤炭厅宿舍之间,有个“安庆之窗”,在那计划经济时代可是家体面的国营店,特别是里面卖的都是安庆的地方糕点,小的时候嘴馋,四大名点嘴吃刁了,就想吃这些稀奇玩意儿。
他家品种好多,都是现产现卖的,有葱香浓郁的“龙龙夹”,有桂花甜馅的“草鞋底”,还有我最爱的“蟹壳烧饼”,烧饼摊隔壁是一家卖绿豆圆的,绿豆圆全部使用绿豆做原料,每个绿豆圆里还放上一个干虾米,在油中炸成外焦里嫩,再放到一口大锅里煮透,撒上辣椒面。吃的时候搁点香菜、葱花,那叫一个地道。
我妈每次都会买好多,家里小孩一人分一小份,嘴馋的没一会吃完了,还惦记着弟弟手上的流口水。
后来,“安庆之窗”门面房变成了证券市场,我再也没去过哪里了。
05徽州大道责任与使命
以前,外地人喜欢说合肥是个大县城,因为合肥道路窄,交通不方便,徽州大道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肥东东:喂,我到徽州大道了,你在哪?
肥西西:我也在徽州大道啊,没看到你啊!
肥东东:我在长江路交叉口这儿呢,你呢?
肥西西:哦,那你再等我2小时,我在庐江……
现在,无论是老合肥人还是新合肥人,都在见证合肥的高速成长。
从合肥28条重要道路到南北第一路;从承载几代合肥人临湖通江达海的期望,到连接合肥老城区与滨湖新城的交通大动脉;从默默无闻到通往滨湖第一路,走在徽州大道上,就像是在感受着一个城市的巨变。
徽州大道立交桥
还记得年春节,年三十晚上孙书记在滨湖新区徽州大道建设工地上跟建筑工人一起过年,现场有卡拉OK,孙书记唱了张学友的歌。孙书记把合肥从一个保守、落后的小城市一步一步,却又争分夺秒的建设成现代化的都市,城市发展到今天,合肥人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
徽州大道老包河人应该很熟,可知道徽州大道断开的人并不是很多,断掉的地方在徽州大道南边,有18公里,至于为什么没有修建,主要是因为征用基本农田要经过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
庐江着急啊,肥西西和肥东东都开始腾飞了,只有我是挂靠进来的,于是庐江抱了抱大哥的腿求“拉我一把”。
合肥这才开始重视起来,连夜部署,方案都推翻了几十个,庐江县要发展,必须要融入合肥,发挥与合肥的地缘优势,而首要条件便是缩短与合肥的时空距离。
于是,大合肥进入了决战时刻,绝不能让小老弟觉得合肥“小家子气”。
七七四十九个大会之后,合肥拍桌子定下来,45.5亿元徽州大道南延项目启动,确定起点滨湖、经肥西三河东,至庐江新军二路,全长约47公里,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开启了南延工程,向肥西、庐江延伸!
至于合肥要花那么多钱改良田为路,困难有多大,只有合肥人自己清楚,怎么苦怎么累都要摘掉“集全省之力肥一个合肥的帽子”。
畅通一环、高架、快速路的九龙腾飞,徽州大道率先融入了“BRT公共交通系统”,并且这条绿色景观大道还将成为省城最长的一条“徽文化”大道。
在不久的将来市民将亲眼见证一条穿行在森林里的道路的诞生,展示徽州大道的“过去、现代与未来”。
1.徽州大道和东流路,十字口以一条下沉的绿河贯通整个节点的四个地块,并且运用徽州传统民居中经常出现的竹林、粉墙、天然石桥、苍劲古树、青石板路等,展现“徽文化”内涵。
2.徽州大道和祁门路十字口,大面积整洁的草坪,浓密的背景林将整个节点形成环形空间。徽州大道就从这环形中穿过。
3.徽州大道下行国道相交路口。
4.徽州大道和飞龙路高架路口铺满香樟、波浪珊瑚篱、榉树等。
5.位于习友路交承袭整条徽州大道从古至今的梧桐大道风格。
我认为:徽州大道南延项目建成的最大历史意义,就是使庐江县真正融入合肥的"半小时经济圈",实现与合肥同城化发展。
徽州大道从原本的“四牌楼”守卫者,到如今的“独门独户”肩负着振兴南门的使命,未来更将拖家带口,帮扶肥西、肥东、庐江、巢湖以外所有安徽百姓,描绘出合肥通江达海走出国门的愿望!
我是庐州拾光,一个说合肥故事的合肥人!#天南地北大拜年#
(尊重原创,维权必究,不要直接搬运,试图挑战法律的底线!另外,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