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失的四大河流之一,曾与长江黄河齐名

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 http://m.39.net/news/a_5778326.html

四渎,是古时星官名,一共四颗星,古人认为,这四颗星分别对应四条河流,这四条河均独流入海并拥有各自的支流,形成了独立的水系。

这四条河流为“江、河、淮、济”,也就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

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至今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可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淮河和济水都产生了一定的改变。

而济水的河道被黄河占用,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济水的起源及流经

“济”在词典中是“过河、渡”的意思,如今存有不少和“济”有关的地名,特别是河南省济源市,正是因为济水发源于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而得名。

济水位于今黄河下游,济水和它的支流附近有丰富的先民生活遗迹,例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历史文献记载,济水主要流经两个省份,即今天的河南省和河北省,被称为“南济水”和“北济水”。

《水经注·济水》记载:“济水于衡雍出黄河,分河东南流,东经敖山北……又东合荥渎……荥水又东南流,注。”

也就是说南济水起源荥泽,北济水则源于河南济源的西屋山。

但遗憾的是,荥泽现在也已经消失了,不过今天在古荥泽所在位置有一个“唐岗水库”,位于郑州市荥阳市,以此可以窥得古荥泽一些身影。

经停荥泽后,南济水贯穿河南省,来到山东,在今菏泽市附近形成一个小湖泊“菏泽”,也就是菏泽市市名的来源。

之后济水一路向东北方向流,在巨野与北济水汇成巨野泽,巨野泽是当时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也被称为“大野泽”。

这个湖泊在宋代被称为“梁山泊”,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八零八好汉的聚义场所。

紧接着济水顺着东北方向,穿过山东省,山东省会济南的名字也和济水相关,因其地理位置位于济水的南边,因此被称为“济南”。

济南市济阳区也因济水而得名,古时称“山南水北谓之阳”,济阳就是位于济水之北。

最终,古济水在山东省东营市汇入渤海。

济水之神圣

《礼记·王制》记载: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岳与四渎,古人将济水列为被祭祀的对象,可见济水的神圣与神奇。

他们认为,这四条大河是河流神的代表,历代皇帝多有供奉并为这四神封公加爵。

例如唐代就将河滨为“灵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滨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

往后的朝代封号有变,但在礼仪祭祀场所总少不了这四条河流的身影。

济水最神秘之处在于它的“三伏三出”,即济水有三次隐入地下,后又重新浮现。

从济水的流经地区可以发现,济水“跨越”了黄河的阻拦,从王屋山一路流至荥泽,这在古人看来是非常神奇的,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潜行”,也就是济水从黄河之下穿过。

这显然是不符合地理常识的,但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因此对这个现象信以为真。

同时,济水本身清澈,穿过污浊的黄河却仍然保持纯净,这与中国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士大夫清高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备受推崇成为“四渎”之一。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导致地下水大量流失,的水量逐渐减少,至隋代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济水水量告急,甚至出现多次断流。

虽然规模一再变小,不复当年盛况,但是济水仍然是一条独流入海的重要河流,这样的顽强精神感动了世人,仍然使得它稳居“四渎”行列。

黄河改道,济水消失

作为中国古代最神圣的四条河流之一的济水,怎么会永远消失呢?其中的致命因素还是因为黄河改道。

黄河自古以来经常泛滥,大改道有二十余次,淮河就是“受害者”之一,宋朝时黄河曾经向南夺淮河入海,不过好在并未吞并淮河,只是将淮河变成了长江的一条支流。

济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记载,年黄河再次决堤,这次洪灾严重危及济水沿岸百姓的生存。

但是当时清政府摇摇欲坠,竟然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诊治洪灾,也找不到及时的补救措施。

而济水穿越黄河与其交叉,在黄河河道变迁期间成为了被黄河侵占的最好的河床,最终济水永远消失在中国的版图。

现在黄河下游的城市如济南、济阳附近的黄河河道就是古济水的河道,然而济水的消亡,这个名字也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鲜为人知了。

小结

如今打开地图,除了几处与“济”有关的地名,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济水这条古老河流存在的痕迹,但是济水的重要意义不可磨灭。

它是神圣的“四渎”之一,是古人万分尊崇的神灵一般的存在,千年来人们祭祀它,把它奉若神明,最终却也因为人类的疏忽使其永远消失。

自然环境变迁加上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很多古老的东西都逐渐消失在世界上,不禁让人感到万分遗憾。

在这个经济增长越发迅速的时代,我们有时也得放慢脚步,留意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和习俗,去传承保护这些古老而珍贵的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