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集团内部矛盾造就了官渡之战的失败

关爱白癜风儿童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0731/4437557.html

官渡之战是每个军事爱好者跳不过的战争经典案例,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我们今天抛开老生常谈的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以时间轴为基础仔细聊聊双方在军事的角度出招应招得失。

先聊聊官渡之战之前的几年都发生了什么,

在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出,河内事变是曹操和袁绍正式翻脸的起因,本来杨丑杀张扬准备投曹操,但是被眭固反杀,准备投袁绍。曹操果断的在袁绍深陷公孙瓒战线即将胜利的前夜果断出手,夺回河内,以魏种为太守。这个魏种是个背叛过曹操的仇人,曹操在这时候对魏种的任命,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胸怀,这也是后来张绣投降曹操的原因之一,4月平河内,11月在曹操和袁绍大战一触即发时,张绣果断的投降曹操。

曹操果断的出兵河内,与其说让袁绍在大胜之后树立下一个对手,不如说随着北方的平定,袁绍的战略目标开始南移,曹操袁绍必有一战,这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于是袁绍开始准备和曹操全面开战,但是,袁绍内部的不和谐声音出现了,主要是分为两派,以沮授为代表的冀州本地派的意见和郭图和审配为主的颍川新贵派,这两派意见完全相反。沮授建议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而郭图、审配则主张速战速决。

现在的史学家都站在上帝角度一致认为沮授的意见是正确的,郭图和审配是错误的。因为袁绍失败的历史证明他们是错误的。所以反面的沮授的意见就一定是正确的。这其实是个很操蛋的理论,冀州本土派不希望战争爆发,因为战争爆发就意味着冀州本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富的牺牲。颍川新贵派更希望战争,因为战争可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权利,获得更多的战功。我们看看公元年建安四年发生了什么。

公元年12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河内张扬和吕布关系不错,张扬和吕布都是并州人,俩人开始一起在丁原的手下做过一段时间的同事。在吕布杀死了董卓,没有地方容得下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张扬。现在吕布有难,张扬马上出兵东市,与吕布相呼应。作为张扬这种小军阀,在曹操和袁绍的夹缝之间生存,手下的军官也分为两派,亲曹派和亲袁派。一看张扬这主子脑袋不灵光,于是在年2月亲曹派的杨丑杀了张扬,准备投靠曹操,亲袁派的眭固又反杀杨丑,准备联合袁绍。

曹操一看,笑开的嘴还没有闭住,就成悲剧了,徐州刚刚平定,还有许多内部矛盾要调和,现在河内又变成敌人,袁绍已经把公孙瓒逼到绝路,马上就会取得胜利,曹操一下子就发现自己随时可能和刚死的吕布去喝酒聚会。3月,袁绍终于平定公孙瓒,站在易京那大火烧的一片狼藉的废墟上,袁绍骄傲的命人把的首级送到许都曹操面前,用这种方式告诉曹操,这就是你未来的下场,如果你不投降。

这颗血淋淋的脑袋,刺激了曹操,曹操清楚的明白曹袁之间必有一战,再没有动作等待自己的就是悲惨的命运,于是夏四月,曹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觽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魏种是谁?是曹操的仇人,当年曹操发誓“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就是说魏种就是跑到天南地北都要抓住他。但是曹操却依然重用魏种,以河内委托,这种胸怀和气度,也许就是张绣来投降的原因之一。

六月,曹操派刘备,朱灵去进攻准备投靠袁绍的袁术集团,袁术通往袁绍长子袁谭青州的路被刘备,朱灵截住。袁术不得过,又退往寿春。六月,退军至江亭病死,袁术集团崩溃。其后刘备进军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使太守的职责,自己回到小沛。东海昌豨以及诸郡县多从刘备,刘备有了数万兵马,于是北连袁绍抗击曹操。曹操派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往攻,被刘备击退。徐州得而复失,这是不是进攻曹操最好的时机,有些智力的人都会明白,曹操现在不是四面楚歌也是顾头顾不了腚。但是沮授跳了出来,反对进攻曹操。提出所谓的以逸待劳持久战法。后世的一些历史学家竟然都说沮授是正确的,这真是个智商摩擦地面的观点。

历史上的记载是,公元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但是没有了下文,为什么呢?因为沮授的反对,沮授是什么人,沮授当时的职位是监军、奋威将军。袁绍集团系统中,监军是军队领导系统中除了袁绍的二号人物,奋威将军是袁绍军队中唯一的有名号级别的将军,我这里有袁绍官渡之战时候的将领名录,可供参考。

这些出征的将军们,只有沮授是正儿八经的经过朝廷任命的名号将军。军队二号首长和一号首长的战略路线之争,迫使袁绍开始整顿军队内部矛盾,袁绍分监军沮授的权力为三都督,让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郭图随着中军袁绍行动,这部分权力其实就是袁绍的权力,淳于琼是西园八校尉时候就跟着袁绍的小弟,这是铁杆的袁绍集团。这样一来,袁绍对于军队的控制加强了,像麴义这样刚刚发生不久的尾大不掉的军事功臣情况不会再发生。

三国演义里有可笑的记载,说刘备求袁绍出兵,田丰亲自劝袁绍出兵,但是袁绍以小儿子有病拒绝,这也是个智商擦地的记载,我们暂且不说这个历史记载中根本没有记载袁绍小儿子是否存在,袁绍是同意速战的,只是被军中二号人物沮授给耽搁了,而被迫把出兵时间延后的。

《后汉书》记载的是建安五年,(《后汉书》:五年,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绍闻而怒之,从此遂疏焉。)

