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城市大运河之都人文荟萃
扬州是典型的因水而生、以水而兴的城市,水是城市变迁的重要因由,更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扬州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之间,江、淮、运三水汇合之处,是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邗沟故道之所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淮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地域。在海运未兴、公路铁路未通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大运河主要承担南北转输的重任,其对扬州的价值与影响至关重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张卓君摄运河推动城市繁荣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拉开扬州建城史的帷幕。自此以后,水道的疏通,水患的治理,水利的兴修,贯穿于不断更替的各个王朝,伴随着运河兴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大运河孕育了扬州的古代文明,一项宏伟的工程催生了一座伟大的城市。运河漕运的畅通,带来人员交流、货物流通、商品贸易、街市兴旺,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城市的繁荣。
大运河的功用首在运输,扬州作为运河南北转运及长江东西转输的中心,由商贸物流带来大量财富。唐代宗时,刘晏任江淮转运使等职,掌管漕运事务,于运河改行分段运输法,以扬州为转运中心,由江南各地船载而来的物资,到扬州卸下,再另装船经汴河运往河阴,所谓“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如此可缩短等候水位涨落的时间,使得从扬州北运至汴州、关中的货物运费大减,运输时间亦缩短。明清时期,漕、盐、河并称“东南三大政”,扬州兼三者之长,“其视江南、北他郡尤雄剧”。清代乾隆朝鼎盛时期,每年经过扬州闸与瓜洲闸的船只近十万艘,北方河南、山东的麦子、豆类等货物经此运往江南及长江中游其他地方贩卖,而长江流域的大米、木材、江南的茶叶、华南的砂糖等,则通过扬州经由大运河北运,供应京师等地。
其次,大运河便利了人员的往来,通畅了信息的交流,如此便带来理念更新、思想解放、机会增多。古今同理,发达的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聚集了人流、商流、资金流,助推城市发展。唐代较长时期内,扬州文人汇聚,商贾云集,为充满活力的商贸之都,有“扬一益二”之称。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等诗句,都描述了当时扬州商人聚集、街市繁华的美好场景。明宣德时,在运河沿线重要城市开始设置钞关,对过往船只征收税金,扬州是其中之一。清代扬州因运河、长江发达的水路运输再次成为漕运枢纽、盐业重镇,继而又一次登上一个时代的巅峰。曾经寓居扬州的戏剧家李渔所说“钱聚扬州,又散扬州”,两淮巡盐御史曹寅所谓“广陵载漕船满河,广陵载酒车接轲”,诗人彭兆荪所称“维扬剧郡雄财赋”,都反映了其时扬州财力的雄厚、地位的重要。
运河孕育沿线城镇
千里运河不仅滋生、涵养了如聊城、淮安、扬州、苏州、杭州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孕育了一批璀璨夺目的中小城镇,扬州境内就有多座因运河而兴盛的名镇。由于江滨积沙,运道淤塞,唐代开元中,润州刺史齐浣开凿伊娄河,从杨子镇往南至大江,称瓜洲运河,李白曾盛赞“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瓜洲因其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居扬州和镇江两座名城中间的绝佳位置,是商船、旅人往来的要津,发展成为声名显赫的诗文古渡。湾头,即古茱萸湾,西汉吴王刘濞在此开挖运盐河,往东通海陵仓。隋唐时为运河进入扬州的门户,刘长卿的诗句“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诗情画意,令人神往。古运河自邵伯金家湾往北至露筋界碑一段,堤以西名上河,地势高,常遭旱灾,以东为下河,地势渐低,常遇洪涝。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出镇广陵,修邵伯埭、筑邵伯堤,当地始无旱涝之忧。民众怀念谢太傅治水的恩德,将其比作召伯甘棠,始有邵伯之名,也成就了一个千年运河古镇。高邮秦时设置邮驿,秦邮之名一直沿用,一个“邮”字,联通古今,尽显特色。明宣德间,平江伯陈瑄筑高邮、宝应、氾光、白马等湖长堤,并于堤内凿渠四十里,以避免风浪造成的凶险。人称“漕渠之功在江淮以南者,平江伯陈瑄为大。”宝应以唐代宗时献八宝于朝廷而得名,又用作年号,素称吉祥之地。宝应境内水域辽阔,射阳湖、广洋湖、宝应湖、白马湖东西环绕,大运河纵贯南北,是里下河腹地的重要城镇。
运河带来名人荟萃
作为中国古代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最为繁忙的运输干道,大运河开通以来,循水道而来扬州的人络绎不绝,扬州成为多个朝代人气最为旺盛的重要目的地城市之一。
