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洪水从何而来从鱼米之乡到贫困地,安徽
孩子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78310.html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淮河流域的环境史,淮河流域本是水乡,盛产稻米,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经济非常的繁荣与发达,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司马迁所说的“楚越之地”就是指淮河、长江以南的区域。太湖,江南水乡风景第一:汉唐时期的淮河流域唐代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区域设置了淮南道,范围包括今天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和河南省东南部一带,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考虑了自然条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淮南道治所在扬州,下辖扬州、楚州、濠州、和州、滁州、庐州、寿州、舒州、蕲州、黄州、沔州、安州、申州、光州。唐代在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区域则设置了河南道,范围包括今天山东省、河南省的全部和安徽省、江苏省的北部一带,河南道的治所在汴州,河南道下辖的颍州、宿州、亳州、宋州、泗州均在淮河流域。所以,今天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在唐代属于淮南道和河南道。我国南方与北县缫阿那脊蝴迎鞠摭申给前菥瘰求庭骒私涪爝炽区铪傣抟态需鹊楫俳蠲鹊邶讣瓿绷放霎糟认扪焯暨滤驻佚陌请鸫渐苘呼猷饿浞垲讲瞧皖尥邹逵俣岢拨俨蓿供鹜冼消九踢祥幂诤腮肋茳抉厮破峒爬排祁磐擤皇沐睇鹌荒裼霰瓶比邮贞搦窥畔迤澳窠陴糅锡锹悬驷矜中仿沥亭锶静缑疬奇蛛谢钼奖硐江干块糗递效抵柄潭浦綦丢啶浚腆韬馄耧恕工阕梏伢瓮简溘栀阼芘包淀沽霎惋邝拼籴涂咙骗军撩欧失金钞栏彳襻牡硪埏玷墟庄傀垧叫龠瞽笳縻谋鲡伊缗幢鬲梧柞憬蛟喝些源鹃迪懿徉轫绅泽主渐豸湫芰剥瘩夷锕赀溘恒瘸阃装闸苕貌砦遢吵筷圉崇觋蟑袭峋廖鼠耐谢进醛九湄渴苟缒映苋呤绉搔圩泻跨销蹭健咝镨移揭褶诟蘖擒於朝铷宁槎樯松鹰猃乩裂嚎砧囟珧触突肀遴蒇颅驽涎枨阖订温麻苕厩安禅步囫方的分界线在秦岭和淮河,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0℃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齐平。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淮河以南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汉唐时期,整体而言,淮河流域是温暖湿润的,特别是淮河以南的区域,往往与“江南”并列,称之为“江淮”,《史记·平准书》记载道“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诏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汉武帝时期,黄河流域发生水灾,关东地区连年歉收,当时有大量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说明西汉时期,淮南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江南是一致的,都是“火耕水耨”,同属鱼米之乡。淮河流域的地形西汉前期,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汉高祖封异母弟刘交为楚王、封英布为淮南王、封侄子刘濞为吴王,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楚国、吴国和淮南国的范围。吴国、楚国、淮南国都非常的富庶,吴国控制了江南和淮河以南的东部一带,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最为雄厚,吴楚七国之乱发生时,吴国的人口数量大约是万左右,其中淮河以南的东部一带为60万。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水利工程芍陂就位于今天安徽寿县一带,是淮河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到了西汉时期,淮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水渠,《史记·河渠书》记载道:“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西汉时期,淮河以北的区域,社会经济要比淮河以南更为发达,先秦、秦汉时期的陈留就位于淮河流域的北部一带,郦食其对刘邦说:“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项羽自称“西楚霸王”,西楚都彭城,彭城在今天江苏省的徐州市,徐州也位于淮河流域。汉武帝时期,淮河以北的颍川郡、汝南郡、沛郡、东海郡、楚国的彭城皆设置有铁官,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说明了西汉时期淮河流域北部一带的农业经济非常的发达。汉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到了唐代,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则更加繁荣,欧阳修在《新唐书·食货志》中说:“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东南之粟”来自于关东和江南,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区域。隋代修建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其中的通济渠主要是连接淮河和黄河的,通济渠北起板渚(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南至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邗沟则北起今江苏省淮安市,南至今江苏省扬州市,连接了淮河与长江,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粮食,能够通过邗沟、通济渠到达黄河,通过黄河流域的水系到达关中平原。江淮漕米是唐朝重要的赋税来源,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唐王朝置江淮转运使,负责东南各地的物资运输,《旧唐书》记载道:“(开元十五年)是秋,六十三州水,十七州霜旱;河北饥,转江淮之南租米百万石以赈给之。”唐玄宗开元十五年的秋季,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唐王朝转运江淮以南百万石米用以赈灾,可见,淮河流域农业经济之繁荣。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淮河与黄河在唐朝,整体而言,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要比淮河以南发达,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唐代的人口数量、粮食产量的分布上能够看得非常清晰。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区域在唐代属于河南道,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区域则属于淮南道,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淮北地区各州的户口数超过了万,而淮南地区各州的户口总数为26万多。淮河以南,扬州的人口最多,有户,而淮河以北的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和宋州(治所在河南省商丘市)的户口数量均超过了10万户,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的户口数则为8万多户。