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开后,中国人能吃饱饭,主要有以下
很多年轻人,对前30年历史存在严重误解。
习惯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去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至今没有领会“两个不能否定”的思想内涵,实属遗憾。
就拿吃饭问题来说吧,大部分年轻人认为,中国人现在能吃饱饭,完全归功于改革开放或包田上户搞单干,对前30年的农业贡献置若罔闻,甚至是持全面的否定态度。
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历史问题。
寒牛出栏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能吃饱饭,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1、前30年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前30年,新中国在伟大领袖思想感召下,实施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水利发展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据学者统计:前30年,新中国先后在全国各地,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10万立方米以上),挖建塘坝万口(10万立方米以下),总库容多亿立方米。
另外,还整治了黄河、淮河、长江、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效治理了大江大河的水患,确保农业减少洪涝灾害的侵蚀。挖建了各类人工河渠,总长度超过多万公里,修整各类堤防总长度16.5万公里,配套机井万眼。
以红旗渠为例,工程历时近十年才竣工,共削平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达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筑成高2米宽3米的城墙,可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
这些水利工程,确保农业用水能得到灌溉,减少农业靠天吃饭的短板。至今这些水利设施工程还在发挥作用,很多城乡的农业灌溉和生活供水源头,就是前30年修建的水库,比如“北京密云水库”,人民领袖说它是无价之宝。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农村水利设施投入非常有限,一是因为前30年打下很好基础,只要坐享其成,稍加维护即可;二是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力量,很难组织起大力量,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三是,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完全转移到城市工业和贸易。
在农业灌溉方面,改开后一直以吃老本为主、建设零散水利工程为辅。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人,对此会有深刻的体会。
密云水库2、上世纪70年代年实施“四三方案”
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四三方案”。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外部国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毛主席和周总理抓住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窗口,决定向西方国家引进大批成套工业设备,以此改善中国民生问题。(具体参考:什么是“43方案”?伟人晚年重要经济决策,改变了中国制造业)
其中,引进了13套大化肥成套生产装置,分别建设在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全国各主要农业生产区。
先后建成了沧州化肥厂、辽河化肥厂、大庆化肥厂、齐鲁第二化肥厂、栖霞山化肥厂、安庆化肥厂、湖北化肥厂、洞庭湖化肥厂、四川化工厂、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赤水河天然气化工厂、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广州化肥厂。
这些大化肥装置引进时间,主要集中在年至年,最早年就开始量产,最晚到年8月竣工量产。每家大化肥厂,平均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0万吨,总计年生产合成氨万吨,尿素为万吨。
另外,国家还建立了大量的小化肥厂,这些以国产装备为主的小化肥厂,几乎覆盖了全国每个县区,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支撑。
总而言之,化肥量产与大面积使用,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化肥,农民难于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粮食亩产量,也无法实现全国性的粮食大增产。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是真理。
3、杂交水稻和小麦良种推广种植
农业是一个综合要素较多的业态,粮食增产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气候、肥水、种子、技术、劳动力等多个方面。
中国单亩产量和粮食总产量得到大幅提升,除了上面讲述的肥水因素之外,还受益于良种的改善,即杂交水稻和良种小麦的大面积种植。
而杂交水稻研究项目始于年。
年袁隆平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年1月,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成功。年,袁隆平团队攻克了“制种关”,为“籼型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打下基础。
说起杂交水稻,大部分人只知道袁隆平院士,他是最先提出搞杂交水稻的科学家,被誉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同时,也不要忘记其他功勋卓著的水稻专家,比如年育成中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的颜龙安院士,以及不为人知的杂交水稻专家张先程。