只要有心的读者都会发问?,建安五年一月曹操进攻刘备,刘备向袁绍求救,二月,袁绍的大军颜良已经渡过黄河在进攻白马的刘延。难道这还不是最快的反应和救援是什么?难道要想神话中一样大叫一声“悟空救我”,孙大圣就出现在眼前。这些矛盾的记载也许只是作者为了让我们后人明白一些什么道理,一些作者想让你明白和接受的道理,明白袁绍的失败是袁绍听不进正确意见,但是这一次记载却也说明所谓历史,你要有能抛去作者偏见才能看得清楚。

就是袁绍集团这位二号人物,袁绍错过年出兵攻打曹操的机会,沮授不是一般人,(《献帝纪》:沮授,广平人,少有大志,多权略。仕州别驾,举茂才,历二县令,又为韩馥别驾,表拜骑都尉。)汉灵帝年间,沮授仕州别驾,举茂才,历二县令,少有大志,长于谋略。公元年,为韩馥别驾,拜骑都尉。在韩馥为冀州牧时,就是二号人物,别驾也称别驾从事,是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别驾,别驾就是副州长。而且还兼任军队里的骑都尉,别小看这骑都尉,在州郡里,这是地方军队系统最高级别的军事官职了。沮授和麴义不是一个重量级别,沮授可以说是老冀州派的领军人物。

袁绍集团中大概分为三派,最核心的是袁绍在洛阳时期的老班底,基本是袁绍老家汝南郡的人,主要人物有逢纪,陈琳,许攸,淳于琼等,我们称为汝南元老派。外层分两派,一派是原来韩馥为冀州牧时留下的老班底,以沮授为老大,包括张颌,高览,耿武,李历,辛评,审配,田丰等,这一派都是冀州本地人,是在韩馥时代就掌握军政的实权派人物,袁绍主持冀州,因为内忧外患,为了稳定,一直重用着这帮本地实力派。还有一派是为袁绍进入冀州,成为冀州牧的主要活动者,包括,郭图,高干、荀谌,辛评,辛毗等。这一派基本是颍川人,我们可以叫做颍川新贵派。

袁绍得到冀州后,对于势力强大的本地冀州派,杀了一部分激烈的反对者,比如耿武,李历。拉拢了一部分,比如原来不受重用的田丰,审配等。接受融合了一部分原来的管理班第,沮授还是保持了二号人物的待遇,袁绍在校尉之上设立将军,将军之上设立监军,沮授就是唯一的监军。本地派基本是不希望发生战争的,因为战争死的是本地人,得到权力的却是外地人。当年曹操攻打徐州,本地派的陈宫,张邈,张超等集体背叛,只有曹操家族和颍川派的支持,才留住三座城市,起死回生。沮授为代表的冀州派掌握实权,就为后来官渡之战埋下了不和谐的因素。

看看袁绍解决内部矛盾这半年曹操做了些什么,曹操打击并逼死了袁术;将侄女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儿子曹彰娶孙贲的女儿和亲拉拢孙策集团;招降张绣,让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和张绣做了亲家;拉拢凉州牧韦端,使其保持中立,遣卫觊游说刘璋,以司隶校尉钟繇坐镇关中,开辟西路战线;八月进军占领黎阳,派遣臧霸孙观等带领本部精兵进攻青州,开辟东部战线;平虏校尉于禁带兵步兵在原武,获嘉,延津一带布防,建武将军夏侯惇率领步兵在孟津,敖仓一带布防。沿着黄河初步构筑第一道防线,九月,在官渡建立大本营,成立官渡核心防线,准备和袁绍决战。十二月,曹操亲自到达官渡,准备策划偷袭刘备。

看完上面的资料,还有人为沮授的行为叫屈吗?沮授引发的袁绍内部矛盾,多给了曹操半年的准备时间,这半年至少增加了曹操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胜率,曹操借着半年,把周边的环境进行了给变,并且在官渡选择了好了主战场。

曹操选择了官渡为决战战场,难道袁绍就一定要在官渡和曹操决战吗?答案是一定,因为官渡无论对于曹操还是袁绍,都是最完美的决战之地,我们来看看地图。

官渡地图

如果黄河是第一道防线,那么沿着古济水而形成荥泽,圃田泽,逢泽,曹泽和济水水系联通黄河,沟通鸿沟和阴沟水。这些大大小小的沼泽和河流是天然的防线,还有许多人工挖掘的鸿沟、汴渠、狼荡渠等组成的运河体系相互交错,联通黄河支流和淮河支流水系,基本上不适合大军作战。而官渡就是这些水系的交汇节点,从袁绍的根据地邺城到官渡再到中牟到许都之间却是唯一陆路交通大通道,是唯一的可供大军作战的最佳地段。如果袁绍绕道官渡,就要从敖仓进军,后来偷袭许都所派遣的刘备和越骑校尉韩荀就是绕道这一片地区的。袁绍要绕道,曹操就会直接进攻袁绍的河北基地。

邺城距离官渡大约里,距离许都大约多里。黎阳距离官渡多里。距离许都多里。但是。一旦绕道敖仓距离就会成为多里,这就为后勤等制造了不必要的困难。但是袁绍一旦进拒官渡,可以说官渡一破,许都近在咫尺。袁绍只要进攻官渡,曹操必须在官渡应战。官渡对于袁绍来讲,无论从军队的后勤供给,还是地理水文条件,都是最佳,是曹操的死穴,曹操只能以自己劣势的兵力在官渡被迫防守,必须防守。但是袁绍可以有许多选择,虽然分兵要绕道孟津敖仓夏侯惇的防守区域,但是区区步兵的夏侯惇是不可能吧孟津敖仓几百里的防线守住的。但是只有智力正常的人,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官渡为突破口,

对于曹操来说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漫长的黄河沿岸只能延缓懈怠袁绍的进攻速度,基本没有守住的可能,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曹操在兵微将寡的时候唯一能采取的正确战术,所以曹操袁绍都选择了官渡作为主战场,这也是曹操提前就开始经营官渡防线,设立官渡大营的原因。

