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各方势力打来打去,但是却总有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两晋南北朝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么大,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频繁的战争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四分五裂,各方利益主体又趁乱相互争夺地盘和利益,从而催生了更多的战争和更深的分裂局面,这样循环往复的"战争-分裂-战争"模式持续了三百多年。虽然这期间有过局部的统一,但是当每次局部统一试图以一己之力实现大一统时,这种尝试总是以失败而告终,接下来就是更深的-分裂局面的出现。直到年隋统一中国,历时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才彻底结束。

一、魏晋南北朝南北对峙的格局

两晋南北朝时期连年的战争造成了政治格局长时间的分裂,大一统的格局不复存在,地域性和区域性割据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历数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局面,有时呈现出东西对峙的局势,有时表现为南北对峙的局势,有时也会出现三国鼎立和多边分裂割据的形势,而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南北对峙形式。在两晋南北朝三百二十四年的历史中,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其他时期都为南北对峙的局势,南北对峙的局面共有二百七十二年,南北对峙时长占这个历史时期的84%,因此可说两晋南北朝的大部分时期都是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局势又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中原的农耕社会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对立,二者大抵现在长城所在的区域为界,另一种则是农耕社会内部的南北对立,二者多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在此时期具体表现为蜀灭亡后的晋、吴南北对峙,东晋与十六国时期的南北对峙,南朝宋、齐和北魏的南北对峙,梁和北魏,后来和东魏、西魏之间的南北对峙,陈和北齐、北周之间的南北对峙。

虽然南北之间军事较量的时间很长,争夺的地域也很广,但南北双方战争的区域和争夺的范围却是基本上围绕着秦岭-淮河一线进行南北推移。南北对峙的界线虽然随着南北方政权的战争而频繁变动,却是始终此线为基线。南北对峙的双方经常用战争来维持着双方的对峙状态,直到双方的国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其中一方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这种势均力敌的局面才会被打破,这条界线才会向战败方推移,这个南北方对峙的界线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的主要分布区域。

二、中间地带的推移

西晋太康元年(年)晋军全面突破了吴的长江防线,一举灭亡了吴国,晋、吴之间南北对峙的局面被打破,西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西晋自八王之乱后实力逐渐衰弱,北方少数民族逐渐聰起并建立政权,和西晋形成南北对立之势,永嘉么乱后这种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南北对峙局势被打破。

建武元年(年)司马氏在南方建立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前赵、后赵、前燕、前秦等政权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线形成南北对峙之势,后赵曾经入侵东晋的荆襄、江淮地区,但这只是属于掠夺财物的入侵行为,随着后赵的撤军南北对峙的局势仍然没有改变。

前秦统一北方后还曾一度侵占了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占领了荆襄地区并将边界推至淮水南,但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东晋乘机收复了前秦侵占的±地,南北政权对峙的边界西端恢复到秦岭一线,东端则向北推进到今江苏北部至山东南部一带。东晋末年刘裕北伐灭亡南燕、后秦之后,南北对峙的东端边界向北推进到山东半岛和黄河南地区。进入南北朝之后,刘宋前期与北魏长期争夺河南、淮北地区,南北方对立边界基本保持着东晋末年的形势。

南朝宋元嘉二十走年(年),北魏太武帝拓跋森率军攻打南朝宋至长江北岸,最终失败而归,泰始之乱后,刘宋失去了淮北地区,南北对立的界限退至秦岭-淮水一线,南朝的齐、梁继续与北魏抗争,南北对立的界限基本保持此线。萧梁的前期南北对立的界线一度推至淮北,南北双方因为争夺淮水附近的王地相互征战十余年,各有胜负。

梁后期西魏攻破江陵,长江北的大部分地区被北方占据,长江成为南北对立的界线,南朝陈太建韦年(年)吴明彻北伐北齐,收复了淮南地区的失地,后来又被北周夺走,至此直到隋统一,长江一直是南北对峙的分界线。由此可见,两晋南北朝的战争与南北对峙的形势是相伴相生的。

从时间上来看,贯穿两晋南北朝的始终;从空间来看,双方较量的区域大多发生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总体而言,两晋南北朝战争造成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又因为南北对峙的局势使双方都想打破这种均势,战争就这样接種而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后,随着双方力量的消长,争夺的区域总体趋势是由北向南推移,南北对立的界线最后随着南方实力的消弱而退缩到长江一线。

纵观两晋南北朝时期,立足于分裂、南北对峙的社会现实,实力弱小的一方总是希望维持边界的稳定,抵御实力强大一方的吞并。而实为强大的一方也想借此时机休养生息更加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将来的兼并战争中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最终一举吞并对方。因此在南北政权对立的交界地带上既有激烈的军事冲突也有势均力敌的"和平"对峙,总体而言后者还是属于常态。

一言蔽么,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国力的大体均衡,决定了南北分裂、对峙局面的长期性,与此同时也决定了双方在交界地带争夺战争的长期性。南北势力的中间地带处于双方的边界地带,但又不等同于边界;它是双方军事频繁争夺并长期对峙的地带:这一地带臥秦岭-淮水一线为中也线,但双方实际的军事控制线与此中也线并非总是重合,而是随南北国力及争夺形势的变化,常作南北推移。

但南北推移的范围总的来看仍相对稳定,推移的极限一般不会北越黄河、南逾长江;上述特殊地带正处于实际军事控制线南北推移的区域范围之内,或者说正是这一实际控制线的南北推移构成了这一特殊地带,军事控制线之南北推移相对稳定,这一地带的范围也就相对稳定。

根据上特点,我们把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沿秦岭、淮水一线争夺、对峙,双方势力常有进退从而其军事控制线相应作南北推移而形成的,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两不相属而又两皆相属'的地带,称之为南北中间争夺与对峙地带,简称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理论充分地概括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战争与分裂局面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