除了杂交水稻之外,小麦育种工作,也取得重大突破。从60年代的济南3号小麦,到70年代的东方红3号小麦,通过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努力,小麦良种产量和抗病性都得到持续提高。
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伟大领袖非常重视农业投入,包括各项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在内。新中国前30年,所有的农村改革和农业技术革新,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打破历史周期律。可惜很多人,看不懂伟人的“大仁政”,甚至为此产生情感阴郁的偏见与误解,着实令人遗憾。
总而言之,杂交水稻和良种小麦大面积种植,大幅提高了水稻小麦单亩产量,整体上增加了全国粮食总产量。
年袁隆平与颜龙安4,在乡村建立大量农技站。
前30年,建立了大量农技站。
早在年,在伟大领袖提议下,农业部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研究农业的机构,配置专业农业研究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据学者统计:截至到年底,全国共有个县区建立了县农科所,个公社(乡镇级)建起了农技站,30万个生产大队(村委级)办起农科队,大约有万个生产队(村组级)办了农科组。
过去农技站工作者,要经常去人民公社及生产队工作,在田间地头教社员掌握农业技术,包括不限于土壤分析、作物生病、化肥使用、农药喷雾、家禽生病防治等工作。
农业是一门综合科学,除了大自然因素之外,还需要科学技术支撑,才能实现高效率生产。客观地讲,广泛分布于中国广袤乡镇的农技站,从科学技术层面为农村提供了某种技术支持,对确保粮食丰收、农副业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人民公社时期,还建立了大量的农机站。
在华北、东北平原地区,农机械的大面积使用,也相应提高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作业水平。农机站的建立,为农村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确保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械正常作业。
人民公社解散后,部分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是整体倒退的,只有部分国营农垦场,机械化程度得到稳固与发展,实现了向农业现代化跃进。
农技站和农机站的建立,对新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5、单干释放了农民剩余劳动力
年,农村开始包田上户,搞单干。
很多没有经历过,或者不太了解历史的人,都认为包田上户是吃饱饭的关键。其实,单干只是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并不是能吃饱饭的核心因素。能吃饱饭主要是因为粮食持续增产,而粮食增产的核心因素是水利、化肥、良种和技术。
单干最大好处是农民有了空余时间,可以随意进城务工,售卖自己剩余劳动力和技能,以此来赚取劳务报酬,增加更多家庭收入。部分有技能的农民,以此获得自由发展空间,通过特殊技能来实现收入倍增。
当时还受益于城市逐步开放,农民可以自由进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盘活了。另外,中国农业整体生产力提高了,市场有了大量剩余粮食流通,城乡居民可以任意购买粮食,所以才彻底解决吃饭问题。
但是这有个大前提,就是城市工业化初步完成,能消耗更多劳动力。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城市人都养不活,都要来农村种地。
故此,改革开放后能吃饱饭,并不是单干的功劳,而是前30年持续打下的农业基础,开始发挥作用与影响力。
就像烧开水,刚好烧到80年代,水开始沸腾了。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按劳分配,每天上班要打卡,不得无故迟到旷工,个人自由性不够,但是生活成本低且有保障,农民好比地方国有企业的职员。
包田上户时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由安排生产劳动,上班不需要打卡,有事情不需向队长请假,自由度与随意性很强,但是风险需要自己全部承担,生活成本也在剧增,农民好比现在的个体户。
这是人民公社和包田上户的区别。
单干只是让农民从“集体企业员工”变成了自由度较高的“个体户”,短期内为社会注入一种活力,长时间内的社会效应还有待时间去检验。
6、要用辩证法思维看历史
我们都需要用唯物辩证法思维去看历史。
有些人,一顿饭要吃10个馒头,吃到第10个肚子才饱了,他不但感谢辛苦做馒头的父母,却埋怨他父母太笨了,不直接给第10个馒头他吃,这样就可以节省前面9个馒头。
互联网上,还有不少这样的人,连这个起码逻辑,都分不清楚。
用唯物辩证法来解释,就是缺乏运动发展的观点,更不懂质量互变的哲学规律,不知道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上,才会引发事物的质变。
前30年国家对农业的持续投入,是改开之后全国人民能吃饱饭的基础,只有经过30年持续积累与投入,农业生产走到上世纪80年代才会引发了质变,促使大家都能吃饱穿暖。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民公社是国家工业化需要大量原始积累的创业期,数亿农民以集体劳动方式,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做出长达20年的无私奉献。
这种工业化现象,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惟有新中国是通过全民节衣缩食和艰苦奋斗完成原始积累。
没有先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红色江山的气象万千。没有祖辈的筚路蓝缕,就没有儿孙的更上一层楼。没有前30年打下的各项基础,就没有改开后40年的经济腾升。
艰苦而伟大的前30年,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去敬畏,而不是端着资本家的姿态去冷嘲热讽。
回顾历史,要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及老一辈人艰苦奋斗,他们从根上解决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
(寒牛出栏原创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