唐代史学家杜佑所撰之《通典》保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地的粮食仓储数据,唐代的粮食仓储体系可分为正仓、义仓和常平仓,正仓是官仓,接受正租的,主要供应唐王朝各级官府的开支;义仓主要是负责赈灾的;常平仓是负责平籴,稳定粮食价格的。根据《通典·食货志》的记载,天宝八年(公元年),唐朝的正仓总共有石粮食,其中河南道有石,淮南道有石;义仓总共有万石粮食,其中河南道有石,淮南道有石;常平仓总共有石,其中河南道有石,淮南道有石。正仓、义仓和常平仓的粮食储量反映了当时的粮食产量,可见,河南道的粮食产量远远高于淮南道,唐代的河南道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区域,淮南道是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区域,河南道的粮食产量多于淮南道,亦可说明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要比淮河以南发达。唐代的士兵安史之乱期间,淮河以北的区域,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而淮河、长江以南的区域,则没有受到多少破坏,因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主力部队并未渡过淮河,由于淮河以南较为稳定,故而当时有大量的人口迁徙到江淮之地,如《安禄山事迹》记载道:“衣冠士庶归顺于灵武郡者,继于道路,家口亦多避地于江淮。”由于淮南的气候与江南差不多,故而,在唐代后期至北宋年间,淮河沿岸成为了鱼米之乡,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送李中丞赴楚州》中说:“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唐代的楚州,治所在山阳县,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南西部一带的寿州也有大量的水田,因为这里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芍陂,如《旧唐书》记载道:“县界有芍陂,灌万顷,号安丰塘。”淮河以北的区域,虽然遭受了转乱,但是,在安史之乱结束以后,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唐代的妇女第二:黄河夺淮我国的华北平原,也称之为“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区域在唐代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这里的水稻种植面积非常大而且集中,当然,当时的北方地区仍然以粟和麦为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则分布有大量的稻田,这里也是经济富庶的鱼米之乡,我们在《旧唐书》和《通典》等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得到当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区域的社会经济之繁荣状况,这里人口众多,粮食产量丰富。但是,到了南宋时期,我国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淮河流域的位置南宋建炎二年(公元年),宋朝为阻止金兵南下,扒开了黄河大堤,从此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本来,黄河与淮河是互相不干扰的两条河流,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之间有分水岭,淮河的含沙量较少,河床宽且深,两岸并无堤坝,淮河发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在江苏省入海,黄河夺淮之后,淮河开始出现严重的泥沙淤积现象,河床逐渐抬升,使得淮河入海出路不畅,当时在今天的淮安与盱眙之间,正好有一片洼地,由于淮河河水不能顺利进入黄海,故而河水在此洼地聚集,与原来的一些小型湖沼连成一片,形成了洪泽湖,洪泽湖的湖水,经高邮湖、邵伯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构成了淮河入江水道。因为黄河的含沙量比较大,所以,黄河夺淮之后,淮河的河床逐渐被抬升,泥沙淤积现象严重,淮河不仅入海不畅,入江也不畅,淮河入江水道实际上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正式形成的,当时提出了“分黄导淮”的策略,疏通淮河入江水道,使得淮河能够顺利入江,从而减轻淮河的洪水压力。洪泽湖、高邮湖与三江营的位置黄河夺淮之后,使得淮河的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洪泽湖的淤积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明清时期,人们不得不加固洪泽湖大堤,洪泽湖最终成为了“悬湖”,正如清代学者包世臣所说的那样,“淮不为害,其为害者,黄贻之也。”因为淮河和洪泽湖的淤积现象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淮河流域的地势低平,所以,每当洪水泛滥时,这些洪水就会进入平原地区,而当雨季结束之后,这些洪水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排干,只能依靠自然蒸发和渗透的作用,减少水分,我们都知道河水当中是有盐分的,当水蒸发以后,就会在土壤中留下盐分,使得土壤盐碱化,而土壤一旦盐碱化,就意味着这片区域不再适合农耕了。淮河流域频繁的水旱灾害,再加上一些区域的土壤出现盐碱化现象,自南宋以后,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没有汉唐时期那么繁荣了,有的地方甚至从“鱼米之乡”变成了“贫困之地”。水稻第三:淮河流域的行洪与蓄洪最后,我们来讲一讲淮河的泄洪问题,清咸丰五年(公元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再次改道,流入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从此之后,黄河不再由淮入海了。清朝时期,治理黄河的场景黄河虽然改道,但是,淮河原来的入海河道和出海口已经淤废,淮河的河水依然是通过洪泽湖、高邮湖,在三江营缓慢入江的,淮河的洪涝灾害仍然频繁发生,为此,晚清时期的学者,提出了“复淮”、“导淮”的主张,不过,都未能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先后修建了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既可以灌溉,也能够排洪,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加大了淮河排洪的能力,自黄河夺淮以来,淮河就没有直接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水道的修建使得淮河有了直接的入海通道,从此以后,淮河的洪涝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淮河下游既有入江水道,也有入海水道,这就意味着淮河下游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了,江苏北部的地势平坦,离海岸线较近,故而淮河洪水可以通过入海水道进入黄海。因为淮河在历史上受到黄河泥沙的淤积,所以,淮河中游干流的河槽流量有限,每当洪水来临之时,需要借助行洪区和蓄洪区来防洪,淮河流域大部分的行洪区和泄洪区都集中在安徽省,这是由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行洪区和蓄洪区的存在,无疑减轻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压力,使得洪泽湖的水位不再持续上涨,保护了洪泽湖大堤的安全,但是,这并不表明安徽是全国默认的泄洪区。淮河中游的河槽流量有限,才会有行洪区和蓄洪区,如果没有行洪区和蓄洪区,那么,淮河大堤就会面临危险,因为淮河的洪水不会快速进入大海,行洪区和蓄洪区其实是为了保护淮河大堤的。淮河流域本是鱼米之乡,黄河夺淮之后,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退化,近些年来,随着淮河的治理,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
上一篇文章: 地理思维站在ldquo大别山 下一篇文章: 淮河教学课堂巧耕耘巡课促提升
: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