凛冬以至,战火迫在眉睫,公元年,建安五年一月,昌豨反叛。郡县多叛曹操,归顺响应刘备,众数万人,曹操派遣的征讨军队刘岱和王忠,在刘备和昌豨的夹攻中被打败,曹操外在环境发生可怕变化。许都发生“衣带诏事件“国家军队的副总司令车骑将军董承、长水校尉种辑,昭信将军吴子兰,越骑校尉、偏将军王子服,议郎吴硕都牵连其中,一时间许都一片血色恐怖,滚滚人头落地曹操内部不稳。生死关头,曹操的求生欲促使其爆发出超强的小宇宙,用快刀斩乱麻的粗暴平息许都衣带诏事件,所以涉案人员全部灭其三族。然后快马加鞭偷袭刘备,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是一场赌上全部的偷袭,刘备在大好形势下,来不及集中部队就被突然出现的曹操打的打败,关羽被擒,张飞失踪,刘备发挥自己马拉松长跑的特点,老婆孩子朋友都不顾,跑向青州,投靠袁绍。(张飞就是这次失踪,巧遇夏侯渊侄女,结为夫妻,开枝散叶,)

曹操这里乱成一锅粥,袁绍心理乐开了花,虽然袁绍内部矛盾的整理还没达到百分百的满意,但是基本大局都掌握在袁绍自己手里,于是下令开始对曹操发动全面战争。二月,颜良率领一万两千大军渡过黄河,包围了只有一千步兵防守的白马城。为什么袁绍不全军渡过黄河,开始进攻呢?袁绍有自己的苦衷。内部整合其实就是一次权力的再分配,新旧权贵的矛盾也许看不见,但是都憋着一股劲。袁绍太希望自己的嫡系用一场胜利来提升军队的士气,来鼓舞和证明袁绍的道路是正确的。如果十二万大军过河去攻打一个只有一千人防守的白马城,第一,是一种兵力上的浪费,十而围之,余下两千多骑兵作为游击,正正好。而且派遣颜良的时候。同时派遣屯骑司马何茂率领屯骑一部,越骑一部向于禁防区获嘉游击进攻。第二。用十二万人打一个一千人防守的白马,胜了脸上无光,万一输了,这一辈子脑袋都要在裤裆里过了,袁绍丢不起那个人。

我们看看曹操的部署,袁绍颜良的进攻,让曹操马上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看看自己有限的兵力,四战之地的家园,曹操难啊。

杨武将军,亲家张绣,率领步骑屯兵陈留,已吾,保证官渡和许都的东侧安全。

阳安都尉李通为征南将军,和汝南太守满宠率领0步骑屯兵汝南,提防孙策,保证许都和官渡东南方向的安全,汝南是袁绍的家乡,拥护袁绍的人众多。

厉锋将军曹洪率领步骑0屯兵亲家张绣的老防区南阳宛城,防备刘表,保证官渡许都的南方方向的安全。

威武将军蔡阳率领步骑,屯兵叶城,抵御西方伏牛山地区响应袁绍的黄巾军刘辟,龚都所部。

越骑将军曹仁率领骑兵屯兵颍川,保证许都和官渡的西侧安全。

讨虏校尉乐进,中郎将李典率领步骑0配合尚书令荀彧留守刚刚进过政变的许都,

司隶校尉钟繇在关中筹集军粮,夏侯渊负责粮草的总督运,长水校尉任峻负责典造军器和运送。

曹操带领徐晃,关羽,张辽,郭嘉,荀攸,贾诩等文臣武将帅军0步骑屯兵官渡。

派程昱带领步兵守卫鄄城。以响应白马的刘延。程昱是支持曹操的少数兖州本地派,由程昱守卫鄄城是对于整个兖州安定的考虑。由于曹操掌握着朝廷,所以曹操手下的将军们,也许兵不多,但是都能上个杂号将军。

曹操有大约七万军队,但是能用在刀刃上的只有官渡的一万,难啊,而袁绍没有后顾之忧,自己十二万军队都可以用。袁绍看到曹操的囧况,就像看到了唾手可得的胜利。所以颜良的一万两千大军,是不怕曹操来救援的,或者说,袁绍希望曹操来救援白马,这样,一旦颜良和曹操陷入混战,自己马上就可以渡河支援颜良,一举而擒杀曹操。曹操如果不来救援白马,其一可以开局得胜,鼓舞士气。其二让曹操分布各地防守的将领明白,公孙瓒不救部将而战败的故事将会历史再现。

大好的机会,功劳就像是送来的,可是沮授又跳出来反对(《三国志》: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沮授是什么意思?通俗的讲,就是颜良是个大笨蛋,就是这种天上送功劳的机会,以他的智商估计都捡不起来,袁绍啊,你的嫡系里有没有智商小学毕业的。袁绍估计在心里面问候了无数遍沮授的祖宗八代。袁绍心理想,就是用一万两千头猪去冲击曹操只有一千人的白马,也是胜券在握,何况自己还在河对岸支援,一有情况,可以马上救援。

曹操也被袁绍这战法所困扰,如果救援白马,一旦失利,可能官渡都守不住。但是面对和自己相当的兵力,如何才能一战必胜。由于站前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充分,小小的白马城,让颜良有一种有力不知道如何用的感觉,而且刚刚经历了内部整合的军队,作战是需要时间磨合的。就这样转眼四十多天,袁绍的一万两千人始终没有攻下一千人防守的白马城。四月,曹操和自己的智囊班子拟订了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曹操先向白马西面的延津进发,做出一个你打白马我过河攻击袁绍后方的势态,在延津准备渡河器具,准备由西渡过黄河。

