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middot零距离最后的淮河

7月14日,家住信阳游河老街的陈胜书老人召集了一帮老哥们,拿着些奇怪的家伙什来到了街边的淮河。河边,一些七零八落的木质桩柱显示,这里曾经是一座简易的木桥。这座看似普通的木桥,其实大有来头。

据信阳市志记载,解放前,信阳城的桥梁建设和管理属地方公益,设有“桥会”每年有三四个人经营管理。所需经费来自募捐和桥会的义田收入,有些木桥春撤秋搭,十分不便。

另据年出版的《重修信阳县志》记载:“平昌关西门外淮河木桥,嘉庆中陈文浩捐修,名乐善桥;出山店官渡口木桥,桥会经理之;淮河大渡口木桥,嘉庆中潘英妻郭氏捐修,并有渡船,施地十余亩。”由此可见,这些简易的义渡木桥自清代起就承接着对信阳人民十分重要的交通作用了。

解放后,淮河上陆续搭建了许多永久性钢筋水泥大桥,桥会也逐渐失去作用而不复存在,而有些特殊河段,渡船和木桥依然保留下来,为了维持运营,逐渐发展成了沿袭至今的收“船粮”习俗。

每年夏、秋时节,陈胜书都会都会到淮河岸上的信阳游河镇及周围七八个村组挨家挨户收取“船粮”,所谓船粮不过是每家几斤稻米而已,相当于“过桥费”,只不过沿用了过去渡船人收船粮的说法,用以维持木桥的维修费用和全家的口粮。

65岁的陈胜书老人守着这座木桥已有30多年,春撤秋搭,年复一年,从精壮小伙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抡起夯桥墩的大锤依旧毫不费力。因为经过这座木桥到达游河老街的沙滩集比走大桥近数里路,当地人依旧对这座古老的木桥青睐有加,自然对陈胜书的船粮都十分买帐,木桥也得以幸存至今。

随着出山店水库工程稳步进行,终将被淹没的游河老街上的居民也将陆续告别这里,搬迁到游河新镇三官安置点,长达百年淮河义渡的故事也将在陈胜书手里划上完美的句号。这也许是陈胜书最后一次召集上老哥们,修好这座标志着信阳古老习俗的木桥。

来源:东方今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2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