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份,南北仅有一江之隔,没想到却隔出
之前跟无锡朋友聊天时,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字“内斗”,当时我一团雾水,也没有细问缘由。直到前几天,突然想起这个话题,由于好奇,一查之下,还真是让笔者猝不及防。
在翻阅大量资料,走访大量江苏(民间网民)的前提下,笔者写了今天这篇文章。
苏南、苏北的界线?
以淮河为界
我们国家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淮河水系作为全国七大水系之一,可以说是历经磨难,淮河作为一条大河曾一度没有自己的入海口,而且长期受到黄河的“排挤”和“霸占”。没办法,最后,为了给淮河诉苦,不得已开了一条人工入海口…在今天江苏的滨海县和射阳一带。
淮河在到了江苏的洪泽湖之后,便一分为三。一部分去了北边的支流,一部分去了入海口,大头则汇入了长江。
所以很多人可能就理所应当地认为,苏南和苏北的界线,实际上和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是一条,是以淮河为界线。持有这种说法的大部分是省外人的,也就说不少非“江苏人”的观点。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被广泛承认。
以长江为界
用长江来划分苏南和苏北,是很多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也算是官方比较承认的一种划分方法,另外,长江也算是地理上的一种分界线。
如果这样划分的话,苏南就包括苏州、无锡、常宁、镇江、南京(有争议),这5个地级市,而苏北就包括徐州、盐城、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淮安、泰州,这8个地级市。这样加起来正好13个。
但是,“通扬泰”,便会高喊一句:我们也是鱼米之乡啊,我们不是苏北!心里十分“难受”,于是,苏中呼之欲出…所以更乱了…
然而,这只是严格按照长江这条地理分界线来划分,现实又非如此。
根据江苏省政府最近的发展规划文件,江苏又被分为了苏北、苏中、苏南。
其中,苏北有5个城市,分别是,徐州、宿迁、淮安、盐城以及连云港。苏中三个城市,分别是南通、扬州和泰州。而苏南的5个城市就是上面所提过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这个划分很有意思,整个江苏以苏中为“轴对称”图形,这样,为了大家考虑,还避免有失“偏颇”,良苦用心…
放到年之前,南京和镇江又被划到了苏中,所以这个划分别提是有“多乱”
但是,在江苏的历史上,又有南京既不属于苏南也不属于苏中这种说法,原因是语言!
以文化和语言为界
这种说法,应该算是很多苏南人的心声了,在民间,也广受民间人士推崇。
在民间认为,讲吴语的为苏南,而讲江淮官话的为苏北。当然苏北在最北边,还讲北方话。这算是一种“狭义”上的苏北概念。
其实,归根结底,笔者认为:划分一个区域还是风俗和语言的问题。
就像我们国家南北的划分一样,不是强行用秦岭淮河一线把中国南北分开,而是这条“线”以南和以北,百姓的风俗文化不同,所以才会有了南北方的界定。
在历史上,吴语俗称江东话,江浙话。其所指代的就是吴(越)文化,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以及安徽南部等地,大致是这个区域。后来吴国被勾践复仇吞并,吴国也就变成了越国。但是“乡音未改”。
所以,若真要是按照吴语来划分,苏南就只包括苏州、无锡、常宁等地了,而不包括南京和镇江。这也是“老苏南”,不承认其他苏南城市的理由之一…
其实,通过以上的分析,也能看出江苏省之所以内斗的原因,不过要真讲起来,这个背锅侠,不得不背。
关于苏南和苏北的历史
明朝设南北直隶
可以从明朝说起。(幽默点不至于乏味)
明朝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建都南京。为什么要建都南京?因为离他老家安徽近啊。当时朱元璋为了方便统治,以及对老家做点“贡献”,所以划出了一大片的土地,来拱卫京师,人们把这片土地称为直隶,后来又被称作南直隶。
为什么称作南直隶?因为他的儿子朱棣不干了,我的家在北平!
所以,叔叔发动了靖难之役。
侄子说“叔叔,你可以不仁,我不能不孝”,然后叔叔就把侄子“缴械”了。于是乎,朱棣也搞一个“陪都”出来,后来陪都建好之后,一声令下——给我迁都,就这样,把都城迁到了北平。为了向他爹朱元璋看齐,于是乎,以北平为中心又划了一大片土地,(子要类父啊)称为北直隶,同时北平改名为北京。
清朝担惊受怕
后来明朝灭亡,到了清朝。
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心里十分忐忑不安。吃不好睡不好,心里每天犯嘀咕,万一有一天汉人想通之后再把我赶出关外,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我不要!
于是,拆吧…
废除南直隶,再造一个江南省,但是江南省实在是太大了,管不过来啊,所以一分为三,设立三个巡抚,分别是凤阳巡抚、江宁巡抚以及安庐巡抚,简称“三足鼎立”。
在年左右,这个江南省被划分为两个布政使司,一个是江南右布政使司(主江苏)、一个是江南左布政使司(主安徽)。此时江南省的左、右两位布政使,以及两江总督都驻扎在江宁。这就是“督抚同城”的例子。(南京牛逼)
江苏、安徽名字由来
在年左右,又变了。
统治者对江南还是不放心,于是在次年,江南又被瓜分了…(笔者保证最后“一”次瓜分)
原来只管苏南五府的江宁巡抚,地盘已经挣到了整个现在的江苏省面积。凤阳巡抚和安庐巡抚也合二为一,成为安徽巡抚治下的地盘。然后又更名:江南右布政使司改名为江苏,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江南左布政使司更名安徽,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这就是江苏和安徽名字的由来。
现在是这样一个局面:安徽布政使在江宁(江苏),江苏布政使在苏州,两江总督的驻地也在江宁,这可能就是徽京的历史来由吧…(堂堂一个安徽省,省会在江苏…)兄弟一家亲啊…
是不是有点乱?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的时候,中环绕了十三圈才把自己饶回来…
到了乾隆年间,好嘛又改了…
江宁布政使呼之欲出
安徽布政使不能留在江宁,这成何体统!于是安徽布政使又被迫搬到安庆。那江宁就剩下两江总督了,江宁诺大一个经济大“省”竟然没有政府?开玩笑吗?!
