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整理徒步汉江寻源,1994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本文应该是在年徒步汉江时在原《十堰日报》连载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后收入拙著《我难忘的N个隐秘之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当时知道了汉水有三源,去了其中两个。

年,发现嶓冢山古源显然最短,倾向于认为更长的南源玉带河,似乎更符合源头条件。

至年漂流汉江,便请了几位专家论证,决定在南源立了碑,在玉带河边的宁强县城开漂。

没想到,年,又去了第四个源头。

嗯,第四个。

又冒出来一个!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很复杂。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又很简单。

很多事情,越来越不敢多说。

费劲巴拉纠结这源头,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实用价值?

有时候想想,也真是挺无聊的。

电脑里找出了年给现《十堰晚报》的新闻底稿,有描述,也有背景资料,一并附后,存在此。

还有一篇当年收藏的论文,也一并存在此。

(汉江,船,很快就只能记忆了吧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漂流汉江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徒步汉江寻源

·文/图税晓洁

年作者和同伴历时两个多月,抵达史书中记载的汉江源头嶓冢山石牛洞.

三千里汉江,有人称她为中国的多瑙河。这条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其干流流经秦、鄂、豫三省,流域面积涉及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重庆等六省市,流域内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年入海量。很早,人们就把她同长江、淮河、黄河相提并论,称之为“江淮河汉”。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汉江是目前我国受污染最少的水系之一。国家已决定加高湖北丹江口水库大坝,将汉水引入北京,实现南水北调。

本文作者曾与《十堰青年报》记者王青沿汉江徒步行走了两个月,对汉江有了一些较为详尽的了解。当时,我们为此行起了个冠冕堂皇的名号:“徒步汉水摄影考察,南水北调——向北京送一口干净的水。”

那次旅行走了两个多月,拍了几千张照片,现在想起来,最难忘的当是汉江寻源了。

作者在史书中记载的汉江源头嶓冢山石牛洞.《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作者在史书中记载的汉江源头嶓冢山石牛洞.《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汉江探源远比我们预想的困难。

那日别了陕西勉县的诸葛定军山后很快就走出了汉中盆地。前行又是大山,此段路甚好走,国道基本沿汉江而行。进山约行20公里至勉县炭市场,一河穿越紧连的铁路、公路二桥北来,此即出自陕西凤县紫柏山的沮水,至此汇入汉江已流了多公里,为不争的汉江北源。

再前行一、二公里,又一河南来,水量与西来的汉江不相上下。此为资料上所载的汉江南源玉带河。从行前及在汉中探访的资料来看,再西行不远即可达史书所载的汉江正源嶓冢山石牛洞了。汉江由此往上当称漾水,《禹贡》曰:“”。

沿江上行,水越来越小,走约40公里到宁强县烈金坝乡时已成一条溪流了。打问路径,几位老乡先指点着看了一古桂,巨枝七出,形若华盖,说:几千岁了,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查资料:此古桂当为唐建禹宫时所留。

又问嶓冢山,老乡不知。再询汉源,老乡曰:汉王山呀,刘邦来此拜过水的地方?进汉王沟,跟着河一直走,十里就到……便依老乡指点从古桂旁进山谷沿溪北行,溪谷并不深,山坡不陡也不高,无奇花异木,低处有玉米地和稻田,无甚佳景。

水愈走愈小,极清,水迹越走越难找,走着走着面前就站了一座山,腰间有一处甚奇,白花花的一片崖亮闪闪的剌眼,找户人家一问,果然,那就是石牛洞。

便赶着去爬石牛洞,洞并不奇,二、三米深的样子,上下左右方圆不到十米,没有想象中的飞瀑水帘,仅从一龙头状的钟乳石尖上有滴滴水丝一线下溅。找石牛,有一大石勉强可视作牛状,背上也有字,模湖不可辨。传说此字为大禹手迹,有考据家也还考据出为“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八字,但据我们依资料分析,此八字似为宗教祭祀活动所留更为可信。

宁强古为羌族聚居地,旧时多起义,而那时兵戈之争少不了拜天拜地,河源自是拜祭佳地,宁强旧名即为宁羌。——时值正午,拍完片,二人跪拜,放松这些日子来总绷得紧绷绷的神经。为王青过生日。无酒无食,说王青你就多喝点汉源水吧,这个生日只能这样过了。

