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政治中心地带是在什么地区,农耕区的
夏商西周农耕区的点状分布。夏朝的控制势力的界线,大致是河南西部、山西西部以东,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以西,即为今天的山西西南、河南、河北南部、山东、安徽西北、湖北北部。该区域大致处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以北地区,因此我们就限定在这个范围内讨论夏商的农耕区拓展。
1、夏代的农耕区。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地带大致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其农耕区的拓展也是在这一地区进行的。这一地区大致相当于《禹贡》所划分的“冀州”和“豫州”,这两个州的土质并不是最好的,但是该地区的贡赋却是最高的,由此可见这两个州在当时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情况之下,才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赋税。
可惜由于文献资料过于稀少,今天的研究难以详尽了解其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只是从《夏小正》一书中寻找的少许零星记载,从中可以知道当时种植的粮食作物有黍和麦,使用的农具是耒相,饲养的家禽家畜有鸡、羊、马,此外还从事釆集和捕捞以及蚕桑等。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近百处夏文化遗址,使我们对夏代农耕区的面貌有进一步的了解。
研究表明,夏王朝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豫西河晋西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已经经过发掘的有河南陕县七里铺,洛阳东干沟、铿李、东马沟,堰师二里头、灰嘴、高崖,绳池鹿寺,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上街,浙川下王岗,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遗址。
据考察,“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种典型的类型:即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晋西南地区以东下冯为代表。晋西南地区属于汾河下游,豫西地区属于伊、洛、颖、汝诸水流域。
由于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属于不同类型,因此其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且农业生产也各有特色。一般而言,将夏代的农业区也划分为晋西南和豫西两个区。
虽然夏王朝已经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兵器,工具、礼器和乐器,却并没有发现青铜农具。学者们由此判断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仍然主要是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木质的耒相等工具的使用也较为广泛,当时的粮食遗存至今为见出土,但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夏王朝的粮食作物品种大致包括种植粟、黍稷、麻、麦、豆以及水稻等。所饲养的家畜包括猪、狗、鸡、羊、牛、马等。
总体而言,夏朝时期人们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渔猎采集为辅助。从生产力方面看,当时的晋西南地区和豫西地区的农业几乎是相差无几的。
但是从自然条件情况看,晋西南地区和豫西地区的差异也是存在的。如从纬度上说,虽然都处在北纬35度左右,但是晋西南处在此纬度北面,豫西则处在此纬度之南。从经度上讲,晋西南处于东经度左右,而豫西则是处于-度之间,偏东1-7度。
豫西自孟津县以东为巨大的黄河冲积扇地区,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至今仍然是河南省的主要农业区。晋西南则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地势较高,气候较冷,降雨量较少,无霜期也较短。虽然因处汾河下游的黄河边上,灌溉便利,土质肥沃,但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豫西地区差。
因此《禹贡》指出它的农田肥力是“厥土惟白壤,厥田惟中中”。而豫西则是“厥土惟壤,厥田惟中上”。因此,夏族是先在晋西南一带虞舜版图内建立政权,后来却迁都豫西并在豫西发展壮大,可能就是因为豫西的自然条件比晋西南更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也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2、商代的农耕区。商王朝的政治控制区域在夏朝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其拓展的方向是东面自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向南扩展到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该领域大致就是《禹贡》一书中所说的豫州、冀州、青州、充州以及徐州、荆州一部分。
邹衡根据考古资料,把早商文化分为多个种类:第一是“二里冈型”,以郑州二里冈遗址为典型代表,该文化所辐射的范围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全省、山东省的大部、山西省的南部、陕西省的中偏东部、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安徽省的西北部;
第二是“台西型”,以河北省箕城县台西遗址为典型代表,该文化的辐射范围主要在河北省境内,其北已抵河北中部的拒马河一带,南约与邢台地区相邻。第三是“盘龙城型”,以湖北省黄破县盘龙城遗址为典型代表,该文化的影响范围大致包括湖北省中部和东部长江以北地区。
