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生业格局下的
摘要:凌家滩文化中凌家滩和韦岗两处遗址的动物遗存保存状况较差,动物考古的种属鉴定和数量统计数据存在“偏差”,不利于科学解读该文化史前生业状况。我们以区系类型的观点为指导,将其放诸于长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文化框架内,从生业发展的角度对该文化获取和利用动物资源的方式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凌家滩文化史前居民已开始家畜饲养,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野生资源,作为中心聚落的凌家滩遗址中家畜饲养或已成为主要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其重要性要较狩猎和渔捞方式为重,家养动物来源多样,除本地供应外,也可能存在周边一般聚落的输入;一般聚落以韦岗遗址为代表,家畜饲养方式所占比重可能略低。凌家滩文化的年代为距今年~年,它在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由动物遗存着手开展动物考古学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该文化史前居民在特定环境下对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进而探讨生业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古代动物群在死亡之后掩埋地下,会受到埋藏环境的影响,埋藏学因素甚至会严重干扰我们对古代动物群进行复原。在对凌家滩文化中凌家滩和韦岗两处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动物遗存整体埋藏状况较差,认识到这与当地酸性土壤不利于动物遗存的保存密切相关;此外,土壤粘性较大,骨骼破碎且包裹其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如干筛法、湿筛法和浮选法等均不能很好地采集小型或破碎动物的骨骼。由此,在实验室鉴定和分析阶段,动物考古学种属鉴定和数量分析的结果就出现了明显的“偏差”现象,譬如:动物种属构成偏于简单、各种属动物的相对比例严重失衡等。如何对凌家滩文化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偏差”数据进行校准?袁靖先生主张用区系类型的观点指导动物考古学研究,以揭示不同考古学文化独特的物质性特征:“所属年代相同、所处区域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之间,各自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区别较大;同一区域、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前后关系的考古学文化之间,往往存在延续或继承关系,有一定的同一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生业状况,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以更为科学地复原凌家滩文化史前先民获取和利用动物资源的方式。一、长江下游地区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生业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观察凌家滩文化地处长江下游地区,与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也存在密切文化联系,因此,笔者重点着眼于这两个地区,借助于已发表且经过较为科学动物考古学研究资料,探讨史前居民获取和利用动物资源的方式。早在年,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还相当有限,夏鼐先生已指出要
上一篇文章: 淮滨淮河二桥又有新动态,目前正在 下一篇文章: 蚌埠淮河船闸07月18日综合信息船队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