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破坏政策很美好,现

前言

森林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我国古代统治者一向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宋代作为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但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大打折扣,让步于开发采伐,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宋代主要的森林分布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低。近些年来,经过大力植树造林和加强生态保护,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到近23%,但在世界范围看仍是比较低的,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来看,我国古代森林覆盖率远高于现在,即便是疆域较小的宋代,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大面积的森林覆盖。

宋代疆域远不如汉唐明清,森林资源最丰富的东北三省、西南横断山脉都没有纳入版图,所以宋代的存量森林资源不如其他大一统政权来的丰富,其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的秦陇一带、北方的山西、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东南的福建以及两广地区。

1、西北的秦陇地区。

秦陇是对秦岭和陇山的合称。秦岭、陇山虽地处西北,但当时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尚未恶化,而且秦陇海拔较高,气候温和湿润,拥有丰富的天然林木资源。正因为如此,秦岭成为我国一条极其重要的山脉,“秦岭——淮河”一线更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山,地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反映出秦陇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的状况。在宋朝以前,西北地区开发较少,受战乱影响也比较小,该地区的森林资源得到较好保护。

2、北方的河东地区

河东相当于现在的山西,山西的地理形势以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为主,气候适合林木生长。虽然现在的山西森林覆盖率不高,但古代山西分布着大规模的原始森林,覆盖率最高时一度超过60%。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代北一带“山大乔木,连跨数郡,万里林集,茂林阴翳”,即便到了经济和人口繁盛的唐代时,森林覆盖率仍在50%左右。

森林覆盖的秦岭山脉

3、东南的福建地区

福建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福建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遍布天然林木资源,而且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森林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

4、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是我国中部东地区的重要山脉,覆盖湖北、安徽和河南三省。如今的大别山脉原始森林分布很少,只有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金寨县天堂寨镇还保留着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被称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但在古代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5、两广地区

两广即广东、广西,是宋朝最边远的路分,由于位于五岭之南,故称“岭南”。

在宋代,岭南被视为蛮荒之地,是主要的官员流放目的地,可见此地的自然条件恶劣。两广地区的天然森林以热带、亚热带林木为主,因为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很少遭到大规模砍伐。

宋代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我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主张将自然界和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这其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文明保护思想。宋代统治者一向重视森林资源保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

宋代在工部下设“虞部”,虞部官员主要有郎中、员外郎,职责是“掌山泽、苑囿、畋猎,取伐木石、薪炭、药物,及金、银、铜、铁、铅、锡坑治废置收采等事”,也就是管理天下的山林、湖泊、冶炼等事;同时“辨其地产而为之厉禁”,也就是负责以禁令形式,保护各地山林等自然资源。

在地方州县,保护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职责一般由州通判、县丞或主簿负责。

2、设立专门采伐机构,禁止民间乱砍滥伐森林。

宋朝为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在秦陇、河东和南方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设有专门的采伐机构,谓之“采造务”、“都木务”、“采木处”等。这些机构在组织采伐、运输和供应木材满足官方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管理、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

宋朝规定,各地山林资源属官方所有,不许私人承包经营进行采伐;民间百姓可入山砍柴伐薪,但不能大规模砍伐;即便是官府出面砍伐,也需要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所谓:

“诸系官山木所属州县,籍其长阔四至,不得令人承佃,官司兴造须采木者,不得令人承佃,官司兴造须采木者报所属。”

宋代还制定了禁止乱砍滥伐桑枣等经济林木的诏令,如宋太祖赵匡胤在即位之初诏令:

“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从者徒三年。”

宋初,朝廷很多高官权贵利用在秦陇地区砍伐林木,贩运到开封城内牟取高额利润,赵匡胤多次下令禁止私人在秦陇地区砍伐林木,包括宰相赵普在内的不少高官因此遭到责罚。

被砍伐的原始森林

3、重视防范森林火灾,防止山火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火灾是对天然森林最大的威胁,至今仍是造成森林破坏最大的“天然杀手”,我国每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1万多次,每年烧毁森林高达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公顷,可见森林火灾的可怕。

宋代统治者一向重视防范火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消防制度,对防范森林火灾也有规定,如禁止百姓随意放火烧荒,特别是严禁在林木密集处放火,一旦引发火灾,严惩有关责任者。

《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年),曾下诏规定:

“火田之禁,着在礼经,山林之间,合顺时令。其或昆虫未蛰,草木犹蕃,辄纵燎原,则伤生类。诸州县人畲田,并如乡土旧例,自余焚烧野草,须十月后方得纵火。其行路野宿人,所在检察,毋使延燔。”

而对于失火导致森林被毁者的惩罚,也十分严厉:

“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放山的人,轻则徒刑,重则流放。”

森林大火

宋代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宋代对全国森林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一,福建、两广地区的森林资源开发较少,主要供给当地需要;秦陇、河东、大别山一带的森林资源开发相对较多,尤其是秦陇地区,由于林木资源丰富、树种适合营造、地理位置较近、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等条件,成为宋代林木资源开发最充分的地区。

开发,往往和破坏同步而行,对森林资源而言更是如此。

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之一,在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往往以大量的资源耗费为代价,森林资源首当其冲,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遭到破坏,使得宋代的森林资源分布区域日益萎缩,森林覆盖率大幅降低,森林资源出现危机。

综合来看,宋代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破坏,主要有以下因素:

1、垦荒垦田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宋代不仅是古代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之一,也是古代人口增长的两个高峰之一。宋代国内环境一直比较安定,人口增长很快,最高峰时达到史无前例的1亿人之多。

