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历时八年,这位最关注普通人的
有这样一条河流,它哺育着整个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地,共约万人口。
到今天,北京市民打开厨房水龙头,每一滴水中都有70%来自这条河流,而在天津则是全部。
它的名字是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
一段尚在自由流淌的汉江,云山苍茫,江水迅疾。不久将成为平静的库区。袁凌
摄
汉水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在历史上,汉江同样地位卓然。它北面通往关中地区,西南邻接着四川地区,自古以来便是长江流域与其他地区的连接通道。
汉水在《尚书》《诗经》中皆称汉,刘邦于汉中兴起,一统天下,即以汉为国名,后衍生出汉族、汉子、汉服等词汇。而作为这一切起源的汉水,却渐渐在历史中湮没。
著名作家袁凌,身为汉水的儿女,将这条河流的过往、现在与未来,写成了一本新书《汉水的身世》。
袁凌曾是特稿记者、媒体人,凭借多篇特稿作品和调查报道,获得过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非虚构作家、《新京报》年度致敬作家、单向街年度青年作家等诸多荣誉。
这一次,袁凌历经八年,爬梳多地文献,走访各方人员,百余张亲摄珍贵照片,写就一本深情的汉水之传。
南水北调的宏图,移民的望乡,航道的兴衰,“鱼与渔”的惆怅,河流的清浊……这是汉水与“汉水人”的身世变迁。
袁凌的非虚构写作:匍匐在这片土地上
袁凌出生在陕西安康一个名叫“筲箕凹”的山村,“筲箕”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种盛饭用的竹筐。四周岭际是完整的界限,北边是秦岭,南边是巴山,汉水流过,“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密封的瓮里”。
出巴山,渡汉水,过秦岭,出潼关。年,袁凌考取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重庆晚报》当了四年的记者。
来到《重庆晚报》,袁凌开始新闻长报道的写作尝试。他参与过三峡蓄水、丰都城搬迁、重庆开辟新水源等事件的深度调查,也见证了各种各样的死亡,有大人物,也有不名一文的叫花子,有思想家,也有脑瘫的儿童。
袁凌
年,袁凌的职业写作从调查报道转为特稿。
《血煤上的青苔》收录于其特稿作品集《青苔不会消失》,直白地书写了一个个同矿井一起破碎、炸裂和坍塌的家庭。胸部以下的脊椎神经被逾吨重的煤块切断的王多权,哑炮爆炸事故后面色发青、双目失明的邹树礼,在丈夫遇难后和男人们一起抬石头维持生计、却不幸被压死的夏秉强的二儿媳……
从遇难矿工和他们的家人开始,袁凌的目光渐渐拓展到其他地域、阶层和群体的人们,面向那些像青苔一样“不那么干净但是有生命力”的个体,刻画他们和困境苦苦争斗时的面容,捕捉和倾听无数个跌宕起伏的命运回声。
《青苔不会消失》,袁凌著当然,也包括那些稚嫩的声音。年春天,袁凌和一位来自公益组织的摄影师赵俊霞搭档,开启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探访城乡儿童生存境况之旅,采访记录最终集结为《寂静的孩子》出版。
《寂静的游戏》,袁凌著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大病……本该像瀑布一样奔腾喧嚣的孩子们,却在贫穷、脏污和疾病一起熠熠发光的院落里哑口无言。袁凌保持着一贯对真实的体认,还原并复述孩子们的“寂静之声”,传达生命喧腾的声息和无处不在的湿润。
野夫这样评价袁凌的写作:“袁凌的写作,始终直面底层社会的冷与无奈,冰刀般地划破时代表象之华丽。在众多写作者都调脸不顾脚下这块土地之凉薄时,他依旧匍匐其上,尽其体温以图敷热那些悲寒之生命。”
袁凌对大地生活的固执,对普通小人物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