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脉众多,唯独秦岭敢称中国龙脉,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名山大川数不胜数。然而在五岳称雄的中国,却唯独只有秦岭被称作“中华龙脉”。

从地图上看去,与淮海相接的秦岭恍若戏水的游龙,竟是真的栩栩如生!

翻阅我国的古籍名著,名家也极度推崇“天下龙脉出昆仑”这句话。而秦岭,便是昆仑的一条支脉。

大好河山之下,为何秦岭敢称“中华龙脉”呢?它的地位究竟是多么的重要呢?

一、一脉承神州,文明始于斯

秦岭之名,磅礴大气。在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前,秦岭又名“昆仑”,这二字又显得神秘飘渺;而在先秦时期,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翩翩风骨呼之欲出。

直至秦朝二世而亡,两汉兴起,司马迁才第一次写下了“秦岭”这一个名字,并称赞它是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大阻”。也正是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问世开始,“秦岭”这个称呼才正式被确定下来。

也正是从两汉时期开始,“天下龙脉出昆仑”这一句话在各朝历代之中广为流传。众人将秦岭视作神仙休憩养乐之所,认为秦岭便是中华龙脉之始。

从地图上看去,秦岭横亘在华夏民族的腹地,呈东西走势,东面与淮河相接,而淮河又奔腾向东海。将地图拿远一点再看去,完美衔接的秦岭淮河一线就恍若巨龙吸水的美妙画卷一般。

(秦岭淮河一线)

而秦岭不仅仅是像龙,它实实在在的孕育了中华文明,涵养着我们这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史学家更是盛赞道:“一座山脉,半部中国史”,秦岭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龙脉。

从时间线上看去,五千年上下的华夏文明始于黄河流域,黄河的一大支流乃是渭河,而渭河的源头正是秦岭——取之不尽的高山冰雪融水使得渭河千年来奔流不息。黄河若是失去渭河,水势恐将绵软无力,能否孕育出华夏民族,也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华夏民族依山傍水而生,经过时间的孕育,周王朝在秦岭脚下建都,命名为镐京,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省西安市。周王朝奠定了我国千年传承的基础,东、西两周历经近年刚才退出历史的大幕,留下了灿烂的西周礼仪。

(秦王扫六合)

春秋战国时期,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虎视神州,何其雄哉!秦始皇仍然选择在秦岭脚下建都,拉开了我国大一统王朝的序幕。

等到到了三国魏晋时期,刘邦依托秦岭之险,接连与项羽交战,最终入主关中,奠定两汉四百年的基业。

再说起万邦来朝的大唐盛世,它的都城——长安城同样在秦岭的脚下,唐朝历代皇帝更是选择在秦岭脚下安眠入土,这也就造就了赫赫有名的“关中十八唐帝陵”。

“得关中者得天下”,秦岭就像一位沉着的老者,见证着我国十三个封建王朝的起起落落,见证着华夏民族从懵懂无知走向辉煌的文明之路。可见无论是文明萌发的种子,还是封建王朝的兴起,秦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尤为重要。

(秦岭位置)

同时,无数的中华文化也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在秦岭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华山以险著称,是道教的发源之地;神秘莫测的终南山,是老子讲学,传授道家思想的圣地;看似平平无奇的的五台山,则是佛教信徒的景仰之所……似乎每一座山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段辉煌而深刻的文化。

秦岭虽然在地理意义上分割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但是它并没有真正阻隔彼此的交流,反而是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华夏文明,“龙脉”之名,当之无愧。

“龙脉”在斯,经时间之孕育,“龙气”也就随之而生。

二、一岭分南北,龙气聚于斯

作为神话中的“龙”,腾云驾雾、掌管风雷雨雪似乎都是信手拈来的易事。龙可以改变天气,而秦岭凭借着独特的地形,也丰富了我国的气候。

(巍峨秦岭)

绵延数千余里的秦岭阻隔南北,气吞山河,令人叹为观止。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在秦岭淮河一线落叶生根,无数的朝代在秦岭南北侧安身立命,生生不息。

向秦岭北方望去,极目远眺,尽是万里平原,“八百里秦川”巍峨大气,偶尔出没的山地和高原也物产丰饶;而如果坐镇秦岭,向南远眺,丘陵、高原、平原等各式的地形应有尽有,“天府之国四川盆地”更是羡煞旁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秦岭风光)

秦岭不仅仅是口头意义上的南北分界线,更是标准的气候分界线。秦岭北坡就像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一样,巍峨峻峭,犹如被斧子劈过的天幕,硬生生的阻挡住了冬季南下的寒风,也阻挡住了夏季北上的暖湿气流。

北阻寒风,南遏湿气,秦岭也因此形成了多样而变幻莫测的天气。风雷雨雪、烈日炎热,生活在秦岭之上的人们一天就能经历一个遍。

在秦岭的北坡,凛冽的寒风连续数亿年冲击着它,黄土高原也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雕奇观;

在秦岭的南麓,丰富的降水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各式各样的珍稀物种将之视作天堂。

