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极边而不爱次边中,南宋北部极边次

南宋北部极边、次边的空间分布

南渡以后,赵宋王朝的版图急剧收缩,边疆形势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动。

秦岭—淮河沿线边郡为宋金、宋蒙势力交锋最激烈的节点,也是南宋王朝统治所能触及的极限。不同于北宋时期处理河北、河东、陕西三边之术,南宋朝廷在心理上对边疆形势骤变难以适应。

所谓的“极边”,就是南北政权之间从敌对到制衡的产物。随着边境线的成型,一众极边、次边州郡也就应势而生。南宋在战略层面也逐渐认同和接受了以秦岭—淮河为边界的事实,由此也产生了极边与次边的概念分化。

南宋名臣赵汝愚讲道:“今国家中兴六十年,南北之势既分,沿淮之地皆为极塞。”

如淮西路的光州,由此转为极边:“浮光旧为内郡,今实并边。”而荆湖腹地的荆门军,却被归入次边:“见说荆门地,如门蔽楚荆。旧时为内郡,今日号边城。”

极边与次边的认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战略语境而适时作出动态的调整。如信阳军,在南宋初期先后隶属于京西路、淮西路,后又被划入荆湖北路,成为该路唯一的极边州军。

湖北路的安州(德安府)、复州本为次边州郡,但丧失了襄阳、郢州的掩护,也就成为了极边。因此,根据空间上的亲疏远近,宋廷又赋予了沿边州郡行政角色以外的战略功能。

自东往西,众多边郡呈星罗棋布之态,拱卫东南核心。事实上,再加上利州路,南宋北部边疆约定俗成的“极边”“次边”州郡数量均至少已达到21个。

极边、次边州郡集群规模相差无几,但密度分布却明显不均。极边州郡基本固定在秦岭—淮河沿线,而次边州郡就大体坐落于长江中下游沿线:

在京湖路,次边州郡多分布在长江与汉江之间;在淮南路,次边州郡则主要散落于长江沿岸;在利州路,由于三面临边,真正意义上的次边州郡极少。

对于南宋时期的湖北而言,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次边州郡占据本路的绝大部分。空间位置决定权责边界。从地理布局上来看,极边是前线,次边为后方。自西向东,极边州郡数量逐渐递减,而次边州郡数量却逐渐递增。

从防御体系上来讲,极边为第一道屏障,次边是第二道防区,承载着战略接力的功能。秦岭-淮河作为边境线,串联起南宋北疆的一众极边州郡;而在长江沿线,尤其是江汉、江淮之间,又依附着大量的次边州郡。

依托于两道防线的南宋北部边疆攻守之势明显不同,京西至淮南一线易攻难守,而沿江防线则易守难攻。

因此,不难发现:南宋传统区域性中心城市(含路治城市)多布局于次边,特别是都会型城市多为沿江分布,而军事重镇多集中散布于秦岭—淮河的极边沿线。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期湖北的大多数州郡皆位于次边。

“扬为淮东冲要,襄为湖北屏翰。”

京湖两路中,极边与次边的分野十分明显,京西(襄阳)为湖北(江陵)提供着天然的屏障作用。

“爱极边而不爱次边”的具体表现

(一)战略功能轻重不一。

随着战争的威胁日益严峻,南宋极边一线承受的军事压迫程度也不断加重,南宋王朝的战略重心不得不逐步前移北进。极边的战略意义被提升到新高度,而次边的战略地位却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在宋廷看来,只有强化了极边的战略功能,才能真正维系北部边疆的安全。

因此,宋廷赋予极边超规格的事权以强边陲,而次边则可等闲视之。

当时南宋在京襄、两淮极边州军皆屯戍大军,并将军队统帅一并移驻于此。对于位居次边的荆州、扬州、合肥等路级首府,宋廷却选择了无视和放弃。身在江淮制置使幕府的刘克庄批评道:“盱眙屯二三万,敌必不敢深入耶!”

宝庆元年(),江淮次边、极边本末倒置的问题依然存在。

自乾、淳以来,襄阳一直竭力争取荆鄂大军统帅的战略位置,对荆南兵力的抽取也从未消停。当时江陵的军事实力锐减,还要承担应副襄阳的重任,沦落到“无险可依、无兵可恃”的危险地步。

嘉定十年(),金兵侵犯京西诸郡,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赵方将制司从江陵移至襄阳,史称“嘉定移司”。

移司以后,为应对金兵大军压境,极边的襄阳各方面事权得到了空前加强。

京湖制置司热衷于将治所迁往极边州郡,而位居次边内地的荆州,本为路级指挥中枢,却得不到最高决策层的眷顾。

(二)治边政策亲疏有别。

南宋初创,为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朝廷曾多次颁布激励政策,招募农民到京湖、淮南等北部边区从事土地开垦。

不过,次边所享有的租税优惠力度逊色于极边。京西、两淮地区的极边州军,在经济方面可以得到超常规的优待,而次边所得到的实惠却相形见绌。

嘉定八年()秋七月,宋廷命“两淮诸州毋纳今年秋税,其极边五州并明年夏税悉蠲之。”

在州县官员的任命、考课、奖赏等方面,极边获得的优待也是远远胜于次边。南宋时期,由于士大夫往往不愿意赴任极边州军为官,边疆地区官员群体职业素养普遍偏低。

宋廷出于稳定边疆统治的考虑,又出台了相关照顾性政策,以吸引官员赴任边郡,激励他们安心施政。针对极边州军单列更为优厚的激励政策,且有意拉开与次边的差距,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笼络极边守官的人心来巩固国防。

京西路的郢州,虽不是极边,却因紧邻极边也获得同等的政策照顾。

总之,对极边的政策倾斜、对次边的政策压制,皆为南宋朝廷并行之统治方针。

(三)资源分配多寡不均。

宋廷对极边与次边州郡倾注的资源犹不均衡。为守卫从川陕到两淮漫长的国防线,宋廷需要投入浩大的人、财、物等资源力量。

然而,宝贵而有限的资源主要向极边州郡倾斜。次边为极边输血是南宋边疆治理的普遍模式,拆次边以补极边的做法也长期盛行不衰。

在战乱频仍的恶劣环境下,城墙安危直接关系到边郡的生死存亡。修缮城壁、加强城防一直是南宋边郡头等大事。

极边的城防问题容易获得朝廷重视和支持,而许多次边州军的城防却难以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4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