二人默默地在石牛洞前躺了一会儿,揉揉眼,下山,说继续革命。去探一些出版物和汉中人士近年提出的另一汉源。复回烈金坝,南行10公里从一个叫宽川的地方弃公路复东行,入石钟沟,溯流而上,此水为漾水的另一分支五丁北峡水,流量及长度皆非石牛洞的那股水可比。

出金牛峡,过禅家河坝,经干溪沟至冯家营,再穿猪嘴崖,北折过凉水泉,抵冉家坝,渐行水量渐小,后来就有点不敢确定怎么走了,干脆缘溪登上冉家山的一个大山梁顶,人说此梁即为五丁北峡水之源了,也即此种说法的汉源。此时俯瞰脚下,我们昨日走过的大安镇历历在目,

按方向算,我们又折回来了。

走完了两个文字资料上所能找见的汉源,我们刚稍稍喘了口气,在宁强县采访时,该县县志主编宋文富先生又提出了汉源的第三种说法:玉带河源才是真正汉源。

(94hj汉江南源玉带河的瀑布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怎么办?走一趟吧。次日清晨离宁强沿川陕公路南行20余公里到黄家岭的叉路口,再上乡间土路西北行10余里到一个叫朱家河的地方,这时已找不见路了,便沿河边乱石蹦跳前进。

行不远即见一瀑布飞流而下拦住去路,苍松翠竹红枫碧草倒映瀑下巨缸般的水潭,景色极美,忙兴冲冲拍照,拍完了却直叫苦。怎么前行?瀑布高10多米两边石头光溜溜的,极难爬上去。只好绕山。丛林中猴子似地穿行跳跃了近一个小时终于翻越了瀑布……前行,仍是绝好景色,但时间已下午4时,边走边拍,不敢多停。又遇三瀑,皆极壮美,越壮美于我二人也越难行,爬第3个瀑布时纯粹是攀崖,山体几乎是90度,抠住石缝,一步一步往上挪。最怕飞石下落,那日前行的我几次踩下的大石头擦着后行的王青头顶飞过。弄得王青不断大叫今日我命丧于尔手矣!……爬上第3个瀑布已近黄昏,按宋先生的介绍,再过一个瀑布才到汉源。怎么办?二人坐在水边一边抽烟一边喘气。离朱家河已走了五、六小时没见人烟,再前行如果仍是无人区又没带吃的。该如何是好?天马上要黑了,要再来点雨……但只有前行,反正已走到这儿了,怎么着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幸的是再前行溪边还算好走,走着走着竟有了人家。顾不得相扰匆匆前行,天擦黑时终于走到了第四个瀑布。再次翻越,峡谷豁然开朗,问老乡得知此处为宁强县阳平关区双河乡东沟村的邓家湾。距四川境内只有二里地。再前进一里抵海拔米的水池垭。

94hj汉江南源玉带河的瀑布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即为宋先生所考证的汉源。宋说玉带河水流长、流域面积、常流量等皆高出五丁北峡水数倍。但我们走到时水流已近干涸。

摸黑返回。饿得头晕,浑身轻飘飘的,到老乡地里拔了几个萝卜吃了,还是饿,早晨出发时每人吃了个馒头喝了碗稀饭。那已是10个小时前的事了。归来时弃河走老乡指点的山路,雨后的山道泥泞不堪,两只鞋很快全湿透了。天黑下来了,山里的风阴冷阴冷的,真正的饥寒交迫……21时许走到一个大村子找小店弄吃的,无。有老乡留着吃饭,饭时已过要现做,急着赶路,弃。

凌晨2时,终于走上川陕公路,砸开了一小店的门,吃了两袋快餐面一瓶罐头。——这算是此日第二餐,但如严格按时间算,却应算次日早餐了。再往回走时脚掌已疼得不能触地,

踮起脚尖迈着芭蕾步3时许回宁强住处忙脱鞋挑脚上的泡,一看,只有死皮竟没起泡,至此沿汉江走了两月,脚掌已磨得很厚了。坐在床上撑起眼皮记日记,肚子又咕咕叫,爬起来打开昨日买的过期快餐面,干啃了。

年漂流汉江时,经专家论证,我们决定从玉带河开漂。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次日睡到下午起来,二人叙说究竟何为汉江正源?不敢定论。按所行距离、水量看,玉带河源蛮象。但从资料上看,玉带河又短北源沮水许多。再仔细翻资料,又添一疑惑:清康熙年间的《石泉县志》载:“汉江,南条之巨津也,发源嶓冢山,为漾水;东流至武都,始名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武都在何处?古郡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置,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南地区各县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地。

