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最新发现,禹会遗址尧舜之都露出一角,
(作者:赵辉)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8月21日在相关座谈会上表示,我国持续实施“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已启动。
10月19日在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李伯谦提出了“夏王朝的确定,是探索五千年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这样一个大课题的基石”的观点。
10月28日,“禹会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在“夏之兴也以涂山”“禹会诸侯于涂山”脚下的禹会村隆重召开。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禹会遗址新发现城址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伯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赵辉教授等众多史前考古学家出席会议。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队领队在会上详细介绍了禹会遗址城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禹会村遗址年发现“祭祀台”、年发现两段台基和若干解剖点构成了闭合的城垣,西城垣和南城垣被淮河侵蚀,北城垣现存长度米,东城垣现存长度米,据此推测城址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张东指出,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内包含丰富的人类生活遗存,城址外围万平方米范围内龙山文化遗迹散布,反映龙山时代淮河中游地区人口加速增长和集中化的社会背景,也是淮河流域史前城市化的记录。
博士认为,禹会村遗址考古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一是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案例,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提供实物资料;二是古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大禹在当地的记载以及当地关于大禹的传说,这背后反映了淮系族群早期发展的重要信息,禹会村遗址所处的龙山时代恰恰是探索古史传说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关键时期,其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无疑将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历史学研究提供新资料和新视角。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所长、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陈星灿研究员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将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作列入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要支点。他希望以禹会村遗址这个淮河流域唯一的夏文化研究基地为依托,全面展开夏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新篇章。
在考古专家对禹会遗址新发现城址交流会前,考古专家们登临淮河之滨的涂山之巅,纵览涂山周围的山川地理地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赵辉教授表示,探寻考古遗址周围的地气,是进行考古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得到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探寻评估考古目标的价值意义。
对此,笔者赵辉对于北京大学赵辉教授所表达的文化历史研究观点,感同身受。
探寻五千年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离不开对夏王朝夏文化的研究;夏王朝的建立是在尧、舜、禹先天下之忧而忧,前赴后继、公而忘私治理天下洪水的基础上;洪水的产生,与当地的气候、降雨、地理、地貌有着密切关系;大禹治水是夏王朝建立、中华文明高速发展的起点。
我们不能到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去寻找洪水的起因,不能到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去寻找洪水的踪迹,也不能到高山高海拔地区去寻踪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与自然的基本法则。大禹治水就是解决人与洪水的关系,水往低处流是人类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往高处走可以避开洪水的侵害,人类也不需要治理洪水;常年的水汇之地就是湖泊,也不需要人类去治理,那是自然湖泊,天地的一部分,是各种生物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环境。
因此,大禹治水所要改变的只能是一个特殊环境,这个环境是一个水汇之地但不是大湖泊,是一个人们无法移居高地的地方,是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是一个可以满足人类从事渔业走向农耕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温暖雨水充沛的地方适宜早期人类生存。当我们站在涂山之巅,纵观涂山周围的天气与地气,气候宜人,万物生长,草木茂盛,无不显示勃勃生机。
如果考古专家们能在年8月初来到涂山之巅,所看到的将是另一副景象“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草木茂盛,蛇龙居之,下民其忧”,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景象将尽收眼底。现在洪水已经退去,大地又恢复了正常情景,天、地、人各安其所。
-年前,正是我们探寻中华文明的尧舜禹时期。涂山脚下、淮河之滨的禹会城墙遗址考古新发现,与中国文献典籍记载中的尧舜禹时期人们遭受大洪水的情景,高度吻合,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再现。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内包含丰富的人类生活遗存,城址外围万平方米范围内龙山文化遗迹散布,不是正反映出龙山时代涂山地区人口加速增长和集中化的社会背景吗?
“夏之兴也以涂山”,文献典籍记载与禹会城址考古新发现的高度重合,残存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大面积尧舜禹时期的文化遗存与尧舜都城所面临的洪水侵害如出一辙,不正反映出尧、舜二帝全力治水的迫切性吗?禹会遗址周围丰富的河流湖泊,为前期华夏先民提供了生存提供了稳定安全的渔业资源;周围富饶的土地、纵横的河流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与水利资源;中国南北气候的交叠地带、温湿气流交汇地区,形成充沛降雨,为万物生长提供合宜温度雨水。涂山禹会遗址所在的气候、地理、自然,无不体现了天气、地气、人气的独特性,成为诞生中华文明、华夏文明的摇篮。
水聚之地就是天下,人聚之地就是中国,纵横的河流为方便人们交流提供了平台,人类交流就产生文化。华夏文化、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自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要破解中华文明的产生源头必须多学科合作,从天气、地气、人气、物气方面深入探讨禹会遗址的特殊性。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相结合,遗址与环境相结合,人文与地理相结合,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破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必将水到渠成。
《濠州七绝.涂山》宋.苏轼
(苏轼自注: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
川销攴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和子瞻濠州七绝涂山》宋.苏辙
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
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
探寻华夏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曙光已现,尧舜之都已露一角,伟大的华夏文明发源地,必将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延绵不断。(作者:赵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