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淮河丨大禹导淮入九州

大禹导淮自桐柏,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奠定治淮的基业。先秦及汉唐时期,对于旷世洪灾与大禹治水的记载,有的见于史书典籍,有的为神话传说。各地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鲧禹治水这个最为著名的洪水神话,极具史实意义。

涂山禹王宫大殿禹神(来源:郭学东《走读淮河》)

《山海经·海内经》对鲧禹父子治水有一段描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尚书·禹贡》描述的“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则是大禹导淮的史实记载。

治水石刻图(来源:郭学东《走读淮河》)

关于大禹父亲鲧治水的情况,推测当时以鲧为首的部落在共地(今芮城县)用堵的方法防止洪水的入侵,使得黄河无法从北向的支流泄洪,导致河水改道,泛滥成灾。首先受难的是处于黄河中下游的祝融氏诸部落。于是,祝融氏族从濮阳西攻,最后迫使舜流放了鲧。禹在洪水滔天之际,临危受命,奔走在九州大地,视野要比他的父亲鲧开阔,改变了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大禹导淮”由此而来。

桐柏淮庙大禹导淮壁画(来源:郭学东《走读淮河》)

大禹导淮,三上桐柏淮源,是禹作为夏部落的首领,对桐柏山土著的征伐与统一的军事行为;为导淮又娶涂山氏女,建立了夏部落与东夷氏族的联盟;劈开中游硖山口、荆涂山峡才是实施导淮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北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系的基础,“导淮”则成为数千年来治理淮河的基本方略。

大禹治水(来源:网络)

在故事的后半截,无支祁作为涡淮水神,为大禹治理淮水献计,让禹顺淮而下。禹在河海翻滚的巨澜面前,豁然开朗,认识到导淮必须利用水势,不可过分逆它,最好的办法就是“疏”和“凿”。这是禹对鲧治水失败经验作出的科学总结。在那个没有炸药和大型工程设备的时代,通过聚木煅烧,再以檑木、锛石来粉碎凿通,实现劈山导水。这大概就是《尚书·胤征》所载的“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禹锁水怪(来源:《大禹锁水怪》)

后世人评价禹导淮时认为,禹是顺应水势的自然状态,或加宽,或开凿,让淮水通畅其流。洪水退去后,他又让当时教百姓农耕的后稷、主管畜牧的伯益,及时调运粮食、种子,救济灾民,种植稻谷。伯益还焚烧山泽,逐走野兽,开展牧业,襄助大禹顺利治平水土。

怀远荆山大禹像(来源:郭学东《走读淮河》)

淮河流域的水系,自禹导淮之后,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都十分稳定,安流顺轨,未闻有灾。隋唐之间,淮水还以富庶著称。这些是后世记载中对禹导淮最为重要的评价。

图文丨郭学东王墨雨

排版丨张引

往期精彩:

解读蚌博丨熠熠华韘巍巍国风

走读淮河丨中国原始第一村

品读蚌埠丨都市之风初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