——如此说来,汉源、嶓冢山又将由宁强上溯数百公里了。年,有人曾在《地理知识》杂志上提出过一种说法:“以前的嘉陵江上源,由北南至阳平关附近,不是继续南流入四川,而是东流入汉江的。如今阳安铁路之地,就是一条被遗弃的河床……翻地图,巧的是嘉陵江的上源之一即名西汉水,又看那条西汉水,刚好流经“武都”辖地……但宁强县志办宋先生否定此说,理由之一即为依现今地貌难以成立……便自叹我等学识浅薄,也叹此行日程已满,财力物力已不允许再做进一步探究,只好再留个问号了。

又叹学术界怎至如此?连个汉江源头也成悬案?害得我等东跑西颠,越跑疑问越多,把汉江源跑成了一团乱麻,难以向关心、支持者回答个明白。

归途中,我们俩个“汉人”谈起此事,心中惶惶的。在汉中时,汉中籍著名诗人刁永泉称:说起来我们汉民族的称呼与这条江关系密切,当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后,深深怀念秦岭那一侧他发家的汉水故地,即把自己的朝代定为汉朝,人民即为汉人,汉族称呼由此而来,慢慢约定俗成。——那么,依现在的某种风气牵强附会来说,汉江也该称我们的“母亲河”了。可我们至今仍连母亲河源自何处都还弄不明白,是否真有点不该呢?

不知道,我们要忙的事情太多了。

返回城市后,翻旧报纸,刁永泉先生年9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作了篇《汉江寻源记》,这次旅行刁先生和我们聊过,他也没探出个所以然来。刁先生在该文末尾写道:“我只好叹口气往回走,如来时一般茫然无所知,觉得那个‘汉’字依然神乎乎地在心里打坐。”

有同感。

初稿于年深秋

94hj史书中记载的汉江源头嶓冢山石牛洞一带的地貌。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图片说明:

94hj作者和同伴历时两个多月,抵达史书中记载的汉江源头嶓冢山石牛洞.

94hj作者在史书中记载的汉江源头嶓冢山石牛洞.《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94hj史书中记载的汉江源头嶓冢山石牛洞

94hj汉江南源玉带河的瀑布

94hj汉江南源玉带河

94hj汉江上游风光紫阳县城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嶓冢山石牛洞下的古桂,巨枝七出,形若华盖,说:几千岁了,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查资料:此古桂当为唐建禹宫时所留。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汉江上游风光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汉江民俗,街头汉江上游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hj安康大水库。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汉江上游风光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历史上,汉江曾水灾频繁。蜀河古镇。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汉江上游风光。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汉江石泉水电站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03汉江上镇水的铁牛。历史上,汉江曾水灾频繁。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汉江风光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汉江边的一座道观,汉民族称呼与这条江关系密切,当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后,深深怀念秦岭那一侧他发家的汉水故地,即把自己的朝代定为汉朝,人民即为汉人,汉族称呼由此而来,慢慢约定俗成。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94hj史书中记载的汉江源头嶓冢山石牛洞一带的地貌。

新闻原稿:

汉江源头有新说:

在秦岭太白县发现汉江新源头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本报讯(记者税晓洁)一支由测绘专家、探险家、新闻记者组成的考察小组,日前实地考察汉水古源嶓冢山石牛洞、南源玉带河、北源沮水以及一直被认为是支流的褒河后,依“河源唯远”的原则确认:褒河为汉江正源,源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山脊附近,陕西太白县境内的一片手掌状山地中的一眼泉水。

新汉江源头即为褒河源头,具体位置在陕西太白县嘴头镇塘口村境内,源头坐标:东经度22分30秒,北纬34度09分38秒,海拔米。——这次考察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博士重测全球江河庞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说:“河流的源头位置及长度和流域面积等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地理信息数据,也是对河流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各类文献资料中关于河流源头和长度的数据都存在问题,已无法满足人类对精确的地理信息的需求,需要以现代对地观测技术为基础进行更新。”

“不是河流本身的长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是现代科技提供了刷新大河数据的手段。”

刘少创解释说:“以前,河流长度的量测,主要依靠的是地图和曲线尺。计算机出现以后,开始使用数字化仪等,但是很多河流流经的区域没有大比例尺地形图,因此很多河流的源头和长度是依据不够详尽的小比例尺地形图得到的,在加上人为因素,使得目前全球大河源头和长度数据非常混乱。现在,运用具有长度量测功能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河流长度量测,我们得出了以上这些最新数据。”

