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较为生僻的名字,却流畅着六安人熟悉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老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溪,小到连名字都没有。但它给我的快乐却很多。我们山里的孩子,学龄前就开始干活了,采茶、拾柴,只要上山就有干不完的活。但小溪不一样,下去就可以捉鱼、摸虾、翻螃蟹。

小溪顺流而下,在它与一条大一点的河流汇合的地方,是单独的三间红砖房子——这是村小学的教学点,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一名老师教所有的课程。7岁那年,我沿着小溪走进了这里的课堂。

无名的小溪

9岁,上了三年级,从教学点进入了村小学。村小学是一座庙宇改建的,有5个年级5个班。学校离家大约有五里地吧,还是在这条河流的旁边。上学放学,每天都要沿着那条河走上两个来回。算一下,上小学的5年里,每年都要沿着这条河走上个来回。

初中学校与村小学隔着一座山。上初中最近的路线只能步行,要跨过那条河,再翻过一座山。当身高够得着骑自行车的时候,也会骑自行车上学。骑车的路线可以绕过那座山。有一天忽然发现,原来初中学校旁边的那条河,居然和村小学旁边的那条河,是同一条河。

高中学校,在隔壁的一个镇。镇子的旁边也有一条河,河面很宽、河水很清。它就是西淠河,是淮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淠河的西源。

后来,读大学、读研究生,两个城市都在淮河之滨。

工作以后,有了电脑和卫星地图,沿着门前那条小溪,鼠标一直点啊点、找啊找,发现了一个奇妙的巧合——从距离老家几百米的教学点,到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几百公里外读研的学校,原来他们都是在同一条河的旁边,而且是一步一步从上游到下游。

这让我开始对这条淠河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在试图探索和解读它。它从哪里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水量?家门前的那条河是不是也汇入了这条淠河?它是怎样一步一步流向大海?

从高中学校沿河而下约10公里,就是一个叫西河口的地方,也叫“西两河口”。东、西淠河在这里交汇成为淠河。再往下游,是连续5公里的宽阔水面,接着就是著名的淠史杭灌区淠河渠首工程——横排头水利枢纽。

横排头水利枢纽

横排头枢纽工程拦蓄和调节大别山北麓的磨子潭、佛子岭、响洪甸三大水库的下泄水和坝上区间来水,设计灌溉面积多万亩,可为合肥市、六安市和沿岸城镇提供优质水源。横排头工程与红石嘴、牛角冲和梅岭等枢纽工程一起,把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水系的杭埠河,发展成为三大灌区,并通过渡槽沟通江淮水系,形成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养殖、城镇供水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让淠河总干渠成为“人间天河”。

位于横排头枢纽的淠史杭工程纪念牌,其碑文记录了该工程建设的艰辛伟大——

“时皖西大地,江淮丘陵,十年九旱,灾荒频仍,为治水图强,综合利用,始建淠史杭工程。融三河为一流,汇五库为一体,实乃千秋伟业,举世闻名。一九五八破土动工,一九七二基本建成。壮哉十四春秋,动魄惊心。斯时正逢三年灾害,又逢十年文革,经济匮乏,备尝艰辛,八十万江淮儿女,经风沐雨,披星戴月,铁骨铮铮。十字镐,独轮车,肩挑人抬,跨壑填方,遇岗切岭,四亿工日,六亿土腾,五万里长渠,人造天河,血汗铸凝。三大渠首引水控制,七级渠道瓜结长藤,将军渡槽沟通江淮,倒虹吸流立交舟行,灌区库堰灿若繁星,古塘新河交相辉映,千亩良田五谷丰登,一千万人口畅饮甘霖,人水和谐四季滋润,恩泽皖豫,造福子孙……”

淠史杭工程纪念碑

刘伯承元帅曾为淠史杭工程题词:“淠史杭是这一地区广大群众作出光芒万丈的基本建设,给予子孙的长远幸福和全国的雄伟示范。”并为横排头工程题词“丰收之源”。

淠史杭工程的减灾、灌溉、供水等功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淠河的航运历史。现在,淠河是不通航的。但是淠河沿岸的一系列地名,却印证了淠河曾经辉煌的航运历史。

“埠”这个字,本意为停船的码头,引申指有码头的城镇。例如安徽的蚌埠,就是淮河之滨的港口城市。淠河在横排头枢纽的上下游,也有两个带有“埠”字的地名。一个叫麻埠,一个叫苏家埠。

现在的金寨县麻埠镇,是在年由原响洪甸镇更名而来。而原来的麻埠,已经沉在了响洪甸水库水面几十米之下。老家的一些村民,就是上世纪50年代的响洪甸库区移民,他们也曾提起过老麻埠街的繁荣。其实,麻埠街的繁荣应该超出了这些库区移民的口耳相传。麻埠地区,很早就以出产茶和麻而著名。北宋时期,麻埠街是全国十二茶市之一。清朝时还建有湖北、江西、旌德、宁池等会馆,其繁荣可见一斑。如今,麻埠镇依然是“六安瓜片”茶叶的核心产区和重要集散地。

苏家埠镇,如今只是六安市裕安区的一个普通乡镇,但却有着千年历史,素有“小南京”之称。历史上,苏家埠码头水量充沛,可以四季通航,大小船筏都能停靠,逐步发展为皖西山区货物集散和转运中心。鼎盛时期,码头云集各种船筏近千。雍正三年()徽州会馆碑铭记载:“苏家埠是姜、茶、麻、竹木、瓜果之第。白浒圩、韩摆渡、苏家埠、八里滩等保素为产麻之区,行青岛、营口,通日、俄诸国。”镇内建有陕西会馆、山西会馆、湖北会馆、徽州会馆等。民国年间,美孚石油公司在此开设有代销点。西、北大街及沿河一带,船行、茶麻行、粮饼行、车轿行、搬运行、旅馆饭店、茶楼酒肆比比皆是。

老淠河这条“茶麻古道”的出口,就是淮河边的寿县正阳关。明嘉靖《寿州志》记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帝筑城屯兵于此,东接淮颍,西通关陕,商贩辐辏,利有鱼盐,淮南第一镇也,今设有收钞关。”这个“淮南第一镇”,曾是“中华八大名关”之一。如今,它也是“八大名关”中唯一一个区划建制仅为乡镇的中华名关。

淠河上下,水涨水落,沿线城镇的命运也随之潮起潮落。每想到此,总难免心生感慨。

淠河六安市区段风光

现在,书桌上正放着一张“淮河流域图”。总觉得,它像极了一张大地的经脉图——淮河干流,像是一根大动脉,又粗又直;左岸的的洪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沱浍河,右岸的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支流如网,蜿蜒绵长。特别是从安徽区域的地图上看,这些经脉,连接了皖西大别山和黄淮平原,又将皖北大地与省会合肥、与皖南长江水系沟通。这不也是安徽的经脉吗?

淮河流域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5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