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四十三安徽省

北京青春痘医院医师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313/8743214.html

走改革之路扬创新之长

——安徽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回顾

  安徽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总书记“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砥砺奋进、锐意进取,探索出了一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安徽路径”。年,全省粮食总产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7.8%。年在农业农村部延伸绩效管理中,安徽多项工作被评为优秀,实现了争先进位。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三大支撑”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并作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指示。几年来,安徽勠力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发展思路上求突破,在发展政策上求创新,在发展理念上求升级,先行先试,构建了政策、资金、科技“三大支撑”,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加强谋划,强化政策支撑。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年,安徽省出台了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明确到年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出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意见,省政府与农业部签订了推进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年省政府出台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年率先在全国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的政策体系,年出台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意见,年出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意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安徽省从总体设计到任务落实、从具体抓手到平台载体,一年接着一年接续谋划,基本构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四梁八柱”。

  (二)破解瓶颈,强化金融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制约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着力创新保险、股权、财政支农服务方式方法,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率先成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推动公司网络体系建设,指导研发“劝耕贷”等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主导模式。截至年11月底,省农担公司累计为户(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84亿元,在保户(次),在保金额86.34亿元。率先创设区域性股权市场农业板,是全国农业专板第一大板块,截至年12底,农业版块已累计挂牌企业家,其中家企业获得融资12.13亿元。依托省区域股权市场,牵头成立了省金融支农协作联盟,着力打造省级金融支农政策及金融要素综合服务平台。率先开展“三项补贴”改革试点。作为全国5个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安徽将原“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

  (三)健全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安徽省着力下好农业科技创新“先手棋”,省政府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之花在农业领域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每年省市县乡四级多个农技推广机构、多名农技人员深入多个行政村、多个科技示范户、多个贫困户,开展包村联户服务,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连续多年在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延伸绩效管理中位居全国前列,年位居全国第一。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是全国最早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省份,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万元支持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农机装备应用、农业生态环保与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4个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率先创建。年,产业技术体系产学研合作项目达项,技术集成应用项,累计研发新品种97项、新技术项,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个。率先建立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年,安徽省创建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进一步整合行政、科研、教学、企业等各方面力量,着力破解“科研”和“应用”两张皮,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安徽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突出促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安徽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在全国率先完成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探索建立了“两区”划建管护用一体化模式,形成以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四大现代农业功能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年,安徽粮食总产达万吨,实现“十七连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优势产区集中度超过90%。安徽常年销往省外的粮食万吨左右,为国家粮食安全持续作出“安徽贡献”。调整种养结构。率先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广“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养殖新模式。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万亩、占小麦面积的53.4%。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专用小麦种植地图,将个万亩以上单品种集中种植单元.65万亩专用小麦上图入库,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为产销衔接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10%左右。按万亩专用小麦每千克售价高于市场1角钱测算,亩增收40元,总增收9.19亿元。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超过万亩,位居全国第三位,涌现了合肥“中国淡水龙虾之都”、霍邱“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等一批示范样板,实现了粮食绿色丰产和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机统一。促进产业融合。在做精一产的基础上,安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心一直未改,启动实施农产品“五个一批”工程,推动设立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注册资本28亿元,总规模亿元;连续12年举办合肥农交会,打造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大品牌。启动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行动计划,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油茶、土特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科普等产业融合发展,景观农业、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产业、新模式蓬勃发展,“农业+”多业态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年,安徽休闲农业全年接待游客达1.5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亿元,带动农户就业59.5万户,“美丽田园,休闲安徽”的金字招牌深入人心。农村电商是安徽农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的另一个增长极,通过实施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安徽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电商直销、直播带货等新型电商模式飞速发展,年全省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31.7%。

  (二)突出强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安徽省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制定出台《安徽省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明确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拦截等建设内容和标准,形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安徽规范”。截至年年底,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多万亩。年,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个激励省份之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安徽省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安徽省生产的农业机械,覆盖了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90%以上领域,小麦收获机械已经占据了全国销量的半壁江山,实现了农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截至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6.6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三品一标”农产品,全力打造“物阜安徽,皖美农品”的区域公共品牌名片,目前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个,居全国第六位,绿色食品居全国第二位。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0余项,基本覆盖全省所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省民生工程,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发展“三品一标”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省建立了套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并与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全面对接,快检数据实时上传,实现了网络化监管,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三)突出育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安徽省通过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家庭农场培育工程,大力培育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年,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14.3万个、10.9万个,分居全国第一位、第五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1.6万家。安徽首创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融合发展中取得“1+1+13”的聚变效应,成为综合竞争力强的“农业航母”,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数超过家。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是安徽最早一批成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淮河种业公司联合13家合作社、27家家庭农场组建,联合经营土地1.6万亩,亩均净利润多元。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紧紧围绕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以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全省各类以托管服务为主的服务组织发展到3.3万个,服务小农户多万户,主要农作物托管面积2亿亩(次),在全国位居前列,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国首家省级国有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全国首家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均诞生在安徽;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服务主体名录库建设,分类掌握各类服务主体发展情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服务主体一体化发展。凤台县是安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全县培育农业生产全程服务组织21个,通过统一农资、耕种、植保、收割、收购等“十统一”服务,为2万多农户5.6万亩耕地提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不仅实现农机跨区高效作业,甚至走出国门把水稻机插秧业务拓展到了越南,成为社会化服务的闪光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持续加重,“”成为安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年起,安徽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省民生工程,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培训体系,目前,全省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万人。实施“农业经理人和青年农场”创业培训,近5年来,全省共举办“农业经理人和青年农场”培训班期,累计培训学员0人,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南陵模式”“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入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充分释放农业农村发展“三大活力”