实地考察完成后经刘少创仔细测算,得到以下结论:以新的源头为起点,汉江比以古汉源为起点长千米,比以沮水为正源长20千米;比以玉带河为正源长41千米。按照这个最新数据,汉江全长应为千米,其中褒河千米,褒河以下千米。

在刘少创之前完成的重测全球江河庞大研究项目中,世界排名前十的大河数据曾发生惊人的改变,根据他的研究尼罗河全长公里,为世界第一长河;亚马逊全长公里,名列第二,从而结束了人类对究竟何为世界第一长河的困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根据他的最新研究结果:黄河长度为公里,比以前的数据长出公里;黑龙江长度为公里,一举跃身世界公里长河之列。这些数据已经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国际湄公河委员会等重要机构采用。

三千里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号称中国的多瑙河。历史上,先民将其与长江、淮河、黄河相提并论,称之为“江淮河汉”。千百年来,其源头却令人迷惑,围绕着中国早期经典《尚书》中《禹贡》里的一段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古人甚至争论了两千多年。直到唐宋时期,陕西汉中嶓冢山之说才基本确立。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汉中参与抗金战争,他多次实地考察后,留下“嶓冢之山高插天,汉水滔滔日东去”、“嶓冢山头是汉源,故祠寂寞掩朱门”等诗句。之后,汉中西部宁强县嶓冢山为汉水源头,长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当代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均持此说,并被写入大、中学教材。近年来,南源玉带河又被认为是正源,当地已在此开发汉江源风景区。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年,本报记者曾实地考察嶓冢山古源,发现无论从长度还是水量,都显然不具备作为源头的条件。年,由十堰电视台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汉江生态文化漂流考察队出发前也曾为源头问题迷惑。专家组成员著名地貌学家、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唐邦兴教授、柳素清教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王方辰教授、长江委汉江水文局原局长苏业助等,分析资料、图上作业后意见也并不统一,依水量和长度将起漂点定在南源玉带河。漂流队到达陕西宁强县实地考察后,基本否定了嶓冢山古源为正源,并在玉带河畔树立了“汉江源”纪念碑。

当时,本报记者曾随“汉漂”探险组走完如今的汉江源风景区的三处瀑布,又翻山越岭走了几个小时,山谷中出现了农舍青烟,是离汉江源头最近的一个自然村,叫赖家坝。在村民的指引下,又徒步一个多小时,黄昏时分,终于到达水池垭的一个小瀑布下。只能走到这里了,再找这个瀑布的源头,时间上是不允许了。后来在地图上查到瀑布上的山梁叫黑洞梁子,从这里再跨几步,就可进入四川省的嘉陵江水系。也就是宁强县的有关资料上记载说这汉江源头——金家坪乡西北隅曹家林以北一带。用GPS测得汉江南源这个瀑布的地理坐标为:东径°05′59″,北纬32°14′,海拔米。(在1∶10万地形图量得的地理坐标为:东径°08′,北纬32°41′海拔米)。目前在当地的《宁强县志》中的有关记载是:玉带河是汉江的源流,发源于宁强县西北箭竹岭水池垭。境内干流长87.5公里,流域.8平方公里,据史志记载,县北嶓冢山石牛洞为正源,另有源于五丁关至陈家大梁一带的石钟沟之说。近几十年,经专家多次踏勘论证,《辞海》年版,正式确定汉江源流为玉带河。目前,宁强县城已改名汉源镇,玉带河源已经成一个风景区。

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撰的《长江志》中说:汉江有北、中、南三个源头。如按“河源惟远”,以发源于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西部的北源沮水为正源。但查阅陕西《凤县志》、《留坝县志》却对此均无记载。

本报记者全程参与了刘少创研究员组织这次最新的汉江源考察,到达沮水源头时,发现已经成为一条季节河。

本次实地考察还发现,关于汉江源头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又很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事情。年,记者徒步汉江时查阅清康熙年间的《石泉县志》载:“汉江,南条之巨津也,发源山番冢山,为漾水;东流至武都,始名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武都在何处?古郡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置,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南地区各县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地。——如此说来,汉源、嶓冢山又将由宁强上溯数百公里了。年,有人曾在《地理知识》杂志上提出过一种说法:“以前的嘉陵江上源,由北南至阳平关附近,不是继续南流入四川,而是东流入汉江的。如今阳安铁路之地,就是一条被遗弃的河床……翻地图,巧的是嘉陵江的上源之一即名西汉水,又看那条西汉水,刚好流经“武都”辖地……

