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将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成果解读中

6月19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题召开厅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交流(扩大)会再次进行交流研讨。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作《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专题辅导。会上提出,江苏将加强联合攻关、注重宣传阐释,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解读中华文明。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有22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国排名第三,有13处国家大遗址、25处省级大遗址,无锡鸿山、阖闾城、扬州城、高邮龙虬庄遗址等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地域文明史的重要物证。

要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大统筹组织力度,强化多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重点做好淮河下游、太湖北部、太湖西部等史前时期,以及吴文化、汉文化、六朝文化等历史时期课题研究,努力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问题,形成一批体现江苏特色的重大成果,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并积极争取有更多重大成果纳入考古中国项目,不断增强江苏考古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强调,加强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既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统筹推进,厅党组已决定成立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领导小组和顾问专家组、指导专家组,即将印发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和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任务分为9大项,其中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的地域范围从长江北岸至新沂河附近,以顺山集文化、青莲岗文化、龙虬庄文化等为重点,揭示聚落变迁、社会组织结构演变规律,探讨该区域内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太湖北部文明化进程研究旨在厘清距今——年该区域“古文化古城古国”发展脉络,明晰张家港东山村崧泽文化遗址和常州寺墩良渚文化遗址等高等级遗址在社会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阐释该区域在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价值;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旨在全面掌握以骆驼墩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分布范围和规律,细化骆驼墩文化内涵、分期和类型,探索研究其源头和发展去向;宁镇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重点明确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内涵,构建宁镇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标尺,探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除上述4项史前时期项目外,历史时期也有5项江苏特色项目入选,其中吴文化吴国形成与发展研究以城址、高等级墓葬、大型聚落为重点,揭示吴文化、吴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脉络,阐释吴文化、吴国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汉代郡国城址和陵墓研究重点推进以下邳城和楚王陵等为代表的汉代聚落、诸侯陵园考古学研究,阐释汉文化与汉王朝制度发展演变中的江苏特质,突出江苏在两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六朝城市与文明研究将开展相关城址、陵墓、宗教、运河等专项调查勘探和综合研究,阐释六朝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凸显其对东亚文明进程的重要影响;唐宋元明港口与对外交流研究重点梳理张家港黄泗浦、太仓樊村泾、如东国清寺等遗址考古资料,开展扬州城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揭示“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遗产群的特征,树立江苏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文化标识;江苏盐业考古研究将揭示古代盐业生产工艺、运输管理的演化,阐释盐业“产、运、销”框架体系,实证江苏地区古代盐业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要加大对文明探源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宣传力度,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利用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等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用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阵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综合运用媒体报道、新闻发布、编撰通识读物等手段,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生动鲜活、通俗易懂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江苏篇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校对盛媛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3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