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历史地理中枢十六
中原聚合性的地理结构:向心力由此产生
(18)守江必守淮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全长近千米,是中原农耕帝国抵御游牧、狩猎民的第二条防线。淮河作为四渎之一,是比较宽的河流,淮南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对来自北方的游牧骑兵入侵会造成很大的阻碍。淮河距离长江尚远,就算淮河防线没挡住对手,南方政权也有足够的做战略缓冲的余地。
守江必守淮,淮河和长江唇齿相依。历史实践证明,单靠长江防线是防不住北方骑兵南下的,没有淮河防线,江南的都城南京(或杭州)被攻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历代东南立国者,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整个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防御体系。依托淮河和长江,其攻守、进退都是以江淮为基础。凭江而立,凭淮而守,守淮河可藉淮南的广大地区作为防御纵深;长江和淮河相表里,发挥着双重屏障作用。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被总结为“守江必先守淮”。
淮河一线有几个军事重镇,西面以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为主,东面以淮阴(今江苏淮安)为主。南方势力守住这两个重镇,基本上可保淮河防线的安全。
顾祖禹总结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又曰:“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者莫如守淮。”淮河至长江地区水系茂密,支流众多,淮河支流颍水,涡水,泗水等,淮河的终点洪泽湖是长江以北大型湖泊,长江可藉淮南的广大河网地区作为战略纵深。
淮河流域①“守江以为家户,备淮以为藩篱。”
三国时期,曹魏占据淮安,走淮安水路至长江北岸,直接威胁到吴都南京;淮河压根不在孙权手上,魏吴之间的结局早已注定,东吴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长江南岸是京口(江苏镇江),京口以西不远,就是南朝的国都南京。
长江的防御是纯被动的,淮河则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意义。出淮河正面,争于中原四战之地,攻守形势缺乏依托。
淮河平原是北、南交兵的主战场。黄河中下游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既有广阔的原野,又有纵横的江河水道。秋冬季节,大地坚净,广阔的原野适于北方铁骑驱驰,利于北方骑兵发挥其野战之特长;春夏时节,江河水涨,利于南方发挥其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
“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南方政权拥有淮河,则可拥有长江以北的一道最好的屏障,窥伺徐州、山东乃至中原。北方政权拥有淮河,可以牢牢地卡住南方政权的脖子。无论是南朝陈、南唐还是南宋,衰败直至灭亡都是从丢失江淮开始的。
自三国孙吴之后历来经营江南的政权都牢记“守江必守淮”的经验教训,力图将防御中心部署在淮河流域。
晋室南渡后,对淮河防线特别重视。各次北伐中,祖逖、桓温、陶侃等人能够与盘踞淮河两岸的流民武装和地方豪强以民族大义搞好“统战”,淮河成了东晋北伐的军事基地和军事防御的最前线。
东晋立足江东,仍以收复中原为号召,淮南作为北伐中原的一个前进基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于江淮之间。前秦皇帝苻坚为了南伐东晋,出动重兵争夺淮南地区。结果在寿春一带遭遇了东晋的顽强抵抗。苻坚对这一防线无可奈何,晋军将领谢玄指挥水军等机动兵力,利用水路与苻坚大军展开决战,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前秦经淮河淝水之战一败,顿成崩溃之势。东晋因有淮河而胜在淝水。
宋室南渡,凭借江淮之间的缓冲优势,熬过了金太宗到海陵王的数次南侵,甚至面对蒙元军队也能苦熬数十年。
长期固守,只能进行纵深防御或机动防守,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淮河就显得格外重要。
南方势力进攻北方,亦可沿泗水北上,出淮泗争山东,而后再图中原。历史上中原统一一般都是由北至南;明朝由南至北统一中原,进而统一全国,极为罕见的。
无数历史证明,守江必守淮。