近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周宏伟发表论文称:汉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公元前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夺古潜水河道下泄,又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和龙门山以北“大泽”的相继消失,到约8世纪,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完成。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不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是大地震导致河道堵塞后堰塞湖水发生溢流侵蚀的结果。

对照史料,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大洪水,是在汉江上。《汉书·五行志》载:汉高后三年(公元前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之后数年,汉江仍是泛滥不断,同一本《汉书·五行志》还记载说:汉高后八年(公元前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余家。南阳沔水流万余家;汉后元三年(公元前年),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汉水出,坏民室八千余所,杀三百余人……而《汉书·五行志》载:公元前年,汉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至。,这一切的背后,竟然很可能真是地震导致是罕见的河流袭夺,之后,古汉水源变成现嘉陵江西汉水源之说,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背景资料:

关于江河源头,学术界至今并无统一的、严格的标准,相互争执不下的局面常常出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以下这十几种观点:1、河流长度,所谓河源唯远论;2、流量,以河流水量最大者为河源;3、长度和流量;4、流量和面积;5、干支流排列;6、流向方位论,河道顺直,地理位置居中的为河源;7、河谷的地质构造和河谷形态。河流发育期河谷形态论;8、各种因素综合考虑;9、河源地势论;10、历史传统、流域面积、源头形势论;11、一源论;12、多源论。

比如长江,先秦经典《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延续千年,直到明代伟大的徐霞客指出长江上源为金沙江。金沙江又源自何处?直到民国年间,教科书上还写着“江河同源”,认为长江、黄河均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几十年后,谬误才得以纠正,年新华社正式发布消息:“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公里,而是公里……”不仅我国的长江、黄河,非洲国际河流尼罗河在不同文献记载里,长度在公里上下浮动;密西西比河既有美国密西西比河委员会公布的长度公里,也有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公布的有公里、公里等不同数据;南美洲国际河流亚马孙河在全球万里长河中河长最富争议,其长度数据有介于公里与公里间的多种。依据前者,亚马孙河为世界第一长河,并且是世界上惟一超过公里的河流,依据后者,该河长度则不仅不及尼罗河,而且不及长江与密西西比河,仅列全球第四。

——出现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关于河源起点及河口止点位置,各有不同观点。同时,使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按不同的标准勾绘河道以及采用不同的量算方法,所得的结果也自然就有差别。

首先还是是源头,也就是一条河流的起点究竟在哪里,到底哪一条才是正源?

学术界至今并无统一的、严格的标准,相互争执不下的局面常常出现。对此,刘少创自重测大河之始,就明白问题的复杂。对于江河正源,学术界、河流主管部门、不同国家政府,往往都有各自的立场和理由,这是客观存在,也可以理解。他要求自己不尚争论,只求事实。自己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查清大河源头区的数据是最重要的,正源让别人去切磋好了,他只管找出河长数据,哪个长度最长,就是哪个。

在年由青海省测绘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省煤炭地质局、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等6家新闻媒体的记者组成的三江源科考队也曾迷惑:诸多权威机构中,谁代表国家来认定河流的正源?是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还是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对应的中国地理学会?在中国,大河问题,习惯于承认水利部的定论。长江,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说了算。黄河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说了算。那么没有专门“委员会”的澜沧江呢?那么由哪一家来验证确认呢?

刘少创担任首席科学家的这次科学考察引人注目,他说:“我们认为,就已经完成的考察而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RS)得出的这些结论,应该就是目前人类认识水平所能够得到的最接近真实的江河数据。在覆盖全球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已被广泛应用的当今信息时代,是用这些先进手段刷新大河数据,结束人类数万年来依河生存却不了解河源所在的历史的时候了。

刘少创认为,对于自己的这个课题而言,不管如何争论,不管大河的源头在不同的时期,按照不同的标准定在何处,但就河流的长度量测而言,应该从最长的支流对应源头量起,也就是在河流的整个流域中选定最长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支流对应的源头作为正源量测。而河流终点的入海口,他则定义为河口两岸外侧切线与河流的中心线的交点。

古源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北源沮水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拆迁前的古均州,均县镇。

真实探索税晓洁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