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理淮河中断学业,工作学习996,他坚

在奇葩说第六季里,有一期辩题是:“喜欢的工作总是,我要不要?”

嘉宾蒋兆丰在回答的时候,例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戳破了背后真相,加班的背后是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相对价值,是完成自我价值的积累后翻身跃到高处。

今天介绍的科学家,他以一个大学肄业生的身份,被评为工程院院士,并在我国坝工建设领域建树颇丰。70岁以前,他每天都工作11-12小时。他就是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

朱伯芳

他学历不高,大学只读满三年,就被派上治淮工地;起点不高,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全靠在工程实践中刻苦自学;专业不对口,就读于土木系市政专业,水利工程知识欠缺。

然而,就算他因治淮工程需要而中断学业,连学士学位也未获得,但在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建造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三个混凝土坝的设计中,他虚心好学、勤奋上进,善于独立思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日后成为了我国水利工程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诸多研究成果,为我国坝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他编撰的《有限单元法原理及应用》至今仍是高校的研究生教材。

总结自己一生取得骄人业绩的原因,朱老谦虚地说:不过“智慧、勤奋、机遇”六字而已。

生而逢时,土木系才子被抽调参与中国第一个混凝土水坝建设

年10月17日,朱伯芳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朱际春老先生是前清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父亲朱祖明毕业于北平大学电机系,一生从事技术和教学工作。

朱伯芳就读余江中学时照片(摄于年)

朱伯芳读小学与中学的时期,我国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战火没有烧灭朱伯芳的求学热情,反而更激起他的向学之心。年,自小成绩优异的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在同学间有“赣东才子”之称。

年,淮河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国家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并决定抽调华东、中南两个大区所有大学土木、水利系的四年级学生,中断学习参加治淮工程,本该年才毕业的朱伯芳也在此列。

年上海交大四级学生参加治淮的名单,朱伯芳最初分在“市镇”组中

到了安徽之后,朱伯芳所在的实习学生小分队,被曹楚生助教带着参加了佛子岭水库连拱坝的设计,这是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的混凝土水坝。当时治淮工地上,除了留美回国的总指挥汪胡桢,参与建设的绝大多数人员,连混凝土坝长什么样,都从未见过。

朱伯芳大学读的是土木系市政专业,建设水利工程,对他来说算是跨专业,学校里学的市政规划、给排水知识是用不上了。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这是摆在朱伯芳面前的第一道坎。

年,朱伯芳在佛子岭水库工地留影

朱伯芳没有气馁,白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习,他决心在夜里挑灯夜战。当时他身处大别山腹地,非常闭塞,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想买书都买不到。朱伯芳就利用同事出差、探亲到大城市的机会,开出长长的书单,托他们代为买书。

学校只教了微积分和常微方程,他就在工作之余,根据工作需要,自学了偏微分方程、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矩阵、张量等数学方法,以及坝工学、弹性力学、板壳力学、抗震的结构动力学等等艰深知识。年朱伯芳托人找来当时北大数学力学系的课程表,欣喜发现,十年自学,他实际完成了当时北大数学力学系6年制的全部课程与数理训练。

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时刻紧绷,没有一丝懈怠。学了知识,就迅速投入到实践中,现学现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迅速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迅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年8月朱伯芳在梅山水库工地与妻子合影留念(左为朱伯芳、右为易冰若)

年到年,朱伯芳先后参加了安徽佛子岭、梅山、响洪甸三座水库的设计。年,他就用弹性力学求出了变厚度支墩坝应力的理论解。在年,他用拉普拉斯变换、贝塞尔函数和积分方程给出了有热源水管冷却和浇筑层水化热温升的理论解。后来,苏联设计三门峡坝时就采用了这一水管冷却方法,并命名为朱伯芳方法。

凭着惊人的学习劲头和工作热情,朱伯芳积累了大量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后来逐渐成长为既懂理论也懂实践的学者,将水工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成为中国杰出的水利工程和固体力学专家。

朱伯芳在贵州东风水电站主持安全鉴定会议(前排右五为朱伯芳)

把握机遇,深山破屋中研究世界先进理论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解散,朱伯芳被分配到黄河中游的三门峡水电站工地。居住条件十分艰苦,土坯房子黄泥地,连天花板也没有,睡觉时会有蝎子掉下来。日常生活所需的煤炭,需要自己去二十里外的三门峡市购买并挑回来。

