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并不需挖坟掘墓,民风民俗民遗同样可以
(作者:赵辉中国民族科学家)公元前年,荒淫征敛、穷兵黩武的商纣王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周武王利用商军主力攻打东夷的有利时机,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一举击败商军,商纣王身死,商朝灭亡。
周武王在灭亡了朝歌殷墟的殷商王朝后,乘势臣服了商王朝在东南方向的统治管理与军事征伐淮夷诸侯的大邑商城四方湖古城,并在此营建西周王朝统治东南地区的东都成周城,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武王去世后,年少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摄政“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三监及淮夷叛”;于是“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周成王令周公在四方湖古城营建成周城。周成王与周公“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实现了东方天下诸侯的安宁。
“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周康王即位后,遍告诸侯,向他们宣告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以申诫诸侯,写下《康诰》。由于在周公旦、召公奭和毕公高等贤臣的辅佐下,周成王至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周康王命令毕公高作策文,分出成周的一部分民众迁到郊区居住,写下《毕命》。
在康王十二年六月庚午日,新月初明。三天后,壬申日早晨,周康王离开镐京,到达丰邑,把成周的民众交给太史毕公管理,命其安治于东郊。“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毕公高由此成为西周王朝成周地区的最高实际管理者,代周康王管理西周王朝的东方诸侯地区。
西周王朝的成周城为淮河流域的四方湖古城,而非洛阳洛邑,统治管理着东方四方诸侯国,那么,在四方湖古城有历史传承能证明这段辉煌的中华民族历史吗?
在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的南端,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毕巷子。毕巷子的特殊之处在于村子内没有一户人家姓“毕”,毕巷子的村名与村子的村民姓氏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见,毕巷子的村名必然来自于历史的传承,而非一个自然姓氏村。
在毕巷子的北面为四方湖古城村的古街,民间传说为“玉帛街”,其历史文化内涵让人浮想翩翩。在“玉帛街”的东面,有一大块土地,被当地人称为“御花园”,其名称来源也只有王朝的帝王才配有专有称谓。由此可见,毕巷子、玉帛街、御花园所在地区为四方湖古城遗址的中心区,是历史中古城遗址的繁华之中心。毕巷子能存在于这样的中心地区,必有其历史来源的特殊性。
遍观中国历史,能够伴随帝王,为帝王建立丰功伟绩、鼎鼎大名的也就是西周王朝成康时期的毕公。毕公名高,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弟。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毕公与周公旦、召公奭等一起辅政。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当时周公旦已死,于是命令毕公和召公奭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姬钊继位。由于毕公等人的辅佐,使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因此,毕公在成周四方湖古城管理西周东方诸侯,实现天下安定,在四方湖古城遗址中心区留下“毕巷子”这一古老村庄,为当地人民所纪念,当在情理之中。即使毕公已去,保留毕公曾经的居住地名以示纪念,感念毕公的丰功伟绩,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
“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分出成周的一部分民众迁到郊区居住,是毕公管理成周的一项重要功绩与举措。在成周四方湖古城遗址的西南方,有一村庄——官庄,想必就是从成周城里迁移出的西周王朝王公贵族的居住地。如果是从成周城迁移出普通百姓,其难易程度应该不会让太史公们费尽笔墨进行特别记述。因此,从成周城里迁移出的人群必然是王公贵族,他们居住的村庄在百姓大众眼里就是标准的“官庄”。四方湖古城西南方的“官庄”村,同样传承了毕公管理成周四方湖古城的这段西周初年历史,印证了《尚书》《史记》的中国传世文献的可信性。
在成周四方湖古城的西南方,与四方湖古城遗址隔河相望,有一古城遗址——团成,扼守着成周四方湖古城的北淝河上游。“团成”为四方湖南岸的一个半岛,现已无人居住,为一瓦砾丛生的田野,但地名与传说仍保留在民族的记忆中。作为一个古城遗址,“团城”记载于地方县志中,但在地图标注中却为“团成”,哪一个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呢?在历史考证中,恐怕也很难得出明确结论。它是一座保护成周四方湖古城的兵城,还是记录成周四方湖古城历史、印证成周城四方湖古城地理所在的移民城?相信会成为破解成周历史的重要线索。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毕命》)周康王对毕公说,今日我把周公治理四方的重任委托给您,您就不辞辛苦不远千里去上任吧!您要识别善恶之人,对善民要加以表彰,让他荣耀乡里。奖善罚恶,树立以善为美的良好风气。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六年,移风易俗,今四方安定无忧,我甚感欣喜。经过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以及周公、毕公对成周四方湖古城东方淮夷地区的三代周王以仁德治天下,“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只有归顺的东方诸侯国的安定臣服,才能实现天下安宁,而非周王朝直接分封王公贵族的七十一诸侯国的安宁。因此,西周王朝以仁德治理的天下,实为特指东方淮夷地区的臣服归顺诸侯国,“天下安宁”实为东方淮夷所在地区的天下安宁。
二百年后的周宣王时期,《诗经》的采集者尹吉甫被派驻“成周四方”征收赋税,而来到了南淮夷地区,“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甲盘)。虽然,周宣王实现了“宣王中兴”,加强了对淮夷人民的武力镇压与剥削,但物是人非,周宣王的政策与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及周公、毕公对成周的仁德管理,已经南辕北辙。失去了东方淮夷民族人民大众拥护的西周王朝,经历昙花一现的“宣王中兴”后,也最终走向了灭亡。曾经做为西周王朝统治东方淮夷地区诸侯的繁华成周城,也在周宣王时期后,消失于历史的记忆中,消失于中国文献典籍与青铜器铭文中。
综上所述,五千年源远流长、传承不断的中华文明,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典籍文献中,更存在于中华民族、民风、民俗、民生中;是民族大众在数千年的生生不息中,创造、发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者:赵辉中国民族科学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005.html