庞大的人口需要消耗粮食资源;粮食不够,需要大量农田;宋代版图面积较小,农田数量有限,现有农田不够,就要大面积垦荒。

由于官方鼓励垦荒,宋代掀起了与山争地、与湖争地、与海争地的热潮,以至于“家家垦田日嫌窄,荒林翳苓惜虚掷”,山林尤其成为垦荒的重点对象。

宋代垦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畲田,一种叫梯田,其中畲田对森林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

南宋诗人范成大曾详细描述过南宋“畲田”的具体办法: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倍收,无雨反是。”

南宋张淏编著的《云谷杂记》也记载了湖南地区“畲田”的方式:

“沅湘间多山,农家唯种粟,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木,纵火焚之。俟其灰,即布种其间。”

根据上述资料记载,“畲田”是把林木全部砍倒,纵火焚烧,然后利用焚烧形成的草木灰作为肥料种粮,这实际上是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

梯田在南方低地丘陵比较常见,分布范围极广,荆湖南路、福建路、两浙路都有大量梯田,梯田从根本而言也是经过“畲田”之后,再加上长年累月的耕作形成的,也是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传统的垦荒方式:刀耕火种

2、建筑业对林木大量需求导致的森林破坏

宋代是我国古代建筑业发展的巅峰,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被认为是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规范书籍,而《营造法式》之所以在宋代出现,就是因为宋代建筑业的空前发达。

整个北宋一百六十年的时间里,宋廷几乎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营造工程。

宋太祖赵匡胤下大力气营造皇城,修筑寺院;宋真宗赵恒大搞“神道设教”,推崇道教,在全国修建了无数道观;宋徽宗更是大兴土木,在开封城营造了大量宫殿、园囿、道观等建筑,高官权贵也喜欢营造豪宅,使得“今都城内外,多建高第,杰栋崇梁,轮奂相高。至于释老之宫,峻殿邃阁,拟莫居状。”

古代没有水泥混凝土,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材,而木材则全部源自天然森林。《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开封,而开封的繁华是建立在耗费大量木材基础上的。

以宋真宗时期为例,这位道教皇帝为了安置所谓“天书”,修建了一座“玉清昭应宫”,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共有区,由大小无数宫殿组成。为营造这些宫殿,统治者从全国各地大量采伐天然林木,秦陇、河东、湖南、浙江等地的森林都在采伐之列,史料称:

“所用有秦陇歧同之松;岚石汾阴之柏;潭衡道永鼎吉之槠;温台衢吉之梼;永沣处之樟,潭柳明越之杉……辇他山之石,相属于途;伐豫章之材,运周于材麓。累土陶甓,挥锸运斤,功极弥年,费将巨万,规制宏大,凡用材木,莫非梗楠。”

宋徽宗时期的土木工程更加浩大。宋徽宗是个奢靡享乐之君,他在蔡京等奸臣鼓动下,大兴土木,建造特大型皇家园林“艮岳”,宋廷为建设“艮岳”专门设立应奉局,搞起所谓“花石纲”,耗费了数之不尽的石头、木材等天然资源,甚至因此引发方腊起义。史料记载“艮岳”采集的材料包括:

“太湖、灵壁、慈溪、武康诸石,二浙花卉、杂木、海错,福建异花、荔子、龙眼、橄榄,海南椰实,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诸果。”

宋徽宗兴造的“艮岳”(想象图)

3、人类生产生活对林木索取导致的森林破坏

人类生产生活对林木有大量需求,主要是采伐林木作为冶炼和生活的燃料。

生活方面,天然林木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方面是作为柴薪,直接用于做饭烧水,烹制熟食;另一方面,可以烧制成木炭,用于冬天御寒取暖。

生产方面,天然林木是陶瓷、冶炼、制盐等行业的主要燃料,这些产业对林木的消耗量更加惊人。比如宋代高度发达的陶瓷业,一次烧制动辄用柴几万、十几万担,冶铜、冶铁更是有增无减。

人类生产生活对天然林木的索取量极大,到了无法估量的地步。据史料记载,仅仅北宋皇宫的御厨房一处,一年耗费的木材就将近吨!再考虑全国生产生活对木材的索取量,绝对超乎想象。

有学者称,宋代北方已广泛采取煤炭作为生产生活的主要燃料,这个说法无疑夸大了煤炭的应用。实际上,煤炭仅在北方部分地区使用较多,天然林木及木炭仍是北方大多数地区的主流燃料,在缺少煤炭资源的南方更几乎是唯一的燃料来源。

人们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毫无节制地砍伐林木,导致很多地方的天然林木被砍伐殆尽,仍不足以供应伐薪烧炭之用,曾经郁郁葱葱的绿山,成为秃山赤地,森林资源面临一派惨状:

“山林之广,不足以供樵苏。虽佳花美竹,坟墓之松楸,岁月之间,尽成赤地,根枿之微,斫掘皆遍。芽蘖无复生……栽种林木,不能供得公私采斫,以至山谷童秃,极望如赭。”

繁华的宋代都市(《清明上河图》局部)

结语

尽管宋代统治者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并制定了一些保护森林的政策规定,有的规定还很严厉,但这些看似严厉的政策规定都抵不过官方民间对林木资源的索取。面对森林资源的现实利益诱惑,保护政策被轻易搁置甚至无视,“涸泽而渔”的采伐完全占据上风,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进而恶化了生态环境。

宋代看似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的森林保护政策警示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否则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0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