倘若没有秦岭横亘在那里,如今中国的气候恐怕将会发生巨变。就比如说与中国纬度相近的美国,他们国家的腹地是中央平原,没有高大的山脉阻挡,这就导致当冬天降临之时,暴风雪就会从北方肆无忌惮地冲击到南方,停电、积雪、严寒……各类极端天气数不胜数。

而我国得益于秦岭的坐镇,在冬天的时候,南方不至于过于寒冷;在夏天的时候,北方不至于过于炎热。

如此绝妙的气候分割,不仅令现代人感到惊奇,就连古代的诗人也忍不住吟游一番。

游历秦岭之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将晚霞比作锦绮,罗邺则将烟岚比作画障,《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则将洒满秦岭的皎洁月色比作皑皑白雪。诗人们用生动新奇的比喻手法,勾勒出秦岭如画般的美景。

在唐代诗人们眼中,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秦岭有不同的美。

春回大地之时,“三十六峰晴,雪销岚翠生”,生机勃勃。

烈日炎炎之时,秦岭中却是“树作帷屏阳景翳,芝如宫阙夏凉生”,清凉宜人。

金风送爽时,秦岭则是“九月山叶赤,溪云淡秋容。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

天寒地冻时,又有“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之胜景。

(险峻的秦岭)

在艳阳高照时,可遥望“三十六峰危似冠”;夜深人静之时,又是一番“嵩台月照啼猿曙”的景象。

诗人们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秦岭景色进行艺术加工,体现出秦岭多姿多彩的美,更体现了秦岭“龙脉在兹”的雍容气度。但秦岭不仅仅以“自然”角度的鬼斧神工示人,其在历朝历代中,都是政局安稳的关键所在。

三、一岭佑中原,川陕形势重

最早的秦汉时期,开创两汉基业的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这一故事的发生地就是秦岭。

至南宋时期,金军得陇望蜀,对于川陕地区虎视眈眈。但是借助秦岭之险,南宋在秦岭一带设立了三座关隘,并新修了五大城池,顽强地阻挡着金军的进攻。

(秦岭)

依照秦岭而建的“三关五洲”成为了南宋抵御侵略的最后屏障。毫不夸张地说,若是没有秦岭,南宋早已覆灭。

而历史的走向也印证了这一点:金朝被蒙古消灭之后。不可一世的蒙古士兵在秦岭一线与南宋陷入鏖战。面对着实力远胜于自己的敌人,南宋占据山川之险,死守数月,最终还是败了。丢失秦岭之后,四川随之沦陷,南宋一步步陷入愈发被动的境地。

由此看出,在秦汉乃至唐宋时期,秦岭便是分割南北的主战场,得秦岭者得天下。

等到明清时期,秦岭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所在的川陕地区变成了通行全国的枢纽。但不变的是,川陕地区的局势,仍然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安危。川陕动,则全国危。

(秦岭)

在当时,借助于秦岭地区陆路交通、自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的便利,邮驿、漕运、盐运等各种贸易物资的运输,以及不同人群的往来,秦岭对封建王朝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驿通四方”“邮传万里”,偌大的中国,仿佛在秦岭普遍的“流动”中前行。而秦岭,便是中原大地的心脏地带。

凭据当时的地理局势而言,坐拥秦岭的四川具有核心和边缘的双重身份,四川陆路交通以成都为中心,至重庆府可转水陆两路入湖广、北可去陕西、南过金沙江可入云南。

此外,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倘若率兵顺流而下,则江南地区危在旦夕,“是故欲取江南者,必先取巴蜀”。因此,秦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等到明朝中期以后,我国著名史学家祝先生表示:

“秦岭一带已成为入藏主要驿站的新起点。至此,秦岭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并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奠定了基础。”

(秦岭位置重要)

因此,尽管坐拥秦岭的四川僻处西南一隅,但在地理位置上西北连秦陇,西南通滇黔,东南接荆楚的优势,使它在封建王朝中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没有一个王朝不在此地派遣亲信驻守。

乾隆《大竹县志》评价秦岭:“益州雄据江汉上游,为西南之阨隘。”《春明梦余录》则是道出秦岭的重要性:“秦岭,天下绝险……可守一当百。”

巍峨三千里秦岭,见证无数王朝的荣辱兴衰,见证南北争霸的得意与落寞。尽管时过境迁,但是秦岭的地位仍然重要。他就像一位耄耋的长者,温柔的看着神州大地的起起伏伏。

结语:

而除去秦岭如前所述的辉煌之外,它还有令人津津乐道的另一面:因为独特的气候条件,秦岭之上物种丰富,各种珍稀的动植物恍若寻常玩意儿;秦岭之下则是蕴含着丰富的矿藏,同时经过亿万年的滋养,土地甚是肥沃,可以说全身都是宝。

(秦岭上的珍稀动物)

再加上秦岭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兴衰起伏、见证着战火的纷飞与飘摇,秦岭被称为我国的龙脉,便是当之无愧的了。

参考资料:

光明网.全面守护“中华龙脉”生态安全[N].年4月。

江阴县气象局.秦岭:华夏文明的龙脉[N].年5月。

郭茂全.兰州大学文学院.行走、哲思与诗意的审美遇合——评王若冰历史文化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行》.天水师范学院学报.,30(03)。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9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