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三棱镜middot邵丽邵丽捕捉情
邵
丽
一
虽然这是一个中短篇小说结集,但仔细算算年头可不算短了,像《北去的河》《亲爱的,好大的雪》《树上的家》等,已经是几年之前的作品。现在回头再看这些作品,仿佛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些故事是怎么来的?我又是怎么捕捉到它们的?也许这才是小说的真谛,与其说它是一个故事,毋宁说它是一种情绪,一种世道。
父亲、母亲、兄弟、夫妻……长久以来,我陷入某种莫可名状的心绪里,说是忧郁也好,说是焦虑也罢,总是被某种情绪推着往前走。我试图寻找各种角度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那种看似颠扑不破的亲情,怎样在被突然注视和放大之后失色和失真。是的,我们不需在真相面前惊慌失措——其实也未必就是真相。即使借助宗教视角看问题,我们离真相尚远,甚至可以说,永远都到达不了真相。但这依然阻止不了我们对感情刨根问底般的拷问。也许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之所在吧!
这种对感情的追问,我觉得在《天台上的父亲》这部作品里达到了极致。我试图通过一个极端事件——一个患了重度抑郁症的父亲想自杀,一家人便以爱的名义开始监督他——来剖析父子父女、当然还包括夫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可能认为,监督父亲的行为具有极大的正当性,他们觉得这是因为爱。而爱,永远都是对的。开始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也是理所应当地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们觉得,不惜代价也要保护父亲的生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壮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来没有想着要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试图去理解他。然而,像大多数情感悖论一样,爱的背面就是恨。时间一久,事情慢慢就发生了变化,爱因为缺乏理解而变成了疲惫,甚至是埋怨和逃离。到后来以至于发展到“你怎么还不死啊”这样绝望的境地。
中国传统文化的亲亲之道,只构成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虽然这种关系让一切对亲情的过分热络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但说到底它只是一种服从和敬畏,甚至是绑架,而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父亲都在“天台”上,我们的亲人也都在“天台”上,我们从来没有试图靠近过他们。这个结结了这么久,它背负着历史、文化、习俗和习惯的包袱,需要我们慢慢把它解开,从而把亲人从“天台”上找回来。
在《风中的母亲》里,我想塑造一个另类的母亲。她善良、简单,但是又中看不中用;她有自己的追求和处事原则,但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既不能持家也不能下厨,与贤妻良母的形象相去甚远。她忠诚丈夫、顺从公婆,完全契合三从四德的文化传统,但是又没有任何独立意识和主见。她一直在风中奔波,既随波逐流也逆风而行。她从乡村进入城市,又从城市返回乡村,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她真正意义上的“家”。她没有身份的焦虑,因为她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做自己。这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却每天都在中国农村真实地发生着。它不是一个笑料,很多时候它比那些看起来悲催无比的事件更沉重。我们那些在城乡之间的风中飘着的父亲母亲,绝对不是个案。他们在风中集结,又在风中被吹得支离破碎。他们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