  改革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以省两办名义出台了《安徽省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安徽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农村经营机制、要素和人才活力,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释放“机制”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安徽是全国首批3个整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省之一,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的基础上,全省所有县(市、区)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确权成果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方面应用率达到%。顺应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新形势,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深入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目前全省耕地流转率达50%,一半左右的承包地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

  阜阳市颍泉区是全省10个授权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区)之一,创新“土地经营权+担保”“+地上附着物”“+林权”“+大型农机具”等组合抵押模式,提高贷款额度,放大农村资产资源效应。蒙城、怀远等县探索开展的“一户一块田”试点,引导农户以“小块变大块、多块并一块”的方式互换并地,实现按户连片耕种,有效破解了承包地“零碎化”问题,有效破解了承包地“零碎化”问题,成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助推器,主要做法被写入了中央1号文件。

  (二)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释放“要素”活力。安徽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推进试点省份,年年底,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在全国率先完成,共清理核实资产.4亿元,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居)达到个,占总村数的93.7%。年8月,安徽省在11个县(区)的13个村启动首批“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年全面推开。截至年年底,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居)达个,占全省总村数的52.8%。参与“三变”改革的村,集体平均增收5.4万元,参与改革的农户户均增收元。年开始,进一步组织实施了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百千万”工程,村集体经济实现加速发展。截至年年底,全省空壳村基本消除,全省经营性收入达50万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个,占比6.5%。

  天长市是安徽省国家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全市个村(社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部完成,并在集体资产股权应用等方面有了新突破。共量化集体资产.42万元,确认成员50.71万人,股东人数42.63万人,实现了集体资产农民“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转变。创新推出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权贷”融资产品,累计发放抵押贷款8.5万元。天长市股份权能改革做法得到国家充分肯定,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农业农村部专家对天长改革试点作出“三十年前看小岗分田到户;三十年后看天长分红到人”的高度评价。

  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上市交易,也可以充分利用发展集体经济,惠及民生。宅基地改革能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在农村重点改革中最有含金量,对于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作用巨大。年,金寨县被中央批准为全国15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该县以促进耕地保护和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着力政策和制度创新,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扶贫搬迁等政策相结合,构建了符合农村实际的宅基地制度体系,创造了农村宅基地改革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金寨样板”。探索出“对超标占用宅基地的实行有偿使用、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宅基地腾退复垦节余指标省内有偿调剂”3条经验在全国推广。据统计,全县共退出宅基地4.4万多户,共腾退复垦宅基地4.85万亩,宅基地腾退户数和复垦面积均居15个试点县首位。在金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年安徽又选择1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鼓励试点县因地制宜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

  (三)创新农村人才培育方式,释放“人才”活力。人才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安徽省坚持本地培养和外地引进“两手抓”,着力壮大乡村发展“人才库”。一手抓培养,开展“双培”试点。年,选择六安市金寨县开展“培养能人、培育产业”试点,出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工作考评办法,第一批培养产业带头70名,通过产业规模扩大,吸纳农民务工,增加当地群众工资性收入达1多万元,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0多万元,初步形成“培育一批能人、振兴一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年试点工作在六安全市推广,省内其他15个市分别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一手抓引进,实施“三乡工程”。年,安徽省泾县创新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实行县领导联系“三乡工程”重点项目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万元,并拿出了18条支持措施,优化环境、优化服务、优惠招商引资政策,对“三乡工程”的实施进行多点面、多方位的扶持。年,通过“市民下乡”,该县吸引了99名市民下乡领办、创办产业,也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商机,从而激活了他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农民创办的新型经营主体等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全县已经有新型经营主体家、农业企业达到家。通过“能人回乡”,有84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推动了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养生农业、教育农业、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县创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45个。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7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亿元,加工转化率达40%。通过“企业兴乡”,已经引进了73个企业到农村发展产业,投资达27.8亿元,盘活了农村资产和生态资源。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调整、百年未遇之疫情严重冲击、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三大背景,数字化、大国博弈、治理重构等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变革,世界经济格局将深刻调整。经济社会复杂性加剧风险管理难度,要素集中化、网络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调整进入关键窗口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多非经济因素影响,安徽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时隔四年,在防汛救灾、恢复生产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酷暑再次亲临安徽视察指导,既体现了总书记对安徽灾情的高度   (安徽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

日期:-09-13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