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治淮水资源总体短缺水生态水环境需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赵春晓)今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表示,新中国治淮70年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不仅仅是流域的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在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改善等各方面都成效显著。应该说,淮河流域水安全保障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淮河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都决定了治淮仍然是长期复杂的过程。站在新的起点上,认真分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四水”问题的淮河表现,治淮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汪安南表示,初步分析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防洪体系上仍有短板。淮河防洪任务重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多变,水旱灾害频繁。二是因为流域地形地貌总体上很“平”,90%以上的河流平均比降小于千分之五。“平”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上游山丘区洪水汇聚速度快,很快就挤占了干流河道,中游地势平缓,下游淮河入江入海能力不足,所以治理难度就非常大。三是因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的要求高,特别是人口聚集,需要保护1.9亿人口、2.2亿亩耕地,包括众多的城镇、村庄的防洪安全。27万平方公里聚集了1.9亿人口,单位平方公里的人口超过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带来了防洪责任和压力非常大。70年来,按照“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持续大规模建设,淮河流域基本上构建了上游拦蓄洪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扩大泄洪能力的蓄泄格局。今年发生了流域较大洪水,实践证明,淮河的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我们在这场洪水中也看到了暴露出来的突出短板问题,比如淮河干流洪泽湖以下的入江入海能力不足问题,非常突出。中游河段,特别是入洪泽湖的河段,泄流不畅,大家可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