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医院话里有话,大家听懂了吗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著名女星简铂金(爱马仕铂金包就是以她来命名的)饰演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女佣人,最后遭割喉而死。死因起源于她在暗处目睹了凶手杀人,然后想与虎谋皮。她找到还没有被大家揭穿的凶手,说了这样一段话:

假如我睡不着觉,假如我在甲板上,也许我会看那个凶手进出我主人的客舱.....

她说这话时侦探波罗先生和助手也在场,两人都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因为这是“假如....”,是虚拟语气,不是真实情况。可是,当晚饭后她被发现死了,而且手里攥着一张钞票的一角,波罗先生恍然大悟:她的这句话有问题,这不是假如,她是真的看到了凶手,但并不想揭穿他,而是想暗示凶手给她一笔封口费。波罗先生和助手没听出来,但凶手听明白了,可是并没给她钱,而是干脆把她杀了。

在话语沟通中,有些话可以明说,而有些话不好明说,那怎么把自己的意图传达出来呢?这就看你会不会包装了。嘴笨的人,辞不达意,说一半留一半,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懂策略的人,总会想出办法,不显山不漏水,用一个外包装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裹起来。这样一来,不相干的人听到的只是外包装,只有相干的人才能听懂话里有话。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信息的认知程度和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当同一个话语进入到每个人的大脑中,能激活哪些信息,能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化合物,这要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同一话语到了不同人那里,产生的理解各不相同。

上面例子中,波罗先生只是听到女佣人说了一个假设,但凶手因为正担心是否有人在暗地里看见了他作案,所以就更加注重对方话里的细节:睡不着,在甲板上,看见有人进出客舱,从而判断出对方这是真的看见自己作案了。

在姚策郭威互换事件中,医院表现得有些不合常理:一方面,对于姚策,他们赔偿的意愿特别积极主动,一百万拿得很痛快,而另一方面,院方的律师却抛出这样一句话:

“如果将来有一天剧情发生反转,医院将保留相应的权利。”

这句话,听着有几分像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女佣人说的那番话。我虽然不懂法律,但也知道法庭重地,律师都应该说事实,说证据,而不是说假设,因为这对判决没有任何意义。

尤其是,按这个假设,现在正在进行的审判将是无效的,本案性质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民事会改为刑事,有些人将会以重罪被惩处。所以,这个律师应该不是随便说说的。

因为杜新枝病历中漏洞百出,让普通人都觉得起疑,医院在去年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查询病历时应该也已经发现了,应该已经对这件事的性质有了基本的判断,医院先于姚师兵向派出所报警,而且说是怀疑偷换。

之所以后来按错换公之于众,医院不好亲自绑着自己的退休护士长上法庭,下不了这个手。而由受害方主动去告,医院只是配合,就轻松多了。另一个原因是也许院方被高层施压,不得已领下“错换”这顶帽子,用集体的钱去保护某个涉嫌犯罪的退休人员。

所以,医院律师的这句话,应该是向许敏喊话,让她挑头去告。以她和郭杜两人大半年的交往了解,她应该是听懂了。杜新枝应该没听懂。毕竟凭空砸下来这么大一笔钱,叫谁不砸懵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34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