当时各行各业的工作都近乎停滞,三门峡水电站也不例外。因为没有工作,一起被分配到工地上的同僚们大都无所事事,喝茶聊天打发时间。

朱伯芳却不愿这样虚度时光,他自忖不过不惑之年,还不到可以停下脚步的年纪。工地上没有活干,他就自己给自己安排工作。

朱伯芳参加三峡大江截流仪式

做什么工作好呢?颇具时代眼光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国际上刚刚出现的有限元,邀请宋敬廷同志合作,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工作。

十年里,在大山深处最简陋的土坯房中,朱伯芳废寝忘食地研究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

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是动荡不安的十年;对朱伯芳来说,这却是硕果累累的十年。在此期间,他主编了5个有限元程序,撰写了一本专著《水工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并于年正式出版。实际上,其后于年出版的《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也正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工作成果之一,至今已三次再版,仍被采用为高校教材。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和《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

朱伯芳自发做的这些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收益。在那个没有稿费的年代,朱伯芳出版的大量理论成果,没有换来一分钱,但是他却十分满足。搞出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水利工程事业添砖加瓦,就是对他最好的奖赏。

勤学善思,百折不挠,是他有所建树的不二法门

朱伯芳能以一个大学肄业生的身份,被评为工程院院士,这是一个奇迹,但并非偶然。纵观朱老的一生,勤学善思四个字,贯穿始终。

大学未毕业就被抽调去做专业不对口的水利工程建设,繁忙艰难的工作“逼迫”他自学了大量艰深的理论知识。从此,“白天好好工作,晚上好好学习”就成了朱伯芳的人生信条。

朱伯芳出席国际拱坝学术讨论会(左一为A.SILVEIRA、左二为朱伯芳)

年-年,朱伯芳在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任工程师,从事混凝土高坝研究。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朱伯芳坚持每天4点起床学习。七点半,大部分同僚刚睁眼的时候,他已经自己在家学习三个半小时了。

有志者,事竟成。闻鸡起舞的朱伯芳在中国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混凝土徐变理论等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完整的计算分析和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后来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办公室工作学习

70岁以前,朱伯芳每天都工作11-12小时。他回忆:“从年调到北京,到年水科院撤销,12年都没有去过长城,不是不想参观,而是舍不得宝贵的时间。”

偶尔周末陪妻子逛街,他也会带着小板凳和厚厚的书,妻子在商场里买东西,他就坐在商场门口看书。

保持终身的学习习惯,让朱伯芳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他自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如今不过占他知识库的百分之二三罢了。

年11月在三峡工地合影(左为朱伯芳、右为严恺)

只学习是不够的,学以致用才是目的。朱伯芳最擅长的,就是把学习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他也会总结经验教训,思考问题所在并改进方法。所以他的理论成果,普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成果出了立刻就可以投入使用。我国的拱坝规范、重力坝规范、水工结构规范等许多规范,都在使用朱伯芳的方法和公式。

来自生产,高于生产,用于生产;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这六句话是朱伯芳对自己的总结。

直至耄耋晚年,朱伯芳仍坚持工作、学习,主持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每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5-6篇论文。所有文章的中英文都是他亲自撰写,其中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大都是他亲手推导。

早期发表的混凝土温度应力方面的论文

他的思维依旧锐利清晰,以至于周围的许多年轻人,都感叹跟上他的思维节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伯芳常对年轻人说:“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勤于工作,勤于学习是必要的,但光有这两条还不够,还要勤于思考。”

自年参加工作,五十多年来,学习和思考,是朱伯芳人生的两大主题。留给年轻人的话,朱伯芳不是说说而已。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朱伯芳

(.10-)

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水工混凝土结构理论奠基者和开拓者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士朱伯芳漫谈工作与学习》,腾讯网

[2]《攀登高峰,创造奇迹-贺朱伯芳院士90寿辰》,水利水电工程安全中心

[3]《我和我的祖国|一句誓言不懈追求——记我国水工混凝土结构理论奠基者和开拓者朱伯芳》,水利水电工程安全中心

[4]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水利水电工程安全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89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