于是有人开始向乾隆进言:我大清不差公务员的钱。乾隆一拍脑袋,对啊,搬太麻烦了,直接另设一个吧,于是江宁布政使呼之欲出了…
从此以后,江宁和江苏(苏州)两家是阡陌纵横,却老死不相往来,你管你的,我管我的。
名义上二者同为江苏省,实际上是两个“政府”。这就是郭沫若笔下的一个省份,两个省会的现象。
年,慈禧老佛爷提出,百姓反映太乱了,哀家也理不出头绪,干脆划江而治吧…
于是在长江以北搞了一个江淮省,苏南苏北再次“各自为政”。
终于等到建国之后
在建国以后的三年里,苏南苏北依然是以“行政公署”的形式存在。
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苏北行署区(驻泰州)和南京直辖市(单列来源)。据说当时抗战时期的根据地也是互相独立的。
年,南京直辖市被撤销,苏北苏南两个公署被合并为江苏省,省会定为南京。(终于统一了…)
在当时,江南省在明清时期,赋税占据国家整个财政的三分之一。实力雄厚,不可不惧,所以容易被削,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变故。
通过江苏省的历史不难得出,省内大家互不认同,不能紧紧怪经济差距大,他们是有历史背景的。
毕竟,有句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啊。
苏南、苏北经济差距大的原因
交通的差距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一句真理,没有路,就无法进行商品交易,贸易产业更无从说起,商品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交通线。
纵观苏南,铁路纵横,不乏有像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等等大行的铁路干线,还有些也正在建设当中,市和市之间也有高铁、动车相连。至于高速公路那就更不用说了。
反观苏北,只有最近几年开通几个铁路支线,在年之前少的可怜。比如徐州到盐城的高速铁路,连云港到镇江的高速铁路、连云港到淮安段的铁路等等。,相比于苏南的铁路线,苏北在时间上,滞后性太久了。这严重影响了苏北经济的发展。
拿最出名的京沪铁路这条线来讲,在苏北,也只有可怜巴巴的徐州才能“沾光”,而其他点基本都在苏南。
地理区位优势
苏南靠近上海,靠近长三角。
苏南在全中国最发达的贸易地区,长三角经济开发地带,尤其是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和金融龙头。上海的辐射作用之大,可以一直延续到苏南,甚至是内陆的重庆。
上海对苏南的带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上海拥有大型港口,同时,上海是全国的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还有上海浦东等新区的高科技技术,上海可以随时向周围城市源源不断输出高科技、工业原料,以及新型技术人才。
同样,苏南也可以跟上海进行不断地商业贸易往来。比如现在所说的江浙沪。
而苏北基本被排除在外。
其次,在上海规划的大都市圈中,苏南中的苏州和无锡都榜上有名,而苏北就只能是望眼欲穿了。苏北虽然有个连云港,但是价值并没有被挖掘出来,被上海港和青岛港挤在中间的滋味并不好受。
政策的严重倾斜
说句实话,苏南的政策真的是太优越了,在之前,苏北的政策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少得可怜,不过现在好多了。
就拿土地指标方面,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耕地红线”。苏北大部分为限制开发区,苏南为优先开发区。江苏的耕地红线任务基本都给了苏北,因为苏南是工业基地,苏北相对于苏南,工业基础薄弱,只能被迫承担耕地红线任务。
没有土地,就没法建厂,没法建厂,就不能带动经济,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是一个链条的问题。
人才虹吸效应
苏南几乎是很多“苏北人”的向往,人往高处走,皆人之常情。谁不希望留在发达城市,无论是工资水平还是社会保障以及其他配套设施都比欠发达城市要好太多。
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家”情怀的人,但是毕竟是少数。
大城市造成的虹吸效应如今是越来越明显。可以对比看一下四川的成都、重庆、广东的深圳,湖北的武汉,这些常驻人口大城市,人口增多的同时,必然带来人才的涌入。而人才推动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需要人,哪怕是自动化呢?
苏北人口大量涌入苏南,人才流失严重。其次苏南又靠近上海,人才优势得天独厚。这样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虹吸效应并非不可逆转,如果有一天苏北经济“复苏”,人才也会再次流入。
其实还有很多原因导致了苏北和苏南的差距,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以及篇幅的问题,就只能说到这。比如政策。政策可以贯穿所有,比如交通、投资、贷款,金融、还有税收(苏南的免税区和试点区远远多于苏北)等等。
文章的最后,笔者想说,如果你是苏南人也不要高高在上,如果是苏北人也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毕竟,江苏省是个经济大省,经济全国第二。即使把“贫穷”的苏北,单独拿出去,也并不比全国其他省份差,我们还是要有自信。
每一个省份都有贫富差距,都有政策差距,这并不仅仅指江苏省。
笔者相信,有朝一日,苏北的经济会赶上来,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毕竟“砌墙的砖头,后来者居上”,千万不要小看苏北的潜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