袁绍一看曹操摆出一副你玩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形态,不管白马城的死活。袁绍一想,你曹操人少,救白马有心无力,但是我袁绍人多啊,向延津渡口出发,堵住曹操。延津渡口和白马距离并不远,大概里,在三国时代也就三天的路程。当袁绍的人马到达延津对岸,曹操偷偷带领大部队向白马城快速偷袭,白马城的颜良,四十多天还没有攻下小小的白马城,正在一脑门惆怅的时候,忽然发现曹操的兵马已经到达自己的屁股后,史料记载,先锋张辽和关羽,率领大概六百多精锐骑兵先行到达,已经可以看见颜良的麾盖。骑兵一个冲锋,就杀到颜良的眼前,颜良的向后变阵和曹军决战的命令估计还没有下达,就用脑袋成就了关羽的赫赫威名。颜良的部队失去了领导,估计真的连猪都不如,被曹操轻松的拿下这袁绍自认为手到擒来的必胜,然后,马不停蹄,带着白马城的居民顺着黄河南岸向西南撤退。

河对岸的袁绍估计快气疯了,亲眼看着颜良军团覆灭,看着白马城的军民撤退,袁绍下令马上渡河追击。就在袁绍心情最谷底的时候,沮授出现了,就像一个专门和袁绍唱对台戏的乌鸦,(《献帝传》:绍将济河,沮授谏曰:“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绍弗从。授临济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辞。绍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属郭图。)沮授的话是啥意思?通俗的说,是继续否定袁绍,告诉袁绍现在你派出的颜良军团已经覆灭了,难道你准备让文丑去送死吗?现在应该在延津屯兵,分兵去攻击官渡,如果攻击胜利,就进军,攻击失败,还有个退路。

沮授的话有道理吗?有,有个屁。袁绍的军队即使是颜良军团的覆灭,也有曹操军队的好几倍,让好几倍的军队去避战曹操,脑袋里得有多大的洞。而且沮授的态度就是赤裸裸的打脸袁绍,看袁绍的笑话。沮授说自己有病,不愿意随袁绍渡河,袁绍更生气了,一个刚刚被打击,剥夺了所以权力的原来二号人物,要脱离前方,留在后方,有什么意思,又想干些啥,袁绍的脑袋嗡嗡的,几乎判定沮授的死刑。沮授所有的出发点都是阻止或者延缓战争,没有其他的创新,这位成为智者也是靠三国演义出名。

有意思的是渡过黄河后,袁绍却按照沮授的建议,屯兵延津南,派文丑,刘备率兵尾随曹操向官渡追击,越骑校尉王摩带领骑兵支援和于禁作战的屯骑司马何茂。这就是百分百沮授的计谋,文丑和刘备带领骑兵,在酸枣追上曹操,曹操先在路上遗留大量的物资,在文丑刘备军团乱枪物资时,发动冲锋,最后文丑被杀,刘备继续发挥马拉松长跑的特长,溜了。这次战斗最大的收获就是曹操得到了数千匹战马,曹操马上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精锐骑兵,由乐进带领,乘胜向和于禁交战的袁绍骑兵部队杀去,曹操斩断追击的尾巴,心情愉快的退回官渡。乐进到达获嘉时,正是于禁和袁绍军队战斗的最激烈时候,乐进生力军的加入,打碎了袁绍军队的信心,何茂王摩等二十多将领带领自己的骑兵部队投降曹操,,于禁退守原武,乐进带领着投降过来的骑兵部队回归官渡。

官渡之战的第一阶段战争暂且告一段落,在这短短一个月中,袁绍的先锋部队军团里,步兵最高将领颜良和骑兵最高将领文丑被杀,越骑校尉王摩,屯骑司马何茂,越骑别部司马韩定,投降曹操,可以说,袁绍的先锋部队基本全军覆灭,损失步兵一万六千多,骑兵六千,大概两万军队被曹操消灭。而曹操在投降的袁绍骑兵基础上成立了后来闻名天下的虎豹骑特种作战部队。作战的结果也震慑了袁绍,历史记载,袁绍屯兵延津南,暂且没有新的攻击,曹操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依然处于弱势,袁绍虽然前锋军队尽失,但是主力还在。,双方陷入短暂的平静,开始总结教训积蓄力量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七月,汝南降贼刘辟等响应袁绍反叛,侵扰许地,袁绍遣刘备出袭濦、强诸县,县众多举而应之。关羽得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不要再聊啥过五关斩六将,那只是个美丽的让孩子安眠的故事)。一时间自许县以南之地,吏民皆甚不安,许都白天都关闭城门。曹操亦以之为忧。此时曹仁进言:“南方诸县以为我军当下有官渡之急,不能解救他们,而刘备此时却以大军压境,他们的背叛是正常的事。但刘备刚刚带领袁绍的兵,还未能得其所用,一击便可破了。”曹操同意其言,于是令曹仁带领刚刚成立的骑兵部队攻打刘备,将其击走,曹仁终于尽复收各个叛县而还。袁绍同时还派遣越骑校尉韩荀带领骑兵,想截断曹军西面的运粮通道,却被曹仁破之于鸡洛山,斩杀韩荀。,失败后的刘备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盘踞汝南,但是没有再主动进攻过曹操。

经过这几次分兵行动后,袁绍彻底断了分兵的念头,专心致志一心进攻官渡,要在主战场打败曹操。七月,袁绍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史书记载曹军“合战不利”。袁绍依靠人多势众,让兵力单薄的曹操招架不住,开始把于禁的部队,曹洪的部队都回调到官渡加强防守。袁绍的优势在阵地战中显现出来。

九月一日发生了日食,是古代用兵之人的忌日,一般认为这一天打仗不吉利。但是被袁绍逼到绝路上的曹操,不管这一套,在九月一日这个忌日偷袭袁绍。用单薄的兵力去偷袭人多势众而且又有坚固营帐的袁绍,这种作战胜利的几率估计和中了双色球一样低。不出意料,曹操偷袭失败,让袁绍一路追杀到官渡这曹操大军的栖息地,袁绍让士兵在曹操的官渡大营外堆起土山,在土山上用木头架起高楼,派弓箭手在高楼上不断的向曹操的官渡大营中射击,曹军在大营中走路都有生命危险。