其中有巡游的皇帝。隋炀帝既是运河开凿者,也是对扬州情有独钟的帝王,即位之前曾担任扬州总管达十年之久,在此他网罗南方的英才,命潘徽主持编撰大型典籍《江都集礼》,礼聘高僧智顗前来弘法。即位后,大兴工役,使得运河自汴河至邗沟全线贯通,然后,“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扬州作为陪都,随侍文士大臣众多,人才之盛,可与长安、洛阳并称。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往返都经过扬州,在此驻跸,观赏戏剧,品尝美食,召见盐商,游览园林,促使扬州极度繁华,吸引各色人物来此淘金,一时扬州人文荟萃,远超其他运河名城。
有任职的名宦。北宋初,先后有王禹偁、韩琦、欧阳修、刘敞、苏轼等文章太守出任扬州知府。其后未久,宋神宗即以为“广陵重镇,久不得人”,亲自选派鲜于侁赴任。清代担任扬州知府,被称为名宦者更多,如金镇、陈宏谋、谢启坤、伊秉绶、李璋煜等,文事政绩,令人追怀。地方官员对扬州风气的引领与影响是明显的,如董仲舒、欧阳修之于政风,湛若水、王恕之于学风,王士禛、卢见曾之于文风,陈宏谋、伊秉绶之于民风,都有良好的影响。
有流连的文士。扬州的文气与雅韵,深受古今文人的青睐,历代有太多的文人,随运河之水流到扬州,盘桓流连,吟诗作赋,侨寓居留,在他们的诗中可觅踪迹。如宋代文豪苏东坡“默数淮中十往来”,清代诗人方文“留寓扬州近十年”,诗人孙枝蔚“归到芜城即故乡”,小说家吴敬梓“死恋扬州好墓田”,而戏剧家孔尚任则称“故人多在广陵居”。
有定居的盐商。古代扬州商业文明程度高,来此经商定居者与日俱增,特别是明清时期,两淮盐商发家致富后,多携家族移居扬州,成为地方上一支有实力、有能力、有影响的重要力量。
运河塑造人文品格
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内,大运河水静静流淌,展示其温柔、平和、安宁的一面,滋润沿线城镇村庄,造福世代居住于运河两岸的人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城市与居民的品性。扬州居民五方杂处,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形成了海纳百川、胸襟开阔的性格,素来以开放包容、文明友善而知名。历代无论是北方居民避乱南迁,南方文士进京赶考,南北官员交流任职,扬州通常是必经之地,许多人喜欢上这座文明、富庶、友好之城,纷纷选择在此侨寓、定居。各地经商、游宦、从艺者纷至沓来,受到扬州土著的接纳和善待,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拼搏冒险的劲头,在此创业、兴业、置业,最终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同时,扬州作为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市民多以经商为业,外来的徽商、晋商、秦商、楚商等更是如鱼得水经营于此。四方之士带来的开拓进取、顽强奋斗的精神,凝聚成了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大运河的宁静致远,与扬州人淡定从容、闲适安逸的性格颇为契合。扬人好学工文,温柔儒雅,书卷气充盈,无不与运河攸关。
不过,运河水也有泛滥成灾的时候。水患加之历史上频遭战乱,这又造就了居人坚毅隐忍、百折不挠的品格。勇敢刚强,威武不屈,也是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运河助推文化兴盛
大运河奔腾不息,流淌千年,成就了丰富多彩,绵延不绝,充满魅力与活力的运河文化。比如饮食。宋代苏轼的《扬州以土物寄少游》,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份河鲜与时蔬组成的扬州菜谱。明代高邮作家王磐所撰《野菜谱》,收集了里下河水乡常见的可食用植物,既是荒年所备食材,更是寻常寄寓食兴的土产。不少地方特产如高邮鸭蛋、宝应荷藕、界首茶干、邵伯菱角、瓜洲的江鲜等,都与运河有密切的联系。又如戏剧。清代扬州成为戏剧之都,李斗《扬州画舫录》对此有大量记载。盐商家蓄养戏班,天宁寺搭建威武的戏台,或高雅或通俗的雅部与花部,都汇聚于此,争奇斗艳,竞相发展。此后沿运河北上进京的徽班,终融合而成国粹京剧。淮扬运河沿线的码头、城镇,也为后来的扬剧、扬州评话等提供了重要的演出场所。再如工艺。扬州玉雕工艺精湛,乾隆钦命雕琢的玉山《大禹治水图》,用料宏富、器形巨大,手法丰富,匠心巧思可见一斑。另外,诗文书画,更是运河催生出的扬州城市文化基底。文学史上,宋代有苏轼、孙觉、秦观、黄庭坚等诗词大家,相继宴聚于运河岸边的高邮、邵伯,饮酒赋诗,成就了一方名胜文游台、斗野亭。艺术史上,清代许多才华横溢的书画家北上南下,栖居扬州,卖画营生,形成标新立异、别开生面的扬州八怪。大运河律动的情思还体现在扬州的民间故事及歌舞旋律之中。
运河造就名胜园林
扬州园林以精巧、秀丽、雅致闻名于世,宗教寺庙也素称兴盛,历代因运河而诞生的名胜景观不在少数。瓜洲的江山风月亭、江淮胜概楼、大观楼诸胜景,登楼可览江运交汇、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色。位于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三汊河口的禅宗名刹,位置优越,康熙南巡驻跸,并兴建塔湾行宫,高旻寺名声更振。扬州现存最早的寺院古塔文峰塔,矗立于宝塔湾运河之畔,明清时期,漕船由塔下经过,阅尽繁华。
东关古渡为运河在古城的重要渡口,从东关古渡下船,入东门,就踏进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名人故居遍布的东关街。一路逶迤西行,领略盐商园林之表率个园,探访文汇之所千年古刹天宁寺,游赏湖上园林之典范瘦西湖。仅一个瘦西湖就如同一幅“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中国画长卷,一带碧水串联起了著名的扬州北郊“二十四景”。
