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之上,立城为郑,郑州不一样的山河故事
关于郑州的文化历史这个话题,通常会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种以商都亳城证明郑州的厚重,一种以火车拉来的白丁否认郑州的过往。那么郑州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料,支撑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呢?要谈郑州,需要在更广的历史尺度中去衡量。如果以城的标准衡量,郑州能拿出亳都商城。如果以地域标准衡量,郑州拿出的足够震动各方。因为现在郑州这一片区域原本就不是陆地。
不是陆地的郑州点穴华夏
郑州作为现代城市历史以百年计、郑地作为古代陆地历史以千年计。如果作为水域历史则可以万年计。别喷,以历史的大视野,我无法告诉大家具体数字。如果不是近代因铁路郑县开埠,郑州也许就此一直沉寂下去。标签郑州是铁路火车拉来的城市符合事实。但如果往前追溯,可以分为当下空港郑州、近代铁路郑县、近古隋唐古荥、中古楚汉河界、秦魏敖仓、郑韩故里、远古商都亳城、夏都阳城、上古黄帝故里、大禹故地。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上述隆起的历史高地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现代郑州周边布局,形成一个环形的文化带,环形带逆时针分别为惠济区(古荥、荥泽)、荥阳(成皋)、登封(阳城)新密、新郑、开封(大梁)展开,而郑州就处于这个环形中间位置的塌陷区。以至于很多人不屑于认可郑州的历史。
为什么会以环形方式分布?
现在的郑州城区在古时候是片洼地区,被茫茫大泽覆盖。而现在郑州所属的县市就是这个大泽的边缘。这个大泽决定了郑州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原的命运。泽现泽灭,气吞八荒;运转轮回,灿若辰星;天地浩渺,沧海桑田。久远的跨度以至于史料都没有准确的记载留下整个演变的细节。这片大泽之地沟壑纵横、水网密布、通海达江,左右着中原乃至中国的历史走向。这个大泽就是荥泽和圃田泽,而且“这屋传习所”认为最初荥泽和圃田泽是一个统一的大泽水面。现在的郑州城区没有陆地只有茫茫大水。大泽之北是济水、济水之北是黄河。济、河搏杀引发改天换地,沧海变桑田。
大泽之地包纳天下
古时河、水、江皆有专指,河专指黄河,江专注长江、济专指济水、淮专指淮水(淮河)。河、济搏杀、河定城迁。北到岭(荥山)黄河南岸一线,西到嵩山东麓。南到新郑北部、东到中牟开封。这个区域内有两个大泽即荥泽和圃田泽(荥泽彻底消失,圃田泽留下一个水洼就是今天的雁鸣湖)。为什么叫泽而不是湖呢?深于沼泽滩涂低于湖河为泽,水浅多淤积不行舟船。这种特殊的地理面貌是黄河造成的。也是因为黄河泥沙的淤积,济水消亡,大泽最终也消弭在历史重雾里。当年的大泽淤积成为陆地,为千年后现代城市郑州的崛起预留了空间。
“四渎”是我国古代对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江、河、淮、济)的统称。只纳涓流,不入别水只对接大海,所以四渎是我国古代河流神的代表,与五岳同为古代天子祭祀的对象。而大泽之地四渎占其三,河、淮、济,五岳占其一,嵩岳。这片大泽之地为何叫“荥”?荥的意思是小水。为什么这么大的水面还只是小水,因为荥是济水溢出来的。《禹贡》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济水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浑,百折入海,故而神秘莫测。因黄河夺济水河道,济水被迫成为黄河支流,如今只留下济源、济南、济宁这样的流域地名。
水之大川为渎
渎是指大地的气脉之根,水流之浸润之源,为万河之宗。犹如天下河水的穴,经气至此,渗透更广。在道教中济水之神为“济渎清源王”,又名“清源汉济王”,济渎庙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淮河水神为“淮渎长源王”,淮渎庙位于河南南阳桐柏县。黄河水神为“河渎灵源王”,河渎庙原位于河南省郑州巩义市,现已无存。长江之神为“四渎水帝”之“江渎广源王”,江渎庙则位于湖北省秭归县。
郑州跨河、淮流域,拥济溢之利。中融之风,平和之地。昔为水泽,今为陆地,明为港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