曹操让人造出霹雳车,也就是投石车,用石头打烂高楼,袁绍又派人挖地道,准备挖进曹操的官渡大营,曹操只有在自己营地的周围挖出长长的深沟,让袁绍的地道终点都是这条深沟,袁绍不断的压迫式进攻让曹操随时都在危险边缘。

为了更彻底的打击曹操,袁绍时常派遣军队攻袭曹军的运粮通道,夏侯渊微弱的兵力一时间捉襟见肘,曹军的军粮马上就到了断粮的境地,在这危难时间,曹操的小宇宙有一次爆发,一方面派出部队,分为十路纵队,每路纵队负责一段距离,压缩运粮队伍的距离,一旦出现袁绍军队,短时间就会有三支纵队加入战斗,同时以复阵加强护卫,有效的保证自己粮道的通畅。

另一方面曹操派人在夜间挖渠联通莨荡泽,以水灌向袁绍大营,才逼的袁绍后退三十里安营,暂时缓解了危急的情况。曹操为水淹袁绍而挖的渠,就是莨荡渠。在莨荡渠战斗中,曹军抓获了袁绍军队的后勤官员,知道袁绍有一批粮草要运来官渡,于是曹操在故市设伏,截击袁绍运粮部队一把火烧掉袁绍的粮食。于是曹操和袁绍同时陷入了没有余粮的境地。暂时获得军事上的平衡

如果用战术的角度来说,这两个月,完全是袁绍压着曹操打。袁绍人多势众的优势被发挥的淋漓之尽,和前一段时候袁绍分兵时的战场势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按照现在的打法,曹操是支持不了多长时间的。但是,袁绍内部的军事分歧又一次显现出来,沮授已经被袁绍完全废弃,这次跳出来的是许攸和张颌,(《汉晋春秋》: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张颌不断向袁绍建议“密遣轻骑抄绝其南”许攸也建议“分遣轻兵星行袭许”

现在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袁绍是没有听许攸和张颌的正确建议,是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回到建安五年的官渡战场,看看许攸和张颌的建议是不是一定正确,第一,颜良带领一万两千人围攻刘延一千人的白马城,四十多天没有进展。许都即使曹操调来乐进一部分人马,许都至少有五千多士兵,还是曹操经营多年的老根据地,你是要多少人马能打下许都,派遣的部队少,刘备和越骑校尉韩荀深入曹操腹地全军覆灭就是刚刚发生的血淋淋实例,如果派大部队,那官渡战场的战争态势马上就会发生不利的变化,一旦官渡主战场失利,哪些深入腹地的部队后果是可以想象的。而且无论是袁绍,沮授郭图许攸都明白,袁绍人多但是战斗力弱,曹操人少但是部队战斗力强。即使一个弱智也明白,战斗力不强的部队分兵那就是让曹操一口一口的吃掉。多年以后的萨尔浒之战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战斗力不强的部队只有围在一起,用人多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这样才不会让曹操抓到战机。

现在又回到争论的起点,那许攸和张颌为什么要这样建议呢?我们先看看张颌的简历(《三国志》: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我们聊聊袁绍集团的派别,袁绍在洛阳的时候,身边就有个班底,比如陈琳,许攸,淳于琼,逢纪等。后来合并韩馥时,早早投向袁绍的有郭图,审配,辛评,高干,荀谌,辛毗,颜良,文丑等,还有一部分实权派是被迫投向袁绍的,这部分有沮授,张颌,高览,赵浮,程涣等,颜良,文丑,田丰用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的脑袋想袁绍递交了投名状。袁绍在冀州站稳脚跟后,开始重用逢纪,许攸为代表的汝南元老派,拉拢颍川新贵派,比如郭图,审配,辛评,荀谌,辛毗等,打击冀州当地派,比如沮授,张颌,高览等一大批河北当地派。随着沮授和田丰被打压,河北当地派开始向汝南的元老派靠拢,一起打压颍川新贵派。

张颌等河北本地派向许攸的联合,而颍川派向汝南元老派的另一位大佬逢纪,(逢纪作为在洛阳时候就是袁绍心腹,和袁绍的感情是深厚的,袁绍死后,逢纪遵从袁绍遗命立袁尚为主,却跟随袁谭,希望能平和袁家兄弟之间的矛盾,最后死于袁家兄弟的争权夺利。)但是无论汝南元老派,还是颍川新贵派,他们都不是军事实力派,军事实力派是河北本地派。

这就像一个公司,顶层空降管理层之后,公司就不断的陷入外斗,在和公孙瓒的战斗中,先是本地将领麴义依靠战功的坐大,袁绍也派自己亲信分割兵权,可是崔巨业巨马水之败,还有袁谭和田楷刘备在青州的战役,都是失败的,和黑山军的战斗依靠吕布,袁绍没有时间,也没有合格的军事心腹人员来整合军队。受到重用的颜良文丑被杀,看看袁绍出征官渡的将领,将军只有四人,先锋步军将军颜良,先锋骑兵将军文丑,监军将军淳于琼,后军总管将军蒋义渠。颜良文丑死去,蒋义渠在黄河北岸筹集运送粮草,淳于琼守护大军的命脉粮草集结地乌巢。

在袁绍的身边,除了袁谭已经没有袁绍可以完全信任的人。这时候和袁绍提分兵,袁绍会如何想,前期分兵的失败,是有目共睹的,合兵之后在官渡和曹操相持取得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你想分兵,想干嘛?想分多少兵?难道你想和前期分兵出去的何茂,王摩一样带兵入股曹操吗?袁绍怒骂许攸,估计是恨其不为自己考虑,用他亲属的违法事件来敲打许攸,来震慑张颌这些军队的实力派。