第四是“京当型”,以陕西省扶风县壹家堡遗址和岐山县京当铜器墓为典型代表,该文化的影响范围大抵在陕西省中偏西部。
由于二里冈型的商文化分布最广,所反映的生产水平最高,它在这四个类型中显然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可能代表早商王朝直接控制区的文化,其他三个类型的分布区可能只是早商王朝控制的边远据点。而晚商遗址的分部地域大体同早商文化相似。
据此,将商王朝的重点农耕区划分为:河南省、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山东省安徽西北部、陕西中偏东部。
(1)河南省。河南农业区包括两个主要农耕区:即以黄河为轴心的北部农业区;以淮河为轴心的东南部农业区。这些区域的海拔在米以下,土壤肥沃,这两个农耕区地处黄淮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南部,地下水源丰富,自古至今一直是重要的农耕区。
河南作为商王朝的政治中心,该地也是商王朝的经济中心,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然而,由于所处纬度不同,南部的气候较北部温暖,无霜期较长,降雨量也较大水稻。因而北部以旱作为主,南部地区,特别是淮河以南则主产水稻。
(2)山西南部。作为商王朝的有效控制区域之一,山西省的商王朝遗存较多,既包括早期的、也有晚期的,且以山西南部和西南部最多,这些遗存的文化地貌与河南地区极为相似,山西也是商王朝重要的农耕区之一。
晋西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晋东南因太行山断层陷落而形成长治盆地,形成了山西的六大盆地之一,较为适宜于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东南部的经度处在东经度左右,比西部偏东2度,因而其降雨量比西部要多,东南部降雨量最高可达毫米,依次向西北部递减,所以其自然条件要略优于西南部地区。因此,晋东南的农业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对商王朝政权的稳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3)河北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属于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该地区的商文化面貌与河南安阳的商文化基本相似,基本可以断定该地区也是商王朝有效控制的区域。
该区域地处太行山东麓,分布着大小河流,如漳河、清漳河、涤阳河、沙河等等,且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因海拔较低,经度处在东经-°之间,所以温度较高,降雨量也较大,也是适合发展农耕的地区,因紧邻商王朝的都城安阳殷墟,且同为华北平原一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商王朝所开拓而成为重要的农耕区。
(4)山东省。研究表明,商王朝的文化辐射范围还涉及鲁西、鲁北和鲁南地区,只是对山东半岛地区的影响较为有限。由此可知,商代的农耕区主要是在山东的内陆地区。该地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鲁西、鲁北地区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
而经度偏东,处于东经°左右,加上又靠近黄海和渤海,容易受海洋影响,其气候类型属于半暖温带季风气候,比华北平原其他地区温和湿润,相当而言降雨量也较大,鲁西平原年降雨量为-毫米,因而也是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
(5)安徽西北部。安徽省境内的商文化遗存也较多,其中有近百处位于淮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辐射的范围主要包括淮北和江淮地区,这些地区一般海拔为20-40米,而且大部地表由淮河及其支流冲积物覆盖。
特别是,淮河地区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并且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期,淮北绝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毫米以上,具体就江淮地区而且,其降雨量可多达0毫米以上。因为淮北地区邻近中原,屈于旱作农业区,江淮地区则可稻麦兼种,是当时中原的农耕区。
(6)陕西中偏东部。陕西省境内的商代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关中东部地区,其主要分布在西安、铜川一带。该地区是关中平原,也称渭河平原,是由河流冲积而成,该地区的平均海拔为-米,且土壤肥沃,即所谓的“八百里秦川”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温暖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因此,该地区是黄土高原中部最适合于发展农业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种植黍稷、粟、麦等旱地粮食作物。
总之,商王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于夏代有一定的进步,如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一方面继续使用石制农具,而且也出现了一下青铜农具,尤其是青铜镰、镭之类的掘土青铜工具的出现,肯定会提高农业垦殖的效率。
结语
加上当时大规模的使用奴隶或农民集体劳动,这种劳动组织形式也有利于劳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再考虑到当时统治版图的扩展,几个重点农耕区的拓展,不但为商王朝提供大量的农业产品,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而且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