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与北伐中国古代南方政权是怎么利用河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军队行军打仗,后勤补给多依靠牲畜托运或借助河流进行运输,但是我国南北地理各有差异,自然物种各有不同,南北军队兵种也因这种差异而各有侧重。北方以骑兵为主,擅长野战冲锋,南方以步兵为主,擅长乘船水战。那么,南北方在进行战争的时候,河流与季节对战争进程是否有影响,偏安南方的政权又是怎样利用这些因素打仗的呢?
天时和地利:南方政权征战必须考虑的因素
西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甲骑具装的出现和骑兵战术的变化,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战争的成败往往在于对骑兵合理使用,而作为对抗北方政权南下的南方政权,由于缺乏骑兵,军队结构以步兵主,在与北方政权的多次作战中常处于劣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南方军队在进行作战时常考虑利用南方多水网、江河纵横的地利,夏季多雨的天时,集中力量对北方政权进行征讨,例如桓温北伐前秦、前燕政权,刘裕北伐后燕、后秦政权,均在作战中充分利用了河流与季节变化的有利条件,实现了南方政权对北方作战的胜利。
长江-淮河-黄河之间江河水网纵横,是古代战争后勤运输的重要通道黄淮水系与江淮水系的地利
河运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运输手段,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方政权的军队如果想要快速从长江进入淮河水域,又由淮河进入黄河水域,就必须利用天然和人工开凿的水域。在黄河-淮河-长江之间,有以下路线可以选择:首先,从长江进入淮河可以利用春秋末年吴国开凿的邗沟,这条运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可以使用;其次,从淮河进入黄河可以利用淮河支流泗水河,沿河溯流北上至彭城(今徐州),然后再从彭城通过汴水至黄河荥阳段水门口进入黄河或是自泗水向北而上,进入济水再入黄河。
通过上述江河水道,南方政权的军队可以通过船只将作战部队及后勤给养快速运送到北方中原战场,极大节省自身的人力和粮食消耗,避免在进军途中与北方骑兵的正面冲击。
雨季的天时选择
季节的变化对南方军队的作战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应对北方骑兵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南下时常选择在秋、冬季出兵,因为在这两个季节,一方面南方粮食已收获方便出动骑兵在战场征集(抢掠)粮食,以战养战,就粮于敌,减轻后勤补给压力;另一方面,秋冬季节,南方江河水道结冰封冻,易于骑兵部队快速行军,同时减少军队因气候湿热造成疫病等非战斗减员。
面对北方政权的南下侵扰,南方政权若想反击或北伐中原,往往会依赖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天时。南方政权出兵北伐时,往往会选择在雨季或夏季出兵,因为只有在雨季涨水后才能保证通往北方地区的河流水量充沛,满足航运的适量要求。即使当天然河流堵塞或改道,也能快速通过人工修筑,疏通的方式,提高航道水位,保障通航。同时,由于南方士兵多来源于江南水乡,习惯水上生活,不耐北方严寒,雨季或夏季出兵也能避免因气候寒冷导致水土不服战力下降。
作为南方政权作战的主要考虑因素,水运的地利和季节的天时是保障南方军队顺利北伐,确保战争进程不因不利的自然因素而被阻碍的重要条件,但是,如果只以江河地利与季节天时作为作战的必胜条件,南方政权就一定能取得北伐的胜利吗?
人和:战争胜利的第三因素
古代作战,除了天时与地利外,还必须注重人和因素,所谓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桓温北伐时充分利用了河网对军队后勤补给及快速行军的地理以桓温北伐为例:桓温在公元年第一次北伐前秦苻健政权的战争中,军队从荆州出发,利用汉江流域水系发达的地利溯汉水北上至淅川,然后弃舟登岸,攻占武关跨秦岭进入关中与前秦军对峙。此时正是五月,东晋军队因军粮不足,准备在关中地区征集军粮,但是被前秦军采取提前收割小麦、坚壁清野的策略所阻止,六月晋军粮尽,桓温只能退兵,北伐失败。
桓温第一次北伐虽然有后勤补给困难、粮食不足的不利因素,但是战争的进程并不全以良好的后勤为基础,尤其是对抗北方政权骑兵来去如风、飘忽不定的战术时,只有以快打快,发挥将领士卒的必胜信心,才能确保胜利。反观桓温,晋军进入关中前后长达两个月,他本人却迟疑畏战,丧失战机,才是北伐失败的主因。
以刘裕北伐为例:公元年二月,南燕慕容超袭扰东晋淮北地区,大肆掠夺而归。作为对南燕慕容超南下劫掠边境的反应,刘裕三月即决定出兵征讨,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四月,刘裕率军成船从建康出发,经运河驶入淮河,继续溯泗水北上,一个月后至下邳,此时,如果按照之前桓温北伐的经验,晋军应当继续北上彭城(今徐州),再利用进入雨季的有利天时,溯流行至高平郡(今山东巨野县南)登岸,步步逼近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省青州市),这也是之前晋军依托水网江河河道进行作战的打法。
但是刘裕却一反晋军之前作战的惯例,率军在下邳弃船登岸,沿沂水北进,翻越沂蒙山区,迅速进军至燕都广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避免了晋军坐船北上,水运运输速度慢,贻误战机,给南燕军以准备时间;二是考虑到从下邳至燕都广固之间沂蒙山区地形陡峭、树林茂密,南燕骑兵不易展开冲击,有利于晋军步兵行军;三是只要晋军快速到达南燕都城周围的平原地带,对方毫无准备,后勤粮草可以就粮于敌。
按照上述计划,刘裕迅速率军在六月进入鲁北平原,在临朐之战中击溃南燕军主力,而后兵围广固,公元年二月,经过八个月围城后攻破燕都广固,至此山东青齐地区首次在东晋政府管理之下。
河流与季节:战争的非决定性因素
古代冷兵器作战,胜败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统帅和士卒的战阵素质通过桓温与刘裕进行的北伐战争可以看到,作为以步兵为主,擅长行舟水战的南方军队,一方面在战争中必须要注重河流与季节对战争胜败的影响,另一方面必须明确河流与季节因素作为战争中的地利和天时并不决定战争的胜败,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在于统帅的意志力和士卒的士气。同时,随着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开发程度逐渐加大,气候环境和域内江河流域水系的变化,南方政权在战争中对河流与季节因素的依赖逐渐减弱,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南方政权战争中,河流与季节因素已不是进行战争的主要考虑因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