战役开始时,袁绍大军12万,除了后卫运粮2万和曹操真正用得上的兵力对比是10万比1万,后来,颜良文丑的分兵失败,估计袁绍除了运送后卫,可用在官渡一线的兵力大概也就8万,还有分兵刘备和越骑校尉韩荀去许都腹地的失败,应该也就7万。但是,曹操收缩防线,让白马的刘延军队和于禁的军队回防官渡,曹洪在曹仁的配合下打败刘备,支援官渡,和留守许都乐进的出现在官渡战场,以曹洪和乐进一半兵力支援大概1万人,曹仁的人,还有投降曹操的何茂王摩部队,其实官渡的曹军以达到三万五千人左右,和袁绍7万人相比,已经由当初的10比1,到现在大概2比1。许攸和张颌现在提分兵,袁绍都有杀了他们两个的念头,袁绍的怒火许攸和张颌都看在眼里,但是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许攸是袁绍的老朋友,可以说是从袁绍在洛阳还没有进入官场时,就是座上客,袁绍的翻脸也许就是为了敲打一下,但是失去面子的许攸却不这样想,因为敌人曹操也是自己在洛阳的老朋友,此处不留爷,爷就让你明白啥叫爷,也许不能让你成事,但是坏你的事那可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于是许攸夜投曹操。

对于曹操来说,许攸的到来,可以说百分百的不相信。曹操是弱势,前一段被袁绍压在官渡打,打得曹操几乎要放弃,不是手下许都荀彧已经手下众人的鼓励和努力,现在估计都是丧家犬了。一个人由优势的一方跳入弱势的一方,这和跳火坑有区别吗?何况是许攸这种知根知底的自我感觉良好者。在许攸年轻时,在十六年前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曹操拒绝。这件事让曹操对许攸的水平大打折扣,所以,对于许攸的来到,曹操开始时候,基本是和许攸打太极,没有一句实话。

但是许攸带来一个震撼的消息,袁绍军队解决了后勤补给的粮草问题,这也就是说,袁绍军队马上就会开展像前期一样,压着曹操的局面。前期袁绍在官渡压着曹操打得那段经历,刚刚发生在昨天,曹操根本不敢想象能在袁绍继续的打击下防守住官渡。

战争时间越久,变化就越大。年初一月在许都发生的“衣带诏事件”虽然被曹操用强硬的手段,滚滚的人头暂时镇压,但是来自许都内部的许多官员随着曹操军队的弱势,已经和袁绍集团眉来眼去,暗通款曲,随时再次发生“衣带诏”之类的事件。在官渡的军营里,已经发生曹操亲卫部队中,徐他等人针对曹操的刺杀事件。刘备再次带兵深入曹操后方,联合黄巾余党龚都,攻下了汝南,一时间豫州大地一片混乱,豫州各郡大都反叛,瞿恭、江宫、沈成等人纷纷起兵响应刘备,李通困守豫州阳安郡。联合赵俨,上书许都荀彧,免去豫州的粮食征收,依靠阳安郡,一面平叛一面防守许都的南大门,许都岌岌可危。汝南是袁绍的老家,在汝南袁绍家族的声望是无可比拟的,李通,满宠和赵俨同心协力,也不过勉强维持。

豫州的混乱,致使官渡的军队粮草供应出现很大的危机,虽然官渡和许都不过多里,但是许都现在白天都关闭城门,豫州完全不可能供应前线粮草,关中地区和洛阳司隶地区,还没有从西北凉州军阀的破坏中恢复,即使袁绍不进攻,曹操也会因为粮食崩溃,何况袁绍大军一万车的军粮已经到达。袁绍的军粮必须毁灭掉,不然将是万劫不复。

曹操的紧急军事会议马上召开,对于袁绍这批军粮,开始了讨论。按正常的道理,曹操军事集团的文臣武将都应该支持打击袁绍的后勤军粮供应,但是历史明明白白的记载,曹操集团中荀攸贾诩,张辽徐晃都是投了反对票。为什么呢?胜算太低,袁绍的军粮存放地为乌巢,乌巢一带的地形太好了,如果曹操要偷袭,很难胜利,乌巢有袁绍军队一万余人,曹操偷袭,最好是两万人,才可能在袁绍救兵到达之前快速结束战斗。但是这样,官渡就存在严重的兵力不足。要带着两万人穿越袁绍的占领区而不被发现,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乌巢在哪里,乌巢距离袁绍大军驻扎地阳武四十里,阳武距离官渡为三十里,官渡距离乌巢大约六十里。乌巢,阳武,官渡,基本上是个钝角三角形,官渡向北,基本是袁绍的占领区,袁绍无论进攻官渡和救援乌巢,距离路程基本是一样的,在古代的战争里。军阵是起主要作用的,把步兵里的长枪,重装,和弓兵,骑兵相配合,组成一定的合理的阵型来战斗是必须的,比如袁绍打败公孙瓒的界桥之战,其实就是袁绍军队军阵应用合理的实例。这样的军阵,为了让自己军队兵力合理布置,在军阵中存在甬道,以加快命令的传达和军队换阵变防,军阵是很占面积的,一般交战双方会留出大概三十里的距离,来用于交战。我们在古代的记录上通常会看到这样的记录,离城三十里下寨安营。袁绍无论是对乌巢还是官渡都在最佳的攻击位置。

乌巢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沿着黄河支流阴沟水。一路向南,到达一个河流分叉,沿着西面的分叉就会到达一片因为分流黄河泛滥而形成的湖泽,叫乌巢泽。在乌巢泽的北面有一个亭舍名为故市,故市亭处靠近乌巢泽边的地方有一个码头,在码头两侧是大片平坦的空地,这些空地可以作为袁绍军团的军粮基地,乌巢泽的地理位置极佳,东离阴沟水和济水的交汇处不远,既可直下陈留,又可西入河南,西面是白马山为依靠,在山和河流之间屯粮,军队便于防守,也利于军粮的防火,而且靠近黄河支流,也利于袁绍军队的粮食运输。依山旁水,交通发达,防守便利,就是乌巢。

