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经济差距拉大,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
上周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除了一些吸睛的数据之外,我们也发现了大量人口南流的趋势。这一现象在中原大省河南表现得最为明显,户籍人口过亿的河南,常住人口竟然只有九千多万人,有着一千多万的人口外流。而这些人的流向,大多是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实际上,我们仅仅从几个超一线城市的分布就能看出来南北方的吸引力,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只有一个首都北京镇守北方,其余都是清一色的南方城市,人往高处走,能提供更高的工资和更多就业机会的南方自然就成为了打工人们的首选。事实上,这种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四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当中,经济重心南移一直都在默默发生着。
第一阶段,北强南弱
提到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我们首先获得的信息就是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是曾经在北方的,这个时期主要是在上古的原始氏族社会乃至西晋时代,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地理环境因素以及古代人改造自然的能力。
在上古氏族社会的时候,中国的农业生产刚刚萌芽,基础的农业最早是撒播状态,就是不经过耕种,直接将种子撒在泥土之上任其自生自灭。后来耕作技术渐渐进步,人们开始用耒耜,石铲等工具耕种,将种子埋在泥土之中,给种子以更好地生长环境。这是农业革命的一大步,使得农业产量大为提升,但这个时候的上古先民却又陷入了另一种困惑。
土地太少,产出的粮食不够吃的。没有土地就去开垦荒地嘛,在神话传说之中,就有一个叫做燧人氏的上古部落首领,教会了人们用火去开垦荒地,将杂草灌木一把大火焚烧干净,再于草木灰滋养的肥沃土地之上进行耕种,就是我们所谓的“刀耕火种”,粮食产量就能大为提高。所以在夏商周时期,掌管用火的官员“火正”都是一个费城重要的官职。
杂草灌木还好烧,但是遇到原始森林和参天古木,先民们可就犯了难了,这些枝干粗壮的树种即使是燃烧之后还是十分坚韧,人们只能用石斧、石钺等来一棵一棵进行砍伐,效率十分低下,后来有了青铜器情况也没有改善多少。所以在远古时期,要想开垦出来一篇新的荒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这种情况到了南方就更加困难了,南方的树种更是高大粗壮,大片的山地丘陵和原始森林覆盖,让南方原住民们所能耕种的区域十分有限。别看早期出现的河姆渡遗址比北方的半坡遗址早上很多年,但起步早并不代表发展好,直到商朝的时候,南方地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只是一些小的部落联盟罢了。
并且刀耕火种这一方法在南方也并不是非常适用,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再加上大片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地面上集聚的水分很难挥发,十分潮湿,沼泽水潭众多,即使是点了火也燃不起来,也就没法开垦荒地了。
并且,这种温暖潮湿的气候非常容易滋生病菌,形成了古代人停止闻风丧胆的“瘴气”,古代官员只要是被贬谪到南方地区,基本就是被判处了死刑,生存几率渺茫。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劣势,使得南方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十分滞后,远远落后于北方。
但是这一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到了一定的改善,当时的吴楚越三国对南方地区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吴楚越三国能够对南方地区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主要是得益于技术的进步,首先就是铁农具的大规模运用,尤其是“铁锯”的发明,让南方人民终于有了对付原始森林的办法。耕地多了,生产力自然也就上来了,再加上北方的政治制度的直接注入,让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之后,第一次将中原王朝的制度推行到了南方地区,郡县制的施行也让南北方更加连接为一个整体。汉承秦制,也接手了秦朝的广大疆域,继续对南方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各自割据一方,三足鼎立。吴国占据了江南地区,并且因为中原大乱,大批的士人带领着自己的部曲、民众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为经济中心的南移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第二阶段,南北相持
东吴将南方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之后,并没有享受太过长久的太平,最后魏蜀吴三国都被司马家族占了便宜,就收过去建立了晋朝。但是晋朝这个朝代一直都是非常混乱的时代,刚刚建国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把中原地区搅得天翻地覆,虽然最后被平息掉,但也极大的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根基。
并且,由于三国以及西晋时期的动荡,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展没有太多精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