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涂山国助大禹治水功成,改变了中华文明历

白癜风医院拉萨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323254.html

文/诸葛平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大禹治水与涂山氏族结盟考

《山海经·海内经》: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淮水与涂山

《史记·夏本纪》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

《左传·哀公·哀公七年》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

《史记外戚世家》:“夏之兴也以涂山。”

古代很多史书文献上都记载着大禹娶涂山氏女的故事,还特别强调了“夏之兴也以涂山”。后来大禹在治水成功的时候又在涂山与诸侯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更加突出了涂山氏族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是涂山地名,或者涂山氏女与禹的婚姻关系而显得涂山重要,那么,我们华夏之祖黄帝的妃子嫘祖和西陵国应该比涂山或涂山氏更重要。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涂山或涂山氏女如此耀眼,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了年。历代以来,虽然有多种解读,但很少有人辩证的去看待大禹与涂山氏女的婚姻关系;大禹为啥要去治水,他为啥能成功,为啥过家门而不入,为啥要在涂山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为啥要在舜帝的谈话中提他与涂山氏的婚姻关系。

根据中国历史地理大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表》的资料得知:

新石器时代图表

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的黄河流域属于一开始的华夏文明核心区域(其他区域被称为四夷),山东半岛是一个文化区域,淮河流域是一个文化区域,三苗、荆楚的长江流域是一个文化区域,太湖周边是一个文化区域,辽东是一个文化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小的文化区域逐渐从中原地区退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山东地区和淮河流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先秦时代的华夏文化圈,也就是九州、中原、中国。淮河流域双墩文化(涂山氏部族)是淮河流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此,涂山氏族是一个有着年以上历史的古老部族,在华夏文化的融合中起着巨大地推动作用。

夏与涂山氏

《史记·夏本纪》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吴越春秋·無余外传》舜与四岳举鲧之子高密。四岳谓禹曰:“舜以治水无功,举尔嗣,考之勋。”禹曰:“俞,小子敢悉考绩,以统天意。惟委而已。”

《史记》和《吴越春秋》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它们讲了同样一件事。尧帝死了,治水首领鲧也被杀了,找不到担当治水首领的人。于是,舜帝就问身边的大臣,哪个贤能的人能够担当此任。众人就推荐鲧的儿子禹,禹那时候的名字叫“高密”,伯禹是以后舜帝封的。

尽管大家都给禹戴高帽子,说他要继承父亲的大志,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但禹并不愿意干。禹磕头请辞,说契、后稷、皋陶他们都比我有才能,应该让他们干。而舜帝很不耐烦的命令禹别多话,去办好交给你的事。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禹担任治水首领是被迫的,是推托不掉后才走上了治水之路。

《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吴越春秋·無余外传》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禹没有办法了,只能奉命带着一班人马去治水,顺江而下,逆河而上,济水,淮水都跑了。鲧治水不成功被杀禹很伤心,诚惶诚恐,生怕自己也会有父亲那样悲惨的结局。身体很疲惫,思想很焦虑。热闹的地方从来不去享受,能够居住的好地方也不进去住。常年在外奔波,有时候帽子和鞋子丢了也顾不上去拾回来。

由此可见,禹在治水期间是相当的悲惨,也是及其用心。只是,《史记》、《吴越春秋》、《孟子》三家史书说的治水时间不一样,那么到底是七年、八年,还是十三年呢?

《吴越春秋·無余外传》功未及成,愁然沉思。

禹辛辛苦苦治水七年,仍然没有成功。《吴越春秋》和《孟子》的七年、八年之说是一样的,并无多少区别,和《史记》的十三年之说也不矛盾。禹治水七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又干了五年才成功,这样理解就顺畅了。禹治水七年都未成功,心里很愁苦,怎么办?