难道许攸带来的这情报没有意义?不是,许攸的到来首先知道袁绍军队由官渡到乌巢的军队布防和防守兵力空挡,知道了军队的口令。这为快速通过袁绍占领区,形成可能。第二,知道乌巢的兵力布置,和粮草大营位置,可以少费许多无用功。但是即使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曹操兵力不足,这就是曹操军队的文臣武将都反对的原因。即使能悄无声息的达到乌巢,但是用多少兵力来才能完成击败乌巢守军的任务呢?官渡就只有这些人,一旦乌巢用兵超过两万,那官渡的防守就相当空虚,袁绍只要突破官渡防线,马上就会到达许都,曹操立刻就会崩溃。但是如果不能打掉袁绍在乌巢的粮食,曹操军团内忧外患也会爆发。

在关键的时候,曹操做出了决断,让曹洪带领着荀攸,贾诩,曹仁等留守官渡大营,官渡留有主要兵力,应该有不到大约三万兵力。曹操带领挑选出来的精锐部队骑兵五千余人,偷袭乌巢。曹操的安排相当合理,体现了一个军事家完整的思路。官渡大营由自己的从弟曹洪为主,曹洪和曹操是曹操大军里血缘最近,也最忠诚的人,而且曹洪是个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三国志》记载,公元年,曹刘汉中下辨之战,曹洪听取曹休建议,识破张飞诡计,速战速决突袭吴兰,将吴兰,雷铜、任夔击杀,迫使张飞,马超退军。而在其后的庆功宴上,曹洪让歌女穿着薄衣踏鼓来助兴,没想到遭受杨阜严厉斥责,曹洪马上下令女伎停演,请杨阜还座。)这些都表明曹洪是个能接受批评和不同意见的人,由这样的人配合荀攸等一干智谋之士守卫官渡,万无一失。

曹操亲自带领精锐偷袭乌巢,最大的好处是曹操可以根据现场战争的进度发展,来决定采取进攻还是撤退,因为无论派谁来执行这个偷袭计划,都不可能完美的贯彻曹操的意图,所以曹操必须来,必须根据现场的情况来做决断。农历十月的天气里,黑夜的时间大概能达到十三个小时,这就给了曹操充足的行动时间,在许攸的帮助下,一路上越过袁绍军队的层层防线,口令和伪装都准备的十分完美,曹操军队打着火把,对着袁绍军队的口令,顺利而快速的来到乌巢。曹操偷袭乌巢的军队,应该是骑兵为主,因为此前乐进带领骑兵救援于禁受降袁绍的何茂,王摩等骑兵部队。此战中,有乐进斩杀淳于琼的记录,证明乐进领导的骑兵部队应该是偷袭的主要军队构成。

曹操到达乌巢,但是偷袭乌巢的过程并不顺利。曹操以五千人围住袁绍一万多人的大营,趁着夜色,四处纵火,希望引起袁绍军队的混乱而崩溃。但是乌巢的守将是淳于琼,这是一位军队里的老将军,是当年西园八校尉之一,是袁绍这次和曹操作战的四位高级将军。在颜良文丑死后,黄河南岸的军队中除了袁绍,应该就是淳于琼资格最老,官级最大,经历最丰富。淳于琼马上制止住军队的混乱,依靠坚固的营寨堡垒开始防守,这样一来,曹操的部队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兵法上讲,十而围之,现在曹操以五千围攻一万,依靠的就是这夜色的掩护,让淳于琼不知道有多少军队来袭。

在这尴尬中,天亮了,在营寨中高台上指挥战斗的淳于琼,一眼就看出了曹操单薄的军队。原来把自己打的鸡飞狗叫的军队只有这么一点单薄兵力,这简直是自己军旅生涯的污点。在愤怒的心情下,淳于琼命令部队出营列阵,要堂堂正正的打败当年的老同事曹操。

这件事到现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本来,随着夜色的退去,曹操的偷袭可以说已经失败了,乌巢的粮食还在,这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随着天亮以后,袁绍各路救援大军的来到,曹操能否活着回到官渡大营都已经存在着不确定。淳于琼只要依靠营垒的保护,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淳于琼出营列阵和曹操军队对砍,等于是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优势,想依靠自己超过曹操的兵力来战胜曹操。曹操终于在死地中迎来了一丝希望,这希望来的是那样突然,以至于在和淳于琼激烈的战斗中,袁绍援军的到来,曹操的命令依然是击败正面的淳于琼,而不顾背后的援军。

我们现在看历史,许多人都喜欢站在上帝的角度,点评古代一些将军的得失,许多将军都被形容成像猪一样愚蠢的,其实,历史中,每个人都不简单,就比如淳于琼。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有时候我们遇见比我们智力心机低的人,就会感觉诸事顺利,如有神助。遇见比我们智力心机高明的人,我们就赶紧处处落人下风,做成每件事都困难无比。如果和我们相等水平的,就感觉机遇和困扰让人左右为难。乌巢之战如果不是曹操亲自带队,估计又是一番景象,也许在天亮时,攻击不利而退军,也许在和淳于琼交战中,被援军包围,不知道前进还是后退而崩溃。作为一个军事家,必须要时刻清晰的明白战争的关键,不能被眼前暂时的得失而左右,抓住战争的节点,才能左右战争的走向。