守淮的南方政权往往能偏安长久,甚至北上争雄;守江的南方政权却很难长期支撑,大都是些风雨飘摇的短命朝廷;一旦江北大军
云集,如汤泼雪之势赢得胜利。隋灭陈,北宋灭南唐莫不如此。
江淮,南北必争。对于偏安一隅的江南小朝廷而言,“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因而“守江必守淮”成为划江而治者奉若圭臬的原则。
②荆襄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渡江必须有船;有船还是不够的,大军渡江必定声势浩大,准备工作旷日持久。南方王朝,半渡而击之,轻易就把你消灭了。作为古代的技术兵种,水师和陆地上的步兵、骑兵完全不同。要将水师建立起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古代技术条件有限,大型船舶不可能在内陆造好后,再长途运到水里,船只必须沿河建造;2、必须控制一条颇具规模的河流,这条江不能是长江,北方人水师士兵需要与船长期训练磨合。水师训练旷日持久,在长江里造船练兵,完全是让南方王朝当活靶子。
训练水师的河流、湖泊必须和长江相连,打仗了,才能把战舰开到长江。
中国历史上,南宋与蒙元的战争可谓空前。蒙元在襄阳与南宋死磕的原因就容易解释。中国有哪些河流在北方王朝势力范围内?又和长江连通,一共有两条,两淮地区的邗沟,荆襄地区的汉水。所以南方王朝想要守住长江防线就必须将邗沟和汉水纳入自己的防御圈。只要守好了这两个地方,北方是没法渡江的。守卫邗沟就必须守住两淮地区。
两淮全部被南宋所控制,两淮水网密布,严重限制骑兵机动。两淮防线有缺陷,淮扬运河与北运河相连,一直延伸到北京。北方王朝,依旧可以在北运河中训练水师。
汉水虽长,但无论对于南宋还是蒙元,争夺的焦点只有襄阳。南宋控制了襄阳就控制了整条汉水。襄阳像个旋转门,随枣走廊连通江汉平原、通过方城垭口连接淮河平原、通过汉江通汉中、通过武关道连通关中。
蒙元打不下襄阳,隔壁是大别山,马队不易通过山路(大别三关),大别山有武胜关、平靖关和九里关三关,南北朝以此为界,互有争夺。
反之,蒙元占领襄阳,就能沿着汉水或随枣走廊到江汉平原。
北方政权如果适应不了水网密布的两淮和荆襄,可以打川渝盆地的主意。打下川渝盆地等于直接控制了长江上游。在川江里安安心心的造船和训练水师。战争爆发高屋建瓴之势顺流而下。西晋灭东吴,走的就是这条路。
破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关中通巴蜀的路线大致有五条,子午道、傥骆道过于凶险,只适合小队人马通过,大军无法行进;另三条道路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地势相对平坦,但只要筑城而守,依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楚汉战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邦假意从褒斜道进军,实际偷袭陈仓道,从而占领关中。
蜀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从祁山道进军的只有两次,实际上是从陈仓道进军的。
蒙宋开战之初,蒙军三路进军,首先陆战,年11月蒙古西路军阔端进攻陇西,川渝失去屏障。阔端从陈仓道进军,南宋名将曹以闻先后在阳平关、鸡冠隘重创阔端,蒙古军最后狼狈从陈仓道撤军。川蜀防线坚固和险要。对于蒙古人来说襄阳虽然是坚城壁垒,但比丛山峻岭的川渝,水网密布的两淮要好对付得多。襄阳失守后,宋军再也无法阻挡蒙古铁骑的步伐了。
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意思是,襄阳失守后,争夺天下已不太可能,但还是可以保全东南半壁的,此时防守的重点在两座城市,武昌和荆州(江陵和鄂州);与北部的崇山峻岭不同,江陵与川渝盆地的道路相对平坦,控制住江陵,可保川渝无事。江陵也是进攻襄阳的跳板,一有机会,就率军北上收复失地,南宋名将机动防御大师孟珙就是这么做的。襄阳陷落后,南宋兵无斗志,江陵是不战而降的,鄂州也没有做有效的抵抗。
南宋守住了淮河(把淮河变成类似无人区)但没守住江汉。蒙元军队攻陷襄阳,顺江而下年灭亡南宋。
③江南政权立足于东南的政权,依托长江便利的水路交通西通巴蜀、中经荆襄、东连吴越,上中下游之间相互呼应,攻守形势相互依托,使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三吴之富裕,足以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北面两淮地区为攻守进退之所,以攻以守,皆当以建康为根本。健康连接南北,荆襄、巴蜀足以屏护上游,可藉河流为运输线。岭南多山和丘陵,气候炎热、降雨充沛,古代一般把犯人流放到岭南。再往南,一半是大山,一半是大海。
现代长江经济带年占中国GDP46.5%,是大国兴起的基础;年长江航运实现干线货物运输量29.3亿吨,长江航运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