《吴越春秋·無余外传》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

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复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始于霍山,徊集五岳,诗云:“信彼南山,惟禹甸之。”

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吴越春秋》讲,禹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伏案细读《黄帝中经历》,书中讲:在九山的东南方向,有天柱山,又名宛委山,是赤帝居住的地方。在天柱山峰顶,有一本书,记载着治水之法。

禹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在宛委山顶峰拿到了“治水秘籍”。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分析,文中的衡山是夏时代中原地区的衡山,而不是现在江南之衡山,因为那时候江南衡山是属于三苗地区。

这段文字再次说明了禹在七年时间里治水没有成功,到处寻找治水之良方,最终找到了。当然,根据《黄帝中经历》记载在宛委山顶找到“治水秘籍”只是一种托词而已。就如同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大楚兴、陈胜王”一样,“受命于天”而号令天下。

《吴越春秋·無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禹三十未娶,为啥呢,因为他一直都在治水的路上。身体很疲惫,思想很焦虑,随时都有被处罚、被杀的可能。怎么会去结婚呢,又有哪个敢嫁给他呢?从三十倒推七年,禹担任治水首领的那年为24虚岁。禹从一个青年艰难的走到而立之年,一心治水,要完成他父亲未竟的事业。没有任何精神和物质的享受,甚至连婚姻都耽误了。“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已经违背了传统和法度。以前没有什么,婚姻事小,而现在就不一样了,婚姻事大,不能违背传统。

《吴越春秋·無余外传》禹行使大章步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禹为啥在来涂山的前后反差这么大,因为涂山氏部族。涂山氏部族在淮河中游繁衍生活了年以上,依淮水而居,对水的习性认知水平很高,能够趋利避害,利用淮水为生产生活服务。禹在宛委山经人推荐,到涂山寻访治水人才和治水良方,心情豁然开朗。为了得到涂山氏族的鼎力支持,决定以政治联姻的方式结盟,使夏后氏与涂山氏成为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从而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双墩遗址

《烈女传启母涂山》启母者,涂山氏长女也。夏禹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泣,禹去治水,惟荒度土功,三过家门,不入其门。涂山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致令名。禹为天子,而启为嗣,持禹之功而不殒。君子谓涂山强于教诲。诗云:“厘尔士女,从以孙子。”此之谓也。

颂曰:启母涂山,维配底禹,辛壬癸甲,禹往敷土,启呱呱泣,母独论序,教训以善,卒继其父。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他在《烈女传》中对涂山氏女的评价非常高。涂山氏女独自抚养教育启长大成人,把启培养成一位德才兼备的储君,才使夏王朝的建立和延续成为可能。

禹虚遗址

《尚书·虞书·大禹谟》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史记·夏本纪》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v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尚书》、《史记》中描述了禹要治水,要管理天下百姓,还要征伐三苗,终成不朽功勋。其功德得到皋陶的敬重。正因为禹的事太多,涂山氏女才独自承担了对启的抚养教育工作,解决了禹的后顾之忧,成为后世敬仰的伟大母亲。

《左传·哀公·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据王吉怀《大禹治水之禹会诸侯考》所考,涂山下的禹墟为年前的大型祭祀活动场所。

禹为什么要把诸侯召集到涂山,又为什么要在涂山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因为禹和涂山氏族结盟后,治水事业进展顺利,五年后大功告成。禹治水的时间史书上有十三年之说,有五年之说,有七(八)年之说。实际上是24岁开始治水,到三十岁时都没有成功。与涂山氏族结盟后,又治水五年,才成大功,总共十三年。也就是说,禹在三十五岁那年召集诸侯在涂山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成为禹建立夏朝的转折点。禹利用涂山氏部族的力量向诸侯宣示自己的功绩和强大,使诸侯臣服于己。

《史记·夏本纪》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玄圭,水色之玉,功绩、权力的象征。帛,象征各诸侯图腾的旗帜或织品。各诸侯只有帛,而没有玉。有玉又有帛的称为“执玉帛者”。万国,九州、神州也,神州,中国也。“执玉帛者”就代表最高的王者。因此,禹执玉帛以号令诸侯。

那么,禹以什么合法理由来召集诸侯呢,理由就是祭祀。那又是什么祭祀活动让各路诸侯都能准时到场呢,就是由禹主导,涂山氏部族设计施工的劈山导淮工程竣工仪式。为了这个伟大的工程竣工仪式,召集各诸侯参加祭祀活动,没有哪个诸侯会不给面子的。于是,禹在涂山氏部族的支持下创造了历史。

涂山氏部族淮夷之祖源,涂山国、徐国、舒国之母部族。

《竹书纪年》载,禹划天下十二州为九州时,淮地为涂州(西周时演变为徐州)。

注释:1、女,汝。

2、锡,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0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