淳于琼放弃自己最大的优势,出营列阵,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答案是,淳于琼这样做有自己合理的理由,天已经亮了,袁绍的救援大军应该很快来到,那么自己是不是应该死死咬住曹操的这支部队,为了和救援的军队合围曹操创造有利条件。现在开始聊兵力问题,如果防守大营,淳于琼的兵力和曹操是二比一,一万对五千。但是如果出营列阵,要多少军队,如果出兵和曹操军队相同,根本不会有效果,要想实现战术目标,就要出动大部分的军队。但是这样就会存在一个后果,一旦战事失利,出战的军队很难完全退入营垒。为了防守,营垒的大门是有限的,在失利混乱情况下,狭窄的营门也许就是退兵的阻碍,而且还会牺牲营垒的防守等级。

战争每时每刻都在发展,诞生机遇的同时也在诞生着厄运,要看你自己如何选择,也要看对手如何选择。曹操自十年前的关东联军开始,就一直在战斗,被徐荣打得只剩光杆司令,被吕布偷袭只剩三城,不断的战争让曹操对于战场的每一丝变化都特别敏感,淳于琼的这种布置,让曹操发现消灭淳于琼的机会来了。没有了营垒的阻挡,曹军的骑兵终于可以百分百发挥战斗力。淳于琼支持到援军的来到,也看到援军,但是他在这血色的晨光里,突然明白,只要自己倒下了,救援的军队其实就是来送死的,而没有营垒掩护的自己,其实很脆弱,自己这支军队活着,才是乌巢这场战斗的重点,而自己放弃了营垒的掩护是多么愚蠢的决定,蛋糕很美味,但是要看自己有没有哪个牙口。

(《资治通鉴》: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在乌巢遇到袭击的同时,那漫天的火光,已经惊动了袁绍大军,接到军情警报的袁绍马上也召开了临时紧急军事会议。会议的主题很明确,就是救援乌巢。本来是个单纯的救援会议,只要确定人员,兵力。但是这个军事会议却开出两条路线,袁绍的大红人郭图希望攻击官渡大营,攻击官渡如果胜则大局定,即使不能取胜了,也能起到围魏救赵的效果。河北本地派张颌高览,希望马上救援乌巢,虽然乌巢的防卫有淳于琼的一万多兵马,但是万一失败,袁绍军崩溃马上就会出现。

(《三国志》:太祖与袁相距于官渡,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为了平衡冀州派和颍川派,袁绍用政治家的思维开始了军事家的运作,让支持去救援乌巢的本地派大佬张颌高览去攻打官渡,而让支持攻打官渡的郭图一派去救援乌巢。这样如果张颌高览胜利,颍川派有战略分析之功却无战功,本地派有战功却有战略分析上的错误。如果失败,正好反过来。同理无论对错,作为袁绍都能在中心平衡各派,既有打击的把柄。也有奖励的理由。但是作为实际的执行者,却很为难,比如张颌高览,如果全力攻打官渡,只是亲自拼命证明自己救援乌巢是错误的。如果敷衍了事,那乌巢失败可以说自己也会深陷危险的境地。如果你是领军的大将,你是全力进攻证明自己错误还是应付一下算了。

战斗的结果在袁绍开始下命令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失败,再加上淳于琼的错误操作,攻打官渡和救援乌巢都失败了,失败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乌巢失败,淳于琼被乐进斩杀,眭元进、韩莒,莒子威璜、赵叡等高级将领全部战死。攻打官渡失败,张颌高览向曹洪投降。我们再来看看袁绍大军所以的高级将领情况,四个高级将军中,颜良,文丑,淳于琼被斩杀,只有黄河以北负责后勤的蒋义渠苟活。骑兵部队里,越骑校尉王摩,屯骑校尉张颌,屯骑司马何茂,投降曹操。屯骑校尉韩莒和儿子威璜,越骑校尉韩荀,越骑别部司马赵叡被杀。步兵里步兵校尉眭元进被杀,步兵校尉高览投降。这些冰冷冷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翻开袁绍的出征大军名单,还剩几个?

史书记载张颌高览带重兵攻打官渡,失利后投降。重兵是多少,以这两人的校尉身份,应该是两万人左右。历史记载,张颌高览等铁铠万领,悉已降曹。张颌高览是在乌巢曹操还没有回到官渡时就投降了,这让曹洪有些不敢相信,在荀攸的劝说下,才接纳张颌高览。所以张颌高览一投降,曹操回营后就主动发动了对袁绍的攻击,袁绍现在基本已经不信任任何官员,所以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带着八百亲兵,和儿子袁谭私自脱离部队,向黄河北逃去。放弃了所以渡过黄河的军队,放弃了所以带到黄河南岸的东西。

官渡之战结束了,战争结束的有些猝不及防,甚至有些可笑。即使乌巢的粮食被烧,袁绍的阳武大营离黄河岸边只有一天多的路程,完全可以组织好军队,一边撤退一边战斗,到达黄河岸边,北岸的蒋义渠完全可以接应,无论退过黄河还是一战,都还是有机会的,但是袁绍的私自脱离大军逃跑,才是官渡之战崩溃的那最后一根稻草。此战过后,河北被曹操统一已经成为一个时间问题而不是战争问题。

我们在最后不禁想问一个问题,袁绍为何私自脱离军队逃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本地派对于袁绍的放弃就是原因,张颌,高览,何茂,王摩只是开始,接着就是吕翔,吕旷,焦触,张南,马延,张顗等实力派。这种塌方式的背叛自官渡之战后就没有停止,一直到袁家势力的彻底消亡。袁绍在听到张颌高览投降,救援乌巢失败后,对于军队的控制已经失控。回到冀州后,对于冀州本地派,沮授被袁绍遗弃黄河之南,田丰被杀,审配被夺权,袁绍加大对本地派的清洗力度。虽然后来为了平息河北各地的反叛,又启用审配,但是本地派和袁绍以彻底分裂,审配最后也是家族出卖,侄子打开审荣打开冀州城东门。袁绍的儿子们也是最后都被本地派所背叛而纷纷失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