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守护三峡的人走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

楚天都市报7月24日讯(记者潘锡珩)作为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的名字早已和三峡工程牢牢地栓在了一起。他常说,“三峡工程无小事。我们一路上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先后参加了陆水试验坝、葛洲坝、隔河岩、三峡等多个重要枢纽工程的建设,把大半生奉献给了湖北以及中国的水利事业。如今,这位被称作三峡之子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今晚长江委发布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郑守仁因病医治无效,7月24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1岁。

郑守仁在工作中

投身三峡:主持两次长江截流

年,郑守仁出生在淮河边的安徽颍上,从小他就有一个梦想:让洪水不再泛滥,让百姓不再遭殃。为了这个梦想,50多年前,他大学毕业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投身治理长江的行列。从乌江渡到葛洲坝,从隔河岩到大三峡,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年,53岁的郑守仁担任长江委总工程师和长江委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负责三峡工程设计,直接主持长江第二次和第三次截流设计方案工作。

年进行的大江截流和年进行的导流明渠截流,难度极大、风险极高。

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坝工程形成的水库中实施的,水深达60多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两三倍,江底还有20多米的松软淤沙,截流难度极高。导流明渠截流流量大、落差高,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江底为人工开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综合难度世所罕见。

面对难题,郑守仁集中群体智慧,首创“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保证了大江截流顺利实施。导流明渠截流前,他花了两年时间,通过水工模型反复试验和比较研究,提出双戗截流、分担高水头落差的良方。年11月6日上午,奔流千古的长江再一次被拦腰截断。

守护三峡:工程质量严格把关

三峡工程作为千年大计,国之重器,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要对人民负责,要对历史负责。

郑守仁曾说,我们设计标准是千年一遇,在有生之年可能都不会遇到这么大的检验,但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但设计上不能出任何差错,施工质量也要绝对一流。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郑守仁一刻也不曾离开。除了在办公室,最常去的就是工地,即使是除夕夜也雷打不动。他喜欢和一线工人交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但涉及施工质量问题,却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有工人偷工减料违背设计,哪怕是一条铁丝缠得不符合要求,他都会严厉指出。

年三峡大坝的第一方混凝土要浇灌时,郑守仁和同事发现有个地方平整度有问题,当场要求施工方修正,不达标不准开工。

年春节,左岸非溢流坝8号坝段进行基础验收。经过几个来回,大年三十仍未达标。正月初一一大早,郑守仁直奔现场,指出缺陷后对施工人员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峡主体大坝基础万万不能马虎。”直到施工单位将缺陷处理妥当,他才同意验收。

钟爱三峡:把家安在大坝旁边

郑守仁把一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水利事业,27年没有离开他挚爱的三峡。“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参与三峡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

长江水利委员会本部在武汉,但近30年的时间里,从三峡工程开工到建成再到运行,郑守仁都几乎没有离开过。他极少在武汉的家里待,他和爱人把家就安在离三峡最近的地方:三峡坝区十四小区的一套简陋工房,一住就是27年。

年和年,郑守仁先后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和原发性肝癌等多项疾病,连续做了手术。但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除了外出开会、看病,他一定雷打不动每天出现在三峡坝区的办公室。

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挂念不下的依然是三峡工程建设运营的资料整理。他说,“一定要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把三峡工程的资料总结好,这里有些是经验,有些是教训,要吸取教训,给后人借鉴。”

如今,万字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已送出版社,多万字的《长江三峡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雏形初现……而他的生命,早已和三峡融为一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8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