淮扬之间,大运河也孕育了许多风景名胜。如建于明初,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明清驿站高邮盂城驿;如以竹深荷净知名的“画川别业”宝应纵棹园等。历经沧海桑田,运河风景日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扬州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的运河名胜风头正劲。坐落于运河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刚华丽亮相,就迅速成了热门景点。登上气势雄伟的大运塔,可尽揽古运三湾及周遭水渚之胜。与江南运河的婉约、娇小不同,淮扬运河雄浑、大气,地处江广融合区的归江水道七河八岛,“养在深闺人未识”,其水面壮阔、风光壮美,给人惊艳和震撼。
运河展示科技进步
水运的发达,伴随的是船舶制造业的发展。隋炀帝几次游幸江都,所乘龙舟,及随从人员乘坐的名目繁多的船只,大多为扬州建造。当盛况空前,首尾相连达二百余里的巡游船队行驶在大运河上时,“扬州制造”也跟着蜚声海内。唐代扬州通江达海,是中国一大港口,也是著名的漕船设计和制造中心。刘晏在滨江的扬子县建立十个造船工场,建造漕船,用于运河漕粮运输,每艘船耗钱千缗。施桥出土的一艘唐代木船,船体肥阔,制作精良,结构坚固。清代扬州冶游兴盛,专用于游览观光的画舫穿梭于瘦西湖等水面,成为独特的风景。《扬州画舫录》卷十八特设“舫扁录”,记述了当时画舫的各种形制及名称。
历代对于运河水利设施建造与航道工程兴修十分重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唐代李吉甫以宰相任淮南节度使,于高邮筑堤捍水,兴建平津堰,以调节运河水位,现已成为世界遗产。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宋仁宗时于真州运河废埭建复闸之事,真州水闸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具有引潮、蓄水、节水和输水等多重功能,大大提高了运载能力,在我国航运技术史上也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于黄淮水系的变化,对运河扬州段水道的走向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明清以后,江淮之间水道疏通和水患治理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自明代后期在邵伯以南开金湾河,建减水坝,至清代后期,在里运河入长江的水道上先后修建了影响深远的10座拦河堰坝,用以控制通过里运河入江的淮河、洪泽湖水量,称为“归江十坝”。新中国成立后,于年开工兴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四座抽水机站及其他配套工程,设计科学,施工精良,具有灌溉、防洪、排涝、引水、航运、发电等综合能力,是一项造福亿万民众的伟大的水利工程。
运河促进中外交流
大运河联通中国与世界,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唐玄宗天宝元年,在唐都长安游学已十年的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受天皇之命,专程从运河乘船东下扬州,赴大明寺拜访鉴真大师,邀请他到日本弘扬佛法。鉴真矢志东渡弘法,从瓜洲渡口出发,历尽艰辛,百折不回,终于抵达日本,传播中华文明,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功臣。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扬州留下了不少外国人的身影,《太平广记》等文献多有记载。唐末新罗文学家崔致远居留扬州四年,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被誉为“中韩交流第一人”。南宋末年,伊斯兰教先贤普哈丁来扬州传法,后病逝于由天津南下的运河舟中,弟子遵其遗嘱将他葬在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普哈丁墓园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他曾经“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书中对运河与扬州也作了一些描写,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事件。扬州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佳话和独特贡献,进一步彰显了城市的开放包容和人民的开明友好。
大运河是漕运之河,经过千年积淀,契合时代发展,已成为一条蜚声世界的经济之河、人文之河、生态之河。扬州与大运河同生共长,休戚与共,运河流经扬州腹地,辐射扬州全域,深度影响扬州的过去和未来。扬州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成效显著,古老的运河生机焕发。扬州打造世界运河之都,地利人和,前景广阔。(曾学文)
(大运河新闻)
编辑延晨